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浅谈2011 年义和尚真学校新聘教师培训讲座齐 涛2011 年 4 月 14 日各位同仁:大家好。接到学校让我做这个讲座的通知,我有种“廖化充先锋”的惶恐。因为自己能力浅薄,而语文博大精深,其教法千变万化,许多大家高手无数次的谈到语文教学方法,远的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李镇西,可谓名家如云,大腕似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比如曾来给我们学校上过示范课的肥东一中的全国语文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宣沫老师;我们学校的魏从坤校长是肥东县第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在语文教学上颇有造诣。他们的教学方法各成一体,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却不是模仿照搬就能学到精髓的。魏校长在 12 号的讲座中
2、已谈到了语文教学的一般方法,很有实际操作性。今天我只就自己的教学谈些感受,权作抛砖引玉,给自己一个与各位交流的机会。一、语文课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能确定的。我认为它应该有美育功能和应试功能两部分组成,缺一不可。在现阶段的形式下,离开了应试功能,学生考不了高分,就没有办法交代。但如果仅把语文当作高考的敲门砖,则势必严重矮化了它的功用,又是非常短见和错误的。二、语文课应该怎么上一条鱼,可以红烧,可以油炸,可以清蒸,可以炖汤,可以烧烤;可以腌制,可以鲜吃,甚至还有人生吃。语文课怎么上,应该比吃鱼的方法复杂得多。我想无论怎么上,要把握住“有味”和“有用”两个准则。课讲得天花乱坠,
3、口若悬河,东扯扯西扯扯,知识点没有讲到,只图学生眼前快活,这样的语文老师是各科中最多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的语文课成了“扯淡课” 。还有的把语文课上成机械的兜售知识点传经课。知识点很多,但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听;一到语文课,睡倒一大片。这样的语文课成了“念经课” 。所以语文课需做到既要有用又要有味。至于味道和用处的比例,那就看个人根据实际情况来拿捏了。当然,有味不是说闲扯,而是对课文相关知识的适当发散,也是大语文的范围;却不是为味道而味道的单纯谈笑。三、古诗文、现代文教学例谈所有课文的教学都是建立在老师对课文深入理解和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注重知识点传授和美育的熏陶。不做深入探究
4、,贪图方便,寻找个现成的教案,机械套用,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比如这次给各位老师作报告,都是我个人的经验教训,没有从网上“偷菜” 。可能不完美,但利于自己成长。1.文言文教学文言文的教学应抓住实词、虚词、句式、翻译以及思想主题。实词应注意古今异议、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词的含义等,虚词主要是考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而句式主要是指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这些知识点各自又包含诸多细的分支和知识点。以倒装句为例,又分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定语后置又分为形容词做定语和动词做定语定语后置,而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但无论是哪种特殊句式,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它们都是以现代汉语来衡量古
5、代汉语的结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判断出何种句式了。了解了句式特征,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句子含义,做好翻译。翻译则需强调直译、力求字字落实,讲究“信” (忠实于原文) 、 “达” (语句通畅) ,能“雅” (富有文采)更好。一定要强调一般不能意译,在可能的前提下要逐字翻译。因为考试时翻译题 10 分,是数点赋分。漏掉一个关键词,忽略一个句式,或者表达的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都可能造成丢分。主题的把握则是建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之上的课文分析。安徽省这些年的文言文阅读,语言材料不在拘泥于常见的人物传记,但题型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般是第 4 小题考实词释义、第5 小题虚词释义、第 6 小题课文理解,它
6、们是选择题,每题 3 分;第 7 题为翻译,两到三小题,10 分。文言文教学不能单凭某一篇课文把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每篇课文突出若干个知识点就行了,特别是虚词,根据课文特点,一篇课文集中串讲两三个就可以了。讲解文言文忌讳机械的重复课下注释,把课文翻译一遍了事。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注释一般情况应该是学生预习掌握和课后巩固的内容,特别重要的个别注释除外。以游褒禅山记为例。可以突出实词“于是” “十一” “非常”“加”等;虚词则突出“而” “其” “也”等;句式有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此余之所得也”等;倒装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等。由于文中“叹”和“悲”的意思
7、基本一样,若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讲,那么内容的讲解,抓住两个字就行了:一个是“游” (记叙,铺垫) ; 一个是“叹” (议论,主旨) 。 “游”华山洞之后洞(详写) ,路上见到的仆碑的情况(略写) 。与之相对的“叹” ,是做事需“尽吾志” (主要) ,治学则要“深思而慎取”(次要) 。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非常明显。同时,对关键语段语句,要求学生诵读翻译,相互纠正,当堂理解消化,并争取对部分语段背诵。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结合个人实际,相互交流,并写一段 100 字以内的短文。其目的是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肯于专研、不怕吃苦的精神等。2009 年安徽省高考文言文阅读是
8、游东山记 ,也是一篇游记。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我把它当作比较阅读文本来训练,分析讲解有关题型和做题方法。这篇课文共用去三个课时。不包括学生预习的时间。之所以这样安排教学,是基于我个人对我们学校“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的解读。2.古诗教学诗歌则应突出表现手法的理解、炼字、经典句子赏析和思想主题的教学,当然,这些都应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尤其建立在对思想主题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依义先行” 、 “主题先行” 。就是把字句放在整首诗歌中去理解。需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把握炼字、赏析题型的做题方法,学会根据诗歌的类型和实际内容以及诗人的身世遭遇等来推断诗歌主题。比如,通过阅读,初步判断
9、它是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思乡怀远、山水田园还是叙事诗、抒情诗等。标准不同,分类不一。再看诗人是谁,其创作风格,所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需要注意的是,谈到诗歌的表现手法,除了象征、对比、情景交融等等,还包含修辞手法。我统计了安徽省 2006 年至 2011 年 6年来的诗歌鉴赏题,发现题型主要集中在表现手法、炼字、主题思想三方面。其实其他省市的高考诗歌鉴赏也多是这些题型。而提到表现手法,则主要侧重在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答题训练还要注意规范性。比如赏析题(含炼字) ,就要围绕诗歌主题思想,紧扣字、句,按“解释、分析、评价”三个步骤答题。以短歌行为例。我的导入新课是这样的:给大家出个脑筋急转弯:
10、“谁跑得最快?”学生有知道的就回答:“曹操!” “为什么?” “说曹操,曹操到啊” 。我又问:“这句话用英语怎么说?”这个问题知道的不很多,直译是“说魔鬼,魔鬼就出现” 。我又追问:“为什么把曹操等同于魔鬼” 、 “我们为什么这样评价曹操”以及“历史中真实的曹操的形象是怎样的” 。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考查了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讲解中,突出诵读。采取抽读、齐读、范读等形式,使诗歌课堂书声琅琅。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忧” 。抓住“忧” ,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同时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究:诗人因何忧?靠杜康解忧的结果?靠什么才能真正解其忧?这样,一步步
11、,就能理解诗歌主题了。艺术手法方面,主要分析了融情于景、用典等。最后,延伸一下建安风骨等常识,回顾所有学过的曹操的诗歌;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曹操胸襟抱负,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建功立业。这也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思想品质的需要。3.现代文教学现代文教学应突出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的训练,以及特殊语句含义的讲解。在此基础之上,领会课文的美育功能和价值取向。我们学校的教育宗旨是素质教育下的应试教育,所以现代文的教学还可以把它当作大阅读材料来处理。安徽省高考题的第11、12、13、14 题一般是大阅读也就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主观题。分值一般 25 分,是学生最容易失分的知识点之一。可以引导学生
12、,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掌握题型和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篇课文。我开门见山板书课题,接着就指着教室外面的香樟问学生是叫它“树”还是“木” ,引出对这两个词的含义细微差异的探究,并用四句诗歌“一树碧无情” 、 “高树多悲风” 、 “寒风扫高木” 、 “无边落木萧萧下”深入分析“树”与“木”的不同之处。接着我让同学们依据课文说出“树叶”与“木叶” 、 “落木”与“落叶”不同的含义,进而引出“木”的两层含义。而“木”的这些含义则是由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造成的。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就能知道原来作者说“木叶”说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啊。最后,还要让学生探究说一说这篇
13、课文题目的妙处:为什么是“说木叶 ”而不是“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借此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文要注意小处切题,细微之处见真情,拒绝假大空的文风。这等于又进行了一堂作文教学,有机的把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上学期我去肥东一中参加教研活动,听示范课。之后有位老师发言,说准备一节公开课,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上了一二十遍,反复与同事切磋,直到满意为止。的确,好的语文课是磨出来的,是不懈努力、反复探究出来的。语文内容博大精深,其教学方法数不胜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勤奋专研,虚心上进,才能海中捡贝,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切忌闭门造车、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各位同仁,这个讲座只是我不揣浅薄,把自己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交流一下,没有拘泥于讲座的条条框框。限于时间尤其能力,只是纸上谈兵、挂一漏万,具体到我自己上课,也常常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需请各位老师同仁多多赐教。这个交流倘能给大家一点借鉴,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也就满足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