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南工学院“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是学院的龙头和基础工作。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争创一流应用学院,根据湖南省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湖南省教育厅关于编制湖南省高等院校“十三五”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送审稿)和湖南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学校启动了学科建设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重点学科建设初显成效,学科特色初步凸显。“十二五”以来,我校逐步树立了学科
2、意识,学科建设思路不断清晰,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变学科自然生长到主动建设,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安全技术及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信号与信息处理 ”、“企业管理”等 4 个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材料学” 被确定为 “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实现了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立项零的突破。我校重点学科在服务本科教学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注重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形成了 3 个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领域:“安全技术及工程” 中形成了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 人因工程与安全管理 ”研究方向;“材料学”学科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研究方向继续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机械制造及其
3、自动化”学科在服务衡阳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2优势。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的省、校二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科特色初步凸显,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2、学科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科团队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学校启动了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选拔工作,实现了省级创新团队零的突破,“汽车零部件加工成形关键技术”被确定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大型复杂人机系统人因可靠性研究” 被确定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群体。还有“ 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新型半导体纳米材料及量子输运科技创新团队”、“高等教育服务研究科技
4、创新团队” 等三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团队不断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物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3、学科平台建设有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十二五”期间,学院加大学科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学科平台申报渠道,成功获批了“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 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制造与绩效提升” 湖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地,“轻量化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 和“大数据复杂工业系统人误预警系统”湖南省工程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
5、,学校启动了校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设立了“绿色建筑功能材料实验室” 、“数字化工业系统人误分析及其控制技术实验室”、“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高等教育服务理论与应用研究基地” 等 4 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设立了“ 人因工程与安全管理研究所”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所”、3“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 、“衡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 6 个校级科研机构;在相关二级学院(教学部)建立了 7 个院级科研机构。这些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为我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
6、间,我校获得市厅级以上纵向科学研究项目共计 373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162项;纵向科研到账经费累计 1747 万元。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27 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共计 5 项;专利授权 43 项;在高水平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600 余篇,其中三大检索 243 篇,出版著作 26 部。5、服务行业和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我校各学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政府、企业签订对接合作项目 170 多项,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6、学科管理体制进
7、一步健全,激励效果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学校注重学科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出台了湖南工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试行)、湖南工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湖南工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湖南工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科研秘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校、院、学科三级学科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学科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加强对学科的经费支持与年度考核,学科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更加规范、全面和有效。4“十二五”各学院主要学科建设情况表学院 主要学科 及代码 学科带头人 学术带 头人 主要研究
8、方向 博士人数 教授人数 平台建设 团队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0838) 张力廖可兵辛俊亮人因可靠性;智能化人误监控与预防装置 10 3安工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 黄白飞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4 1省级3 个校级2 个省级1 个校级1 个机械工程(0802)崔晓利(车 辆 工 程 )刘安民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控制;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与装备6 11机械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刘先兰李理汽车轻量化材料开发及应用 4 2国家级1 个省级3 个省级1 个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胡波年李坦平胡汉祥 材料保护与表面处理 7 5材化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唐新德罗建新欧
9、丽娟环境友好型纳米粉体材料 8 4省级1 个校级1 个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李祖林贾雅琼杜鸣笛微波光子学;光电图像信号处理 4 1电气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工业控制系统分析与集成研究 1 3市级1 个校级2 个 0工商管理(1202)刘俊学( 会 计 学 )陈国生(企 业 管 理 )张平何建雄刘晓英环境会计;生产性服务业管理 8 10经管学院应用经济学(0202) 3 5省级1 个市级2 个校级4 个校级2 个数能学院物理学(0702) 谢忠祥低维纳米体系及其量子输运 7 1 0校级1 个计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罗庆云方小勇图形信息处理及应用;人工智能方法 2
10、1 0 0建工学院土木工程(0814)地下空间与岩土工程研究;型钢混凝土装配式结构研究3 1 校级 1 个 0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0502)英美文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2 3 0 校级 1 个马克思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业文化遗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 3 0 0注: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支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二级学科;机械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支撑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5(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十二五 ”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学院尚处于转型期,学科建设基础薄弱,部分二级学院
11、对学科建设的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学科建设的思想不够统一,决心不够大。2、学科优势不明显。我院无论是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还是校级重点学科,除“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中的安全人因工程方向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外,其余重点学科及研究方向虽有些特色,但在省内均无明显优势。3、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学科队伍整体偏弱,结构不合理,多数学科缺乏优秀的带头人和稳定的科研团队;高水平科研项目与学术论文总量偏少,高职称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十二五 ”期间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没有完成,主要原因是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缺乏主动出击的态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亟待加强。4、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12、推动学科建设的文化引领和氛围营造等方面观念落后,工作力度还不够,没有很好地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氛围与文化环境。在资源配置上对学科建设倾斜不够,制约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术成果的增加、优秀人才的引进和校内优秀人才的成长。二、“十三五”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建设“一流应用特色学科” 为目标,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进6入国内一流行列;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凝聚学科方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汇聚优质资源,打造应用特色学科高峰;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绩效为杠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学科之间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突出建设实效,充分激发学科建设活力。“十三五” 期间,要把
13、学科建设放在学院总体建设与发展的优先地位,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引领学校整体发展,推动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学院奠定基础。要突出应用学科特色,围绕国家“双一流” 工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优势特色应用学科为引领,重点支持一批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科研基础好、相互依存度高、与学院硕士学位培育点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促进其向特色学科群发展,同时“以点带面” 推动学科建设向更多的学科领域延伸,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二)发展目标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以解决工程领域重大技术问题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与硕士学位点建设,全力构
14、建“2369”学科建设计划,即“ 二大中心任务( “双一流”建设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三个省校两级优势特色学科、六大学科提质工程、九个重点培育学科”,形成以“应用特色学科为龙头、重点培育学科为支撑 ”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使其整体达到省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到 2020 年,力争安全工程、机械工程达到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12 个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重点,整合优质资源,建设好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到“ 十三五”末,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 34 个。加强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等高端7人
15、才的引进,深入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 工程” ,到“十三五”末,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 1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 75%,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18:1。培育和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打造一批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团队,重点培育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4 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810 个。围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组建一支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有机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到“十三五”末,兼职博导、硕导总数超过 50 人。科学研究与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十三五 ”期间,被 SCI、EI 、SSCI 等检索论文不少于 250
16、 篇,SSCI、CSSCI 论文不少于 150 篇,科研经费不低于 1 亿元,师均年科研经费不低于 2 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5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150 项,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大幅增加;力争国家级科研成果有所突破,省级科研成果不少于 10 项;与区域内知名企业共建高水平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不少于 9 个;专利授权 200 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 6 亿元。三、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推动“2369” 学科建设计划。(一)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申硕”二大中心任务十三五期间,要以创建一流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
17、核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凝练学科专业优势和育人特色,实施“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 的发展战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激发办学活力,全面推进学院“ 双一流” 建设,增强我校跻身国内一8流应用学院的综合实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拟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各学科水平,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开创科研新局面,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促进学院发展,到 “十三五”末,基本接近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整体条件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二)打造三个省、校两级优势特色学科在服务本科教学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跟踪学科学术前
18、沿,发挥自身优势,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和“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重点打造安全科学与技术(0837)、机械工程(0802)和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三个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省级一流培育学科,冲击省级一流应用学科,或跻身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每个特色学科凝练 13 个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特色明显、相互支撑的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培育工商管理(1251)、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三个校级优势学科,每个重点学科凝练 12 个优势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三)实施六大学科提质工程一要全力推进申硕工程。以学院“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以申硕基本条
19、件为目标,整体推进学院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各学科水平,同时实施专业硕士学位点培育专项计划,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要整合资源,通过项目化运作与管理,做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明显改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探索与省内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争取与 12 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积累研究生教育经验。二要大力实施科教融合工程。以科教融合思想为指导,大胆创新,突出工科特色,促进多学科可持续发展。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建立和完善科研反哺教9学的相关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机制,着力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三要大力实施学科平台构筑工程。学科平台是学科创新的依托,也是高层次成果孵化的
20、支撑。要重点围绕安全科学与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方向,重点打造一批地方急需、特色鲜明的国家、省、市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以及若干高端智库或社科研究基地。通过巩固现有平台、新增重大平台和打造特色平台,极大改善科学研究条件,有力推动“特色应用一流学科” 建设。四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解决重要学科技术问题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学科之间的竞争是科研水平与能力的竞争。学院要依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若干具有引导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组建队伍,搭建科研平台,配套科研条件,同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国内外科研力量
21、,建立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省级重大招标课题、与地方经济接轨的重大横向项目,产出一批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一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突破学校科研发展瓶颈,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工作,使基金数量呈年度增长态势;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各级政府设立的科研项目。五要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依据学院“十三五” 学科建设与发展布局,按学科与学科方向建设的实际需求,以解决科学技术问题为导向引进或选拔领军人才,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条件是能够聚焦重大学术问题,有明确的科研创新目标和思路,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根据学术水平与
22、实际需10要,量身定做式地分阶段、按层次进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团队建设的起点要高,以适应学院“双一流”建设需要。要选拔优秀后备人才,创造条件着力培养,促进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这是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选拔学术高、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设立“拔尖人才岗” ,在研究经费支持、出国交流培训、实验办公条件配置、绩效岗位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六要大力实施科技服务对接工程。服务行业企业是学科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十三五” 期间,学院要重视行业服务的能力建设,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鼓励积极开展行
23、业服务,扩大影响,提高能力。要创造条件鼓励科技发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业。学院要发挥专业师资优势,实施“博士、教授企业行” 计划,鼓励博士、教授到企业兼职,主动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与攻关,或与企业科研人员一起攻关,共享资源,共享科研成果,使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四)推进九个校级培育学科学院要按照“分类分层、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鼓励交叉” 的原则,同时兼顾“ 应用学科 ”和“基础学科”的发展,积极支持一批社会需求度高、科研基础好、相互依存度高、与学院硕士学位培育点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培育。结合现有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积极培育环境科学与工程(0830)、化学工程与技
24、术(0817)、土木工程(0814)、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物理学(0702)、数学(0701)、外国语言文学(0502)、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应用经济学(0202)9 个校级培育学科,并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1四、建设措施1、建立促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学科建设的措施、政策和条件,重点明确学科建设的意义、地位、作用以及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系统谋划学科建设整体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的主要途径、任务与步骤。要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引领和激励政策,提高全校上下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与投入程度,形成有利于学科建设的氛围与环境,促进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积极开展学科建设。(1)要
25、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全校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学科建设的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学院学科” 三级建设体系。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本单位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人。(2)要完善学科队伍建设制度,逐步形成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长期合作和阶段合作相补充、问题研究和项目研究相支撑的学科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学科协同创新制度,形成热点问题多学科经常性研讨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协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重点建设学科遴选、考核、评价制度,引进学科自检平台与学科评价系统,构建包含规划布局、申请遴选、建设发展、自我检查、绩效考核、风险监控、动态调整等全过程控
26、制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标准,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规范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范围及开支项目、经费预算与分配权限、经费申报与审批程序、经费管理与监督等行为,使学科建设经费用到实处、产生实效,提高使用效益;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定期评选学科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和榜样。以感情、事业、环境和团队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学科建设的积极性。(3)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12强化学术活动的氛围,要大幅度增加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学术沙龙频次;要强化参加校外、国外学术会议、学术进修、学术访问、学术交流的力度;要大
27、力促进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技术规范等在总数量上、人均数量上以及质量上的提升;要将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科技项目申报、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专利、技术规范纳入考核范围。2、优化资源配置。依据“十三五 ”学科建设的任务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以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开展。(1)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的原则,根据学科建设需求,建立柔性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导师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学科建设中各种急需人才和特殊人才。“十三五 ”期间在人才引进上要向学科建设上倾斜,在常规人才引进上解决数量不足问题与结构不合理问题。在高端人才方面,要采取吸收引进和培养提高相结合的措施解决团队人才匮乏问题,尤其要通过重大投入等方式在高
28、端人才竞争中解决学科带头人问题,采取全职引进、项目引进、目标责任制、任务合同等多种模式吸引人才,提高科研创新团队整体学术水平与科研竞争力,特别是通过有效方式或创新模式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以及海内外、行业内外其他优秀人才。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资源配置与整合、经费安排、平台建设、项目申报、评优评奖、教师高级职务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有关政策与管理办法要充分体现对学科建设的支持。(2)学科建设的组织保障。以学科或重点实验室(中心)为依托,以学科建设基础与实际需求为条件成立院级研究所。研究所为二级院(部)所属单位,设置专职研究人员和专门办公场所。(3)学院要整合现有的自主科
29、研经费,主要用于重点科研项目的前期研发,重点科研项目配套,重要学术人才支持,重点学术成13果发表等方面,以鼓励学术竞争、鼓励出高水平成果。要加大对重点实验室(中心)建设的投入,瞄准一流、完成配套、保障运维,促进水平的提高,促进成果的产出。3、凝炼特色,营造学科优势。要把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特色学科研究方向的凝练和培育上,特色学科实行学科负责人统筹下的学科方向负责人负责制,学院每年划拨专门资金,以每一个学科研究方向为基本单位进行重点投入,以 3 年为周期进行建设,力求这些研究方向和平台的建设水平达到行业一流、省内领先的水平,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或超过硕士授权方向的要求。特色学科建设实行项目管理、绩效考
30、核和滚动建设的原则,有充分论证的整体建设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有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和制度保证,建有相应的学术机构和相对成熟的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和方向负责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4、培育高水平的学科标志性成果。积极支持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开发和学术活动,依托特色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力争取得国家级平台、国家级课题、高水平论文、科学技术奖、社科成果奖和应用成果奖等一批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成果奖励的激励政策,尤其要提高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提高广大教师申报科研成果、开展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31、和研究基地,积极参与产学研重大项目的研发攻关,参与产学研重大载体的建设,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培育基金,建立14项目培育库,做好成果培育工作。5、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条件保障。确保学科建设经费逐年增加,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总量要比“十二五” 有较大和较快的增长,并按照学科类别和性质有所侧重。对于科研平台建设用房及硬件配套设施予以支持。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拓科研经费的投入渠道,鼓励和支持与企业和政府共建研发中心、科研平台或项目合作。对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给予相应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的支持。按照择
32、优建设、动态调整的原则,将学院涉及的主要学科分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校级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三类,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不同层级的学科,在建设资金、人才引进、平台申报等方面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同时,对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设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不同层级的学科,不同层级的学科承担不同的建设任务(见表一、表二、表三)。通过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入机制,重点学科重点投入,实行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把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用好、用在关键地方。学科建设经费要按学科方向下拨,学科带头人为经费使用总负责人,确保各学科方向均衡发展,建设经费真正发挥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辟与政府和
33、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筹集经费,共同建设相关学科或实验室。6、加强交流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把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制定落实交流合作计划。要努力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国内外学术会议、对外交流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设立学术交流基金,支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要在出15国(境)进修、合作研究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方面,对特色优势学科给予优先支持。表一 “十三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体系目标类别 序号 核心目标 数量 备注1 省级一流培育学科 3 个按一级学科择优培育;其中 1-2 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
34、类学科前列2 校级优势学科 3 个 按一级学科择优培育学科建设3 校级培育学科 9 个 按一级学科择优培育1 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等高端人才 3-5 人2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60 人 占比 16%人才建设3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750 人 占比 75%1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 45 个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 个3 省部级科研项目 150 个4 师均年科研经费 2 万5三大检索论文(SCI、EI 、ISTP) 250 篇6 SSCI、CSSCI 150 篇科学研究7 专利授权数 200 项平台建设 1 省部级科研平台 3-4 个1 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4 个团队建设2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 8-10 个
35、成果建设 1 省级科研成果奖 10 项基地建设 1 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 9 个办学条件 1 生师比 18:116表二 “十三五”期间学院建设学科汇总表序号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属性 所属学院省级一流培育学科(3)1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2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3 0802 机械工程(含车辆工程) 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学院校级优势学科(3)1 1251 工商管理(含会计) 一级学科经济与管理学院2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 计算机与信息 科学学院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 电气与信
36、息工 程学院校级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1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 材料与化学工 程学院3 0814 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4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电气与信息 工程学院5 0702 物理学 一级学科数理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6 0701 数学 一级学科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数理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7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外国语学院8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9 0202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经济与管理学院注: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支撑材料物理与化学、
37、材料学二级学科;机械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支撑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一级学科支撑计算数学二级学科;数理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数学”一级学科支撑基础数学二级学科。17表三 “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实施计划时间表完成时间建设目标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备注1-2 1-2 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前列。3 个 省级一流培育学科,具体参照表二中学科由相应学院完成。3 个 校级优势学科,具体参照表二中学科由相应学院完成。学科建设9 个 校级培育学科,具体参照表二中学科由相应学院完成。1-2 人 1-2 人 1 人 高端人才,原则上从省
38、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产生。90 人 110 人 130 人 160 人博士教师年度累计目标值,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完成。到 2020 年,省级一流培育学科博士占比不低于 25%,校级优势学科博士占比不低于 22%,校级培育学科博士占比不低于 16%。人才建设640 人 670 人 710 人 750 人硕士教师年度累计目标值,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完成。到 2020 年,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硕士占比不低于 80%,校级培育学科硕士占比不低于75%。5 个 8 个 14 个 18 个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到 2020 年,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5 个,每
39、个校级优势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4 个,每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2 个。横向课题累计 50 万抵 1 个国家级课题。1 个 1 个 1 个 2 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到 2020 年每个校级优势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2 个,每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1 个。横向课题累计 30 万抵 1 个国家级课题。35 个 35 个 40 个 40 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到 2020 年,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20 个,校级优势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15 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立项不少于 5 个。横向课题累计 10 万抵1 个省级课题。科学研究2 万 2 万 2 万 2 万师均年科研经费,省级一流
40、培育学科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8 万,校级优势学科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5 万,校级培育学科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 2 万。18完成时间建设目标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备注65 篇 75 篇 75 篇 85 篇自然科学三大检索论文,到 2020 年,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累计不少于 30 篇,每个校级优势学科累计不少于 25 篇,每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不少于 20 篇。30 篇 35 篇 40 篇 45 篇人文社会科学 SSCI、CSSCI 收录论文,到2020 年,校级优势学科累计不少于 40 篇,每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不少于 30 篇。35 项 45 项 55 项
41、 65 项专利授权数,到 2020 年,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累计不少于 20 项,每个校级优势学科累计不少于 15 项,每个校级培育学科累计不少于 10 项。以上主要为自然科学。1-2 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从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或校级优势学科中产生。平台建设1-2 个 2-3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至少申报一次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每个校级培育学科至少申报一次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至少申报成功一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8-10 个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原则上在前三类学科中产生,择优资助。团队建设2 个 2 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在前二类学科中培育。期间,
42、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和校级培育学科至少申报一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至少申报成功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成果建设 3 项 3 项 4 项省级科研成果奖,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至少成功申报一次省级科研成果奖,每个校级培育学科至少成功申报一次市厅级及以上成果奖。基地建设 3 个 3 个 3 个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由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中产生。期间,每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校级优势学科每年至少建设 1 个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办学条件 19:1 18:1生师比,到 2020 年,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生师比不高于 17:1;校级优势
43、学科生师比不高于 18:1,校级培育学科生师比不高于19:1。19表四 “十三五”人才(博士)建设分配表总数 安工学院 机械学院 材化学院 电信学院 计信学院 经管学院 建工学院 数能学院外国语学院马院现有专任教师人数699 52 72 56 73 65 88 92 50 78 332020年末专任教师人数1000 65 96 69 111 106 116 110 79 97 58现有博士人数 65 12 7 14 3 2 6 3 10 1 52020年末博士人数160 19 22 18 18 16 19 13 15 10 10博士占比 16% 29.2% 23% 26% 16.2% 15.1
44、% 16.4% 11.8% 19% 10.3% 17%新增博士人数 95 7 15 4 15 14 13 10 5 9 5按学科分配目标博士人数160安全科学与工程 14人,环境科学与工程 5人机械工程15 人,材料科学与工程 7人材料科学与工程 9人,化学工程与技术 9人信息与通信工程 12人,控制科学与工程 6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 人,其他学科5 人工商管理10 人,应用经济学 5人,管理科学与工程 4人土木工程6 人,建筑学 5人,其他学科2 人物理学 10人,数学5 人外国语言文学11 人马克思主义理论 10人注:按学科分配的目标博士人数,各学院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适当调整。2020 年末体育教学部引进博士为 2 人,加上表中所列 160 人,2020 年末我校博士目标人数为 16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