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 必修三88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89区域一般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差异。90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地形、气候。划分自然区域的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其中地形、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另一方面从社会经济条件来概括不同区域的特点。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地形地势 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海拔较低,100
2、0m 高原和盆地,海拔较 高,但差别明显 高原、山地为主,海 拔高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风力较强 高寒气候,气温较低, 风力强水文特征河湖多,雨水补给,主要为外流河、淡水湖,绝大部分属外流区河湖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多内流河咸水湖,多属内流区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内外流区兼备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多森林土壤大部分为荒漠,部分为荒漠草原,土壤多为荒漠土壤和草原土壤广泛分布高寒荒漠,冻土广布,缺乏成熟土壤区域内部变化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的变化降水随距海岸的远近变化水热状况随海拔变化9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差异:人口、农牧业发展、
3、交通运输、文化。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也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道路纵横,四通八达,教育先进,有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基础。1978 年,我国改革开放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兴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农业主要是畜牧业、灌溉农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1992 年,西部地区开始开放。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适度发展林业、种植业。主要问题: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地形地质条件,造成交通困难,常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文化经济水平很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以秦
4、岭淮河为界划分北方、南方。92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分布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农业社会:人类分布在农牧业条件优越的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矿产、能源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地区集靠。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优美的地区。总结:(1)区域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其差异导致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如我国南、北方民居,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2)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不同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源的区域差异形成的。93农业社会阶段,人们的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驯化的禽畜。新阶段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社会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
5、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多成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94工业社会阶段: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 、金属资源(铁铜) 、交通状况(通路、航道、港口)是传统工业和商贸基础。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地区,形成重要工业区。另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可拜托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形成工业地带。95工业化阶段: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影响上升。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产区主要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6.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总增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先增后降从内部结构来看,资源密集和劳动力密
6、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97.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该指标进一步提高,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98.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移出地 移入地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减轻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污染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减少就业机会失业人口增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99.资源跨区域调配 如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的意义: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源,扩大水域解决生产和生活之需,还可以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可以减少调入去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
7、下水的循环,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对调出去和沿途流经区的影响:在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时,需处理好调出去与水源调入区的关系,需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问题。100.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原因:自然原因: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1.毁坏植被 2.不合理利用土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及无计划修建窑洞)101.危害: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
8、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102.治理: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水平梯田小流域内的综合治理应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原则103.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为例区域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气候: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自然资源:煤炭、磷、铅锌丰富人文条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许多地方没有供电,交通航运条件差,常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流域治理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治理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生态环境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105.开发治理措施: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业利用廉价
9、水电,发展高耗能工业把保护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业发展106.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气候条件适宜,适于多种作物种植林地面积广大,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渔业资源兼备社会经济条件:工业部门齐全,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已初步形成耕作,排灌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107.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玉米和水稻面积增大。城市周围建立禽、蛋、奶、肉、菜为主的副食的生产基地。108.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比较
10、粗放,耕地破坏严重,林地和草地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109.可持续发展途径,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10.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区位因素:地理位置: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网、水运网。水源:河流众多。煤炭丰富,距铁矿近,市场广阔111衰落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
11、泛使用和新技术的使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出现“煤炭危机” ,由于传统的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全区经济基础,因此生产结构单一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而鲁尔区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不适应时代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新兴企业不愿落户。112.治理: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改造传统工业,引进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保护环境。11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工业化过程,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伴随城市化工业产值占国内的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大越大。江苏省是中国工业化进程较快,工
12、业化水平较高的一个工业大省。从业人员大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是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重要标志,现总体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转变的重要标志。先总体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04 年底城市化水平达 48%,低于发达国家 75%的平均水平,低于世界 50%平均数。114.存在问题:1.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不匹配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环境问题 3.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115措施: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