1、教学设计课题 授课人 课时安排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课标依据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材分析 本章共有 3 节内容,包括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质的简单分类,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等,这一节中将会学习按照一定的标准给物质怎么进行分类,以及分散系的内容。在离子的基础上学习电解质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学会怎么书写离子方程式,这是一个重点,一定要掌握好。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都是分开讲的,意思比较狭义,现在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要学习到氧化还原反应,它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也应作重点讲解。
2、四个班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对这些粒子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学生对宏观世界的物质质量、物质体积等内涵也有所了解;学生的这两项基本知识有利于建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这节内容的学习。同时由于上节内容的讲解,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利于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实验探究。 高一 5 班、3 班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学情分析高一 2、6 班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归纳和细节讲解。知识与能力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并了解其性质及应用。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
3、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并了解其性质及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教法与学法采用引导探究式,学生以自主建构概念。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Fe(OH)3 胶体的制备 了解胶体性质 视频 教师播放 教师下载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教学活动设计一、分散系的概念: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2、分散质:被分散
4、的物质。 3、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思考与交流氯化钠溶液是怎么得到的?泥水浊液是怎么得到的?氯化钠固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体系泥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混合体系2、分散系的分类: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状态得到 9 种分散系2、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微观):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粒子大小介于溶液和浊液之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间,这也决定了胶体性质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三:溶液、胶体的区分观看实验视频结论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
5、的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丁达尔效应。四、胶体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胶体本质特征:1 nm 分散质粒子大小 100 nm生活中的胶体:豆浆、墨水、 烟 、云、雾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五、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与胶体常用的物理方法。六、胶体的应用1)江河三角洲的形成 2)氯化铁止血3)明矾净水 4)墨水混用5)工业除尘 6)卤水点豆腐 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并了解其性质及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当堂检测有效练
6、习思维诊断(1)氢氧化钠中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可制得 Fe(OH)3 胶体。( )提示:。氢氧化钠中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会生成 Fe(OH)3 沉淀。(2)根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提示:。分散系分类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不属于胶体。提示:。葡萄糖注射液属于溶液而不是胶体,没有丁达尔效应。1. 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胶体2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蔗糖水 B豆浆 C碘酒 D碘化银胶体3
7、 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C能否透过滤纸D是否均一、稳定、透明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思考发现和应用体验板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1、定义:2、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状态(2)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3、溶液、胶体的区分丁达尔效应3、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学生实验能力水平的高低,可能不同类型的学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但只要坚持,我想差距会缩小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