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475897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1)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

2、: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 ,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 、 “不君” )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 、 “欲刃” ) ;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 “手剑” )(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

3、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

4、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 “朝秦楚” ,不食齐宣王朝见秦 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 左传宣公二年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这些动词由于后代把他们读成另一个音,与纯粹的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就变成了另一个词了。但是后代并没有改变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而且改变读

5、音的也不限与使动用法的动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古书注解里的读音来判断一个及物动词在具体的句子里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我们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 “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将朝王” ,结构相同,前一个“朝”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时降武” , 史记项羽本纪 “涉间不降楚” ,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

6、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一道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使姜氏惊。 惊姜氏。晋侯使赵盾饮酒。 晋侯饮赵盾酒。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就是由兼语式改造而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注意。使动用法这种语法造成一种特殊现象。举例说, “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 “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 (使他打了败仗) ,意义就是一样了。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7、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论语尧曰 “君子正其衣冠” , “正”字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其衣冠正。下面各句中的形容词是使动用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策四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论语子路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抑王与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於心与? 孟子梁惠王上什一,去闹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公孙丑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动。例如:吾见申

8、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第一例“生死”与“骨肉”为对。 “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 “肉骨”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肉”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正因为“生死” “肉骨”是两个动宾结构,所以中间能用“而”连接。第二例“国”字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古代汉语里名词用如用如动词的情况非常罕见,这里也就不赘叙了。(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定义: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

9、或状态。例如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不是说孔子使鲁国和天下变小了,而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以鲁为小) ,天下小了(以天下为小) 。又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以贤知勇。 礼记礼运 甘其食,每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十八章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书形容词用如意动,他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从意思上看, “甘其食”就是以其食为甘,“美其服”就是以其服为美。这也是非常精炼的句法。形容詞的使動和意動有兩件事情應該注意:第一、我們衡量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意動)和衡量名詞用如動詞,其標準大致相似。就一般情況說,代詞前面的形容詞一定用如

10、使動或意動(“富之” “輕之” “苦其心志”是使動, “賤之” “甘其食”是意動) ,因為代詞照例是不被形容詞所修飾的,代詞前面的形容詞只能用如動詞。此外,肯定了賓語之後,就會知道賓語前面的形容詞用如動詞(“危士臣”是使動, “賢勇知”是意動) ,等等。第二、同一個形容詞在句中是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來分辨。例如“左右以君賤之也” , “賤”字用如意動,因為他不是使之賤的意思;但是孟子告子上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 “賤”子則用如使動,因為他是是之賤的意思。2、名词的意动用法。定义: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夫人之,我可

11、以不夫人之乎? 谷梁传僖公八年不如无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4)名词作状语。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a、有的表示比喻;b、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c、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下面分别加以叙述。第一,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拿个名次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其后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

12、汉书李广苏建传)“人立而啼” ,意思是说像人似的站着苦。其余由此类推。这种用法,修辞的一位非常浓厚。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例如: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 (君,鲁缪公;伋,孔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虏使其民” ,意思是把秦国的人民当做俘虏(奴隶)来使用。其余由此类推。第三,表示出所或工具。例如: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上)童子隅坐而执烛。 (礼记檀弓上)夫以亲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3、)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徇,示众)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汉书霍光传)上面所举的五个例子,前三个是表示处所的,后两个时表示工具的。这类用作状语的名词,有的虽然前面可以加上适当的介词去理解,但是不宜认为是省略了介词。试以“童子隅坐而执烛”为例,如果说成“童子于隅坐而执烛” ,倒反不大合乎古代的语言习惯了。同样的, “车裂商君”也不宜认为是“以车裂商君”的省略。以上我们讨论了普通名词作状语。我们怎能知道某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呢?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其位置都在动词(谓语动词)的前面,因此,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使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14、为是用作状语。根据同样的道理,有些名词性词组,他们在句中的作用,实际上和用作状语的单个名词大略相同。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左传隐公元年)乐岁终身饱。 (左传僖公三十年)纵江东父兄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在讨论古代汉语名词用作状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名词的用法。古代汉语的时间名词,和现代汉语的时间名词一样,它们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可以说是这一类词的经常性的职务之一。例如: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隐公元年)夜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战国策齐策四)这一点,无需多家讨论。需要讨论的是古代汉语中“岁

15、” “月” “日”等字的用法。这些字,按照古代的语言习惯常常被用作状语,但是,它们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他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第 1、 “岁” “月” “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岁岁” (每年) “月月” (每月) “日日” (每日)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率或经常。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孟子滕文公下)第二、 “日”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例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史记田单列传)事日急。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古诗孔雀

16、东南飞 )第 3、 “日”字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例如: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周田。 (左传昭公七年)(“君” ,指晋平公。 “州” ,地名。 )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 (左转昭公十六年)(“起” ,韩起自称。 “弗敢复” ,不敢复求环。 )这些用法都不是现代汉语单个时间名词“年” “月” “日”所能有的。(五)动词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的情况颇为罕见。用作状语的动词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争割地而贿秦。 (贾谊过秦论 )但是动词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这种情

17、况就比较多了。例如:夜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坐而假寐。 (左传宣公二年)咏而归。 (论语先进)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仰而视之。 (庄子秋水)箕踞以骂。 (战国策燕策三)(“箕踞” ,像簸箕似地蹲坐在地上,这是一种傲慢的姿态。 )至于用动宾词组作状语,那就更多了。它们多数是表示行为的方式的,有一些是表示时间的。有时加“而”字(或“以”字) ,有时不加。例如:触槐而死。 (左传宣公二年)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四)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梁惠王上)(以上表示方式)故先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十而既。 (杨恽:报孙会宗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诸葛亮出师表)动词(活动宾词组)用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在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例如“公入而腻” (左传隐公元年) ,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四) , “右援枹而鼓” (左传成公二年) 。动词(或动宾词组)用作状语,是修饰动词谓语,有主有次,我们必须细玩文意,加以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