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东与安徽宿松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西与武穴相邻,北与蕲春相连。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五千年的黄梅,黄梅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千里扬子第一桑梓,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诞生地,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李时珍、鲍照、苏东坡、汪可受、帅承瀛、废名、汤用彤等文人墨客都曾对这一方神奇而秀美的山川流连忘返,诗颂赋赞,并曾留下政绩,为黄梅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无穷魅力。鄂东山水在大别,大别形胜看黄梅。黄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黄梅戏文化、红军文化、古镇文化、挑花文化、名人文
2、化等,尤其是黄梅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更是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黄梅人民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藏于民族民间、植根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黄梅人民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强盛文化创造力、优秀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蕴涵并体现了黄梅人民特有的智慧和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是承载黄梅人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黄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黄梅人切实做好了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全县有黄梅戏、采茶戏、文曲戏、丝弦锣、黄梅挑花、划龙船、黄梅禅茶
3、、黄梅神话、旱龙船、道情戏、花灯会、黄梅大鼓书、岳家拳、搬运号子、采莲船、采茶扑蝶、五祖寺禅乐、糯米堆花酒、放猖、丧葬触角、土陶烧制、渔祭、棉花麦杆画、茶俗、三月三吃菜粑、哥老会、藤牌舞、中医推拿、跑竹马、玩龙灯、哭嫁歌、撒帐歌、薅草歌、隔山丢、喝傩神、车水歌、采菱曲、放排歌、石滚硪歌、夜行船歌、放牛调、捞水草歌、哭丧调、顶灯、打连湘、玩狮子、双推车、扇子花、蚌壳精舞、高跷、平台悬条、三棒鼓、挑花篮、请令公、打花鼓、莲花落、杂耍、抬社火、唱渔鼓(下乡版)、孙膑拳(大河版)、踢毽子、打陀螺、蝴蝶画、绣活、烟烙画、青峰茶、老字号、戏服、观音会等 5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4、表作名录。在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其是黄梅的“戏”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黄梅的黄梅戏,曾在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节目录制中,作为具有浓郁黄梅地方特色的节目,进行了表演和节目录制,并在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评选的节目展播中,向全国观众进行了播放。 一城人文经典,千载诗画黄梅。为将黄梅打造成为充满实力的丘区经济强县,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黄梅县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了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2护工
5、作,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传统,发展了先进文化,增强了黄梅社会的团结进步,全面贯彻落实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黄梅的战略部署,为黄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黄梅挑花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黄梅一带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黄梅乡间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挑细作,其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
6、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图案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草动物,乃至神话传说、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祝愿。黄梅挑花的制作工艺不同于苏绣、湘绣等刺绣。顾名思义,刺绣在于刺,挑花在于挑。这种制作工艺极其古老和朴实,是古代黄梅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 。它的表现手法明快简练,高度夸张变形,其图案古朴抽象,重在写意,在似与非、人与神之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黄梅挑花于新中国解放前后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其中,1938 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 年
7、获波兰 “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91 年获“第二届北京博览会金奖” 。黄梅挑花还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珍贵工艺品代表作赴多个国家巡展,受到各国观众、专家学者的青睐和高度赞誉,并被一些行家和学者珍藏。1959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挑选黄梅挑花作品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2006 年,黄梅挑花被载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是在湖北省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
8、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传,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1958 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1 年) 墓葬中,墓中女尸头上搭有彩线挑绣的 “福寿双桃“方巾,可以证明黄梅挑花这门民间工艺,最少距今有约 500 年历史。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更为精美,花样丰富多3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 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
9、做到出嫁。当地人把不会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 “,这对女孩是一种羞辱。 黄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其中针脚为“ 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 40 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
10、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1959 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 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 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 如今这个地方的挑花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正在发扬光大,其挑花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工艺,在产品开发上采用了现代科技,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挑花作品的完成还是靠人工来完成。黄梅挑花的重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附一根针、一根线七种色彩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黄梅挑花是用彩线挑绣,用针将
11、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壮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黄梅挑花富于变更,各种团花、填花、边花、角花构成图有千百种之多。尤其是多姿多彩的戏曲人物造型,如“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梁祝姻缘“、“桃园结义“等.黄梅挑花简介黄梅挑花甲天下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人都会对厅内的装饰- 黄梅挑花赞不绝口。这些黄梅挑花都是黄梅民间挑花女精心挑制的。1959 年,周恩来总理选中神韵无穷的黄梅挑花装饰湖北厅,1980 年,黄梅挑花女再次挑制了一批产品,选送到北京。其实,黄梅挑花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近五十年来,黄梅挑花多次荣获国际大奖。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
12、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反映的内容有吉祥富贵的婚嫁、娱乐、戏曲故事等等;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4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 40 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其中,以方巾最为普通,应用较广,它从妇女的巧手中产生,又
13、陪妇女度过勤劳和欢乐的一生,直到寿终正寝,仍作为必需的陪葬品。挑花有一个十分严谨和复杂的过程,必须一根纱、一根纱地数着挑,一针也不能错位。在制作过程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自我创造。由于制造者对图案的构成规律运用自如,因此均能按自己的欣赏趣味,在同一样板上,纹样和颜色由自己创作,姑娘们常常把几何纹样与描绘的对象纹样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用各种亮丽的彩线配合使用,使布局统一协调,画面生动活泼,纹样千姿百态,颜色各具风采。黄梅挑花在黄梅全县各地普遍流行,其中,蔡山镇、新开镇、孔垅镇流行最广。这三个镇盛产棉花,而且家庭纺纱织布业历史悠久,生产的土布为挑花提供了大量的底布材料。黄梅挑花曾四度出国展出,第一次是
14、在 1938 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奖;第二次是在 1954 年,参加波兰民间美术展览会,再次获奖;第三次是在 1987 年 7 月,到意大利等国巡展,获奖;第四次是在 1987 年 9 月,首届中国艺术节隆重举行,在北京主会场,黄梅挑花在全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专家学者、美术学院学生、国内外收藏家、文人对黄梅挑花情有独钟。一位丹麦收藏家看中了一条挑花方巾,当即掏出 200美元,买了去。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看了黄梅挑花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观感,并附有一幅黄梅挑花方巾照片。他说:“观赏包括作为围裙、披肩、围巾和头巾的纹样,仿佛在读富于幻想的楚辞。”这届艺术节后,黄梅挑花被
15、送到塞浦路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 黄梅黛布风俗黄梅还是著名的棉花之乡,是全国优质棉乡基地。黄梅人用自己的巧手织、染出一匹匹素雅的蓝印花布-黛布,被面、床单、枕套、门帘、头巾、围腰、 包袱、兜肚、鞋帮等到处都盛开着古朴的蓝花。黄梅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 风俗,在新娘放嫁妆的衣箱里,必放一条“压箱”的蓝印花布俗称黛布。解放前,黄梅蓝印花布- 黛布日产万匹,孔垅镇开设了近百家染坊。清明前后 是染布的最佳季节,人们赶到染坊印布,称为“赶桃花缸”。蓝印花布-黛布的构 图、纹饰清新流畅,蓝白相映,赏心悦目,是难得的民间工艺品。“郎想乖姐会挑花”的传说黄梅棉区妇女善于挑花,喜爱挑花,挑花为农家生活增添了几分情
16、趣, 几分色彩。5黄梅桃花又名十字花、架子花。最基本的挑法是在土布上按经纬线组成 的纱眼数针脚(或 3 根纱一针,或 4 根纱一针) ,用彩色绣花线逐眼挑斜十 字,组成各种图案。黄梅村姑一般从 10 岁开始学挑花,15 岁左右就开始挑定情信物,如方 巾、搭肩等。她们飞针走线,寄情于画,将自己的缕缕情丝都挑到方巾之上。 每年三月三庙会,四乡八湾的姑娘都戴着最美的挑花头巾,披着漂亮的挑花披巾,揣着心爱的挑花手中集会蔡山,蔡 山成了挑花作品的露天展厅。在黄梅,挑花是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能挑得 一手好花的姑娘处处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羡慕。在黄梅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隋文帝登基不久,在全国挑选贵妃,结果 选中
17、了一个头搭挑花方巾的王美人。隋文帝为了试探这位美人的胆识,说: “头顶方巾是遮灰还是盖日?”王美人很乖巧地回答:“太平盛世,只有阳 光雨露,哪有灰土尘埃?妾身只愁沐阳光雨露之恩无多,哪有遮盖之理?方 巾准备献给万岁,既不敢装在袖里,也不敢夹在腋下,将礼物顶在头上表示 敬重。 ”隋文帝听了大为高兴,就叫王美人呈上方巾。打开一看,那方巾面 料不是绫罗绸缎,而是一种宝蓝色的粗纱棉布。只见上面挑出了各式各样虫 鸟禽兽和花草图纹。整个方巾由主花、填花、角花和边花组成。主花挑的是 一只大龟,那六方型的龟纹像一个紧挨一个的古钱。奇怪的是王美人在龟背 上一不挑白鹤,以示龟龄鹤寿;二不挑大蛇,以示“青龙玄武”,
18、而在龟背 上挑了一枚古梅作为方巾的主花,在四角分别挑上了 “双喜”图案、 “寿” 字花纹、 “百吉”图案和“万”字花纹。意思是说:双喜临门,寿比南山,百事大吉,万事如意。隋文帝很喜爱这块方巾,但不明白龟与梅为什么放在一起。王美人说:“妾是黄梅蔡山人,黄梅县因 山中多梅得名;蔡山又因山上有大龟出名。方巾上龟梅合一,表示黄梅蔡山 的地名,又有永结同心的意思,当地叫团花”。隋文帝连连点头,将王美人 封为贵妃。从那以后,挑花方巾送给情郎的风俗就在黄梅传开了,直到现在,仍然是蔡山姑娘的挑花儿最好看。 一旦定下了意中人,姑娘便开始为嫁妆做准备。她们在枕套、帐沿、袜底、鞋垫、拖鞋、围腰等物品上挑出各种图案。
19、黄梅姑娘陪嫁的礼物数目与 “五”、 “七”相关,挑的花纹图案也要与此相合,一般都要挑“五子登科”、 “七子团圆 ”、 “五彩宫灯”、 “七女送子”等图案。黄梅婚俗中有这样一 个习俗,姑娘出嫁的那天,把女的拖鞋统在男拖鞋中, “统”与“同”读音 相似,以表达“同偕到老”的祝福。所以姑娘们制作嫁鞋时要特地选用同色 面料,挑成同样的花以取吉祥。姑娘们在出嫁前还要精心挑几条手巾,作为 送给新郎的特殊礼物。新婚之夜,男女傧相将新娘挑绣的各色绣品摆设张挂起来让大家欣赏, 闹新房成了赏花会,姑娘、小伙一面与新郎新娘打趣逗乐,一面品评新娘的 挑花技艺。黄梅人闹新房有一项特别的内容“问花”,亲朋贺客要新娘将洞
20、房内的各色挑花逐一介绍。房门帘上挑的“凤穿牡丹”,来客就问凤指的是谁?牡丹又指的是谁?帐沿上挑的喜鹊怎样登枝头?枕头上的莲花为什么要 并蒂?头巾上的鹭鸶怎样把荷戏?平时伶牙俐齿的新娘,这时也羞得满面桃 花,闭口不语。男女傧相见此情景忙上前解围,对唱众和“二绣手巾两面花, 姐想情郎郎想她。乖姐想郎人勤俭,郎想乖姐会挑花。 ”至此婚礼达到高潮。 妇女一旦怀孕就称为“有喜”。过两三个月要回娘家住上十天半月,在 母亲的指导下与嫂嫂、妹妹一起为未来的小宝宝挑绣兜肚、涎围、荷包、小 花鞋、小花帽等。婴儿降生的第三天要“洗三朝”,娘家的兄弟将准备好的 油面、鸡蛋、红糖、鸡以及婴儿衣帽等各种挑花制品送去,称为
21、送 “祝弥”。 送 “祝弥”的活动饶有情趣,婴儿的舅舅将送给婴儿母亲吃的食物放在筐里, 把给小宝宝的挑绣用品用红绳串成各种吉祥图案,从箩筐上摆到扁担头挑在 肩上。花团锦簇,一路走一路招人围观、评议、称赞。狮、虎是婴儿衣饰的主要图案,挑上它以期驱病免灾。 黄梅人不仅出生就有挑花相伴,辞世也有挑花随行。黄梅人在安葬死者时在棺材中放置挑花绣品,一般用挑花头巾盖在死者的脸上。 黄梅人爱唱歌又爱挑花,所以挑花图案中有很6多戏曲故事和人物,如“辕门斩子”、 “穆桂英挂帅”、 “七仙女”、 “桃园三结义”、 “打莲湘”、 “划龙船”、 “十二寡妇西征”、 “状元游街”等,挑花成为形象的戏曲艺 术作品真实的邢
22、绣娘故事邢绣娘是黄梅县孔垅镇邢家大墩人,生于乾隆四十年,自幼跟随母亲哥嫂逃水荒学会了采茶道情,还会打连厢、唱渔鼓筒。哥哥邢大波,嫂邢王氏。邢绣娘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表演唱做俱佳,十五岁就远近闻名。乾隆五十七年(1797 年)黄梅水灾,邢绣娘丈夫淹死,她万分悲痛,不再嫁人。回到娘家邢大墩同母亲哥嫂同居。农忙协助哥嫂兴棉种麦,农闲到孔垅街、九江卖酒。邢绣娘尤工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的胡金莲。孔垅镇大当铺苏百万,逢上喜庆节日都要请邢绣娘到店里唱几天。苏百万家的少爷看到邢绣娘生得漂亮,唱得动人,竞废寝忘食,跟着她跑,并说:“不要钱,不要家,只要绣娘唱采茶。”嘉庆年间,
23、黄梅水灾,邢绣娘同哥嫂、侄儿一道到江西都昌、鄱阳、浮梁、景德镇一带唱道情,敲渔鼓筒卖艺谋生,并传唱黄梅采茶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有的拜她为师,有的拜她为干娘。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呼她为“采茶娘娘”。每日在街头、茶楼一唱,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引颈而观。瓷业师父郭火记让房子她们住,有的工人送粮食衣物给她。当地有个姓张的窑主的一个花花公子,没有考取功名,终日游街串巷,看见邢绣娘长得漂亮,天天到茶楼眉求眼去地勾引,还用银钱收买邢绣娘,要娶邢绣娘为妾,遭到邢绣娘的严辞拒绝,于是对邢绣娘百般侮辱和刁难。有一次乘邢绣娘在唱采茶之际,故意把茶泼在邢绣娘的裙子上,被邢绣娘臭骂了一顿,张公子怀恨在心,他邀几个歹徒乘
24、邢绣娘下晚场回家之际,在阴暗处用白布蒙住邢绣娘的眼睛,向旷野火神庙拖去,哥嫂去接她,反被他们打倒在地。这时有个拳师叫吴荣,早就发现这伙人的不轨行为,暗中保护邢绣娘,吴荣跟着来到火神庙,用舌头舔破窗户纸偷望,发现他们在威逼邢绣娘,马上抽出腰刀,破门而入,大斗歹徒,最后拖着花花公子,要去见窑主。窑主反说邢绣娘勾引青年,道德败坏,告到官府,官府派差人到郭火记家捉拿邢绣娘。在过堂时,邢绣娘揭发了张公子存心不良、企图强奸民女。县官问:“你有何证何凭?”门外吴荣和郭火记冲进公堂当面作证。弄得张公子和知县张口结舌。最后,他们定计要把邢绣娘赶出景德镇。吴荣也叫只船暗暗跟上,张公子和歹徒们看到吴荣在阵,不敢下手
25、。吴荣一直把邢绣娘送回黄梅县孔垅老家邢家大墩。邢绣娘回到黄梅孔垅,苏百万花银子,卖通姓邢的族长要把邢绣娘卖给苏百万家少爷做妾,邢绣娘无奈之下,私奔到安徽九华山。根的文化与母语的艺术之花 7-黄梅挑花论 象一粒水珠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细胞能显示遗传基因一样,黄梅,这个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农业大县以挑花为主的民间艺术品,是黑土地生长出的真和美的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中华民族厚诚、淳朴、直爽的性格,健康、乐观、向上的情绪。它造型新颖,风格多样,粗犷而精美,艳丽而不粗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研究和开发价值。一些挑花产品对民间艺术考古和民俗考古,研究图腾文化以及中国中南文
26、化乃至人类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解放前和解放后曾先后两次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 1976 年起多次参加全国旅游产品、内销工艺品交易会展销,深受欢迎,专家注目,客户满意,外商青睐。得到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省工艺美术公司等单位的介绍和支持,靳之林教授,陆诚之高级工艺师专程前来考察、指导和推销;接待了法中友协全国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皮埃尔。吉莱姆夫妇一行的考察,日本佛教团等外国友好团体;畅销北京、广州、深圳、福州、武汉、上海、南京、杭州、厦门等 28 个省市(区) ,远销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与经济联姻,为农村妇女脱贫
27、致富找到了一条路子,搞活了群众文化,又繁荣了民间艺术事业。 神奇古老的黑土地养育了黄梅挑花艺术 黄梅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属吴头楚尾。开发很早,大约距今 6000 至 5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梅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并形成了部落群,境内出土的“中华第一龙”- 白湖焦墩卵石摆塑龙就是明证。秦汉时期,开始设立县治。境内有秦末淮南王英布建的九江城,还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南山古洞”,唐代的四祖寺、五祖寺,唐代王仙芝墓、唐代五原郡公魏英墓、唐代白居易的“西山草堂”、南北朝刘宋时的鲍照墓,还有宋代岳飞的两子墓、元代司马元帅陈国玉墓、元代榜眼陈经墓、明英山侯於显墓、明兵部尚书汪可受
28、墓、清代帅承瀛墓。 。 。 。 。 ,有晋梅,雷池,苏轼“流响”石刻,朱元璋的“天下第一山”碑,李时珍的“ 药圣洞” ,李白的“摘星楼”,黄梅戏祖邢绣娘的“万年台”大戏台,。 。 。 。 。从出土的大量文物看,黄梅新石器时代、周代、唐代文物遗存相当丰富,其中属仰韶文化同期的人面纹芦瓶正面,颈至腹底依器形用黑彩绘成了一幅人面纹。人面呈大鼻,环眼,面部肌肉丰富,腹部的双耳径巧妙的结合处理,恰成人面的双耳,表现一幅庄重和善的面容。且绘画比例恰当,线条流畅,制作精美。这些鱼纹及其变形花纹、龙纹、兽面纹、人面图案,可能是氏族或部族的图腾纹样。图腾纹样是氏族的文化标志。经考察,黄梅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焦墩卵
29、石摆塑龙,涉墩唐三彩武士俑出土,有古时三个艺术高潮(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画石像,唐宋的碑塔、雕塑、绘画)的丰富遗存,闪耀着中兴时代灿烂文化的光彩。只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象挪步园原始森林只留下残败的次生林一样,因天灾匪祸,兵燹疫患,致使民生涂炭,植被破坏,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发达地区发生了隔离现象,外来的各种影响较小,于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轨迹,加之有千百个世代相习的善于挑花的女能手,不断承传、创新,使黄梅民间艺术开发有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 8古老的黑土地生长着古老的艺术 挑花,俗称十字挑,古时称黛布花、头巾花、褡裢花、帐帘花、麻
30、雀花、抱裙花、香袋花等, 尔雅。释器曰:“妇人之纬,谓之缡”, “缡”,又“ 香缨”,指的就是这五彩线制成的首饰物,集中代表了民间艺术的风貌。 诗经里已有记载,汉时礼记。内则篇记述,未成年的女子,鸡初鸣起床,洗脸梳头,戴头巾后向父母叩问饮食起居。战国时期大男人堂而皇之戴头巾,如英布的“青头军”,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到唐代民间挑花已广为流传,宋代鄂东一些官吏朝服上开始佩挑花,礼仪作用愈加凹现。清代挑花成馈赠佳品,人们用它寄托幸福、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追求和愿望。为了寻根究底,弄清挑花缘由,我曾做过广泛的调查、考证,访问过正在做龙、蛇、青蛙、螃蟹、麒麟、金鱼、龟、大象、娃娃鱼、虎、狮子
31、挂十二生肖挑花褡裢的蔡山镇八号脚村六十多岁的妇女石九梅和冯秀绒, “为啥你们做的这些动物都要挂十二相呢?”她们说:“和人一样,都有属相。 ”在她们看来,人与动物理性相通,流露出一种神秘的美化动物的艺术心态;我问新开镇二号洲的六十七岁的妇女石麦香:“你做的这些挑花头巾、被面、针扎为啥都是大红大绿的?”她说:“红配绿,颜色足。 ”画家们说: “红配绿,丑得哭。 ”而民间艺术品却大量用红绿搭配,渲染鲜艳,力图形成特殊的色感美,挑花用青、红、绿、黑、黄五色(即五方五土之意)棉线挑刺,据事物起源载,挑花产生于上古舜时,挑花的古意为五彩齐备,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赏玩作用。我问孔垅镇德化村六十一岁的麦棉画制
32、作能手卢登桥:“为啥你画的虎、鸟明明是侧面,却都是两只眼?”他说:“它们本来就长着两只眼睛嘛,画一只眼睛就不周全(不完整) ”一反学院派的构图透视原理;我问分路镇套口村五十八岁的剪纸能手石雪老和徐港乡杨泗村七十八岁的老艺人陈贵珍:“你挑的坐猫为啥只用一条尾巴就组成了全身?”她说:“猫蹲着不是象用一条尾巴盘着的吗?” 构图十分简洁,去芜去杂,不用枝枝蔓蔓的铺陈;我问前来交售挑花的妇女们:“你们一做就是青蛙、螃蟹、老虎、狮子、蛇、龙之类,不会另做些别的什么吗?”她们回答基本是一致的:“这些样样是老人们留下来的,老人们没做过的,我们还没想到再改别的样样子。 ”显然是青年人兜出老年人的针线包,后辈人翻
33、新着先辈人的手艺。一直沿袭到现在的习俗是相恋的男女互赠挑花手帕;老者腰间挂一个“葫芦烟袋” ;念书娃娃背挑花书包;新媳妇进门第一年要给公婆、兄弟姐妹送挑花作品;学徒要给师傅送拜师的挑花作品(通常是挑花褡裢、烟袋、腰带等) ;年轻小伙子在一块抢挑花香包等等,这种风俗的沿袭,奶奶传给妈妈,妈妈传给女儿,至于奶奶的手艺则要追溯到很远很远,甚至如前所述的周代文化以至新石器文化。远古有鱼纹、人面纹器皿,她们现在却做出精制的鱼纹挑花手帕、人面鱼枕等,不能不说是古人潜意识的再现,原始艺术的再生。据考证,蛇和蛙是黄帝族的图腾,而炎帝族的图腾除蛙和蛇外还有太阳神。挑花作品中的八角(八卦) 、三角(粽子)是勾芒的
34、变型,是太阳神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从民间艺术品中窥见祖先丰富精美的文化遗存能不为之自豪?螃蟹是五六千年左右的古埃及、巴比伦的保护神,大概是中兴时代外来文化传入的再生吧,劳动妇女们竟然让“洋”的也挂起家乡的十二生肖来,标明文化交流象地下潜流一样一刻也未停止地进行着,在她们心目中甚至手中早已中西合璧,古今合一,融会贯通了, “洋”也服了黑土地的水土,嫁接出新一代繁茂的艺术品来。她们还把古人生活化,将传统黄梅戏曲人物、神仙、鬼怪当做挑花品的模特进行描摹,如陈桃枝做的“槐荫记”人物和“八仙”人物,钟馗,七仙女造型的挑花品以及五祖寺 、 西湖借伞 、 东吴招亲之类耍活更是惟妙惟肖,令人爱不释手。更多的
35、则是原始文化现象的再现,象鸡(鸟,属阴) 、兔(属阳)一类挑花品象征着阴阳结合便有了生命,如“娃娃戏葫芦”中的葫芦,象征女性,多子,其实就是刘海戏金蟾9(蟾是阴性,多子)的民俗原型,它和“蝴蝶弄金瓜”、 “猴吃桃 ”、 “鹿衔草”、 “老鼠啃葡萄”、“鹰踏兔”、 “蛇盘兔 ”、 “孔雀戏牡丹”、 “喜鹊探梅”等等都是反映男女爱情和子孙延续的原型,“莲生贵子”、 “麒麟送子 ”等挑花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文化。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既不是色情,更不是淫荡。它深刻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社会意志-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亦即人口问题。 老鼠娶亲 、 老鼠嫁女一类挑花品、剪纸,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
36、无疑是人类与动物关系变迁史的一种体现。生动地描摹了在人类初级阶段,智力还幼稚,实际上不能防御老鼠的侵害时的一种恐惧心态,于是猫便创入了民间艺人的意识,如蔡山镇曹坝村妇女王灵芝做的挑花品坐猫 ,刚吃罢老鼠,犹在洋洋自得,采用心理习惯的表现手法,还能从肚子里看到吃进去的老鼠哩。至于她们挑刺的枕套、鞋垫、肚兜、桌围、台布、帐帘、围桶帘等等除挑工精美、图案考究外,还寄托着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挑花手帕上的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和平美满;挑花枕套上喜鹊戏梅、鸳鸯对语等比喻婚姻美满、喜上眉梢;挑花头巾上龙凤合欢图又寄托着夫妻和睦幸福的美好愿望。一些民俗更是韵味悠长,贺喜则用挑花的“寿星”、 “童子
37、献桃”中堂(屏风挂联)和面做的“寿桃”;孩子满月便送挑花虎枕预示虎威压邪;送挑花鸡枕以“吉”的谐意图吉利;送挑花鱼钻莲花的鱼枕象征连(莲)年有余(鱼) ;送挑花的蝙蝠枕期望延年益寿;媳妇给丈夫鞋垫挑花上“正” 字图案,暗示要他走正路;给爹妈送的双耳枕、烟袋、针扎、荷包上挑花的“福寿”内容的花草图案,以期贺寿祝福。用五毒(蝎子、蜘蛛、壁虎、蜈蚣和蟾蜍,各地说法不尽相同) ,则意味着以毒攻毒,驱邪除瘴,消灾灭祸,平安顺利。于是便让五毒爬上娃娃的“而衲马褂” 、肚兜、绣鞋,甚至龙、凤、狮、麒麟等的挑花头巾、香包、褡裢等工艺品上。而龙、凤、狮、麒麟等也是黄梅出土的陶器和碑塔石刻上经常表现的内容,不可不
38、谓源远流长,富有历史感。 黄梅博物馆的藏品,有 5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面纹尖底彩陶葫芦瓶真了不起!瓶的正面画着男性图像,背面为女性图像,人面的眼睛闭上,闭眼的一条线为阴,为月,为女性;睁眼一圆点为阳,为日,为牡,为男性。同绘于葫芦瓶上,说明男阳女阴交合,母体葫芦诞生生命的起源甚早。是这个化生物的阴阳合一的宇宙之神太一。中国的阴阳哲学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存和繁衍的最妙象征。这和诗经。大雅。绵中的“绵绵瓜瓞”、为“民之初生”。中华民族的葫芦崇拜,就是把葫芦作为男女相交、阴阳相合的合体始祖神。葫芦形之器,合之为一,分之为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男女相交,阴阳结合,谓之“合卺”。黄梅的双鱼枕,阴
39、阳双鱼合体,象征母体,中央菱形洞代表母体子宫, “贵子”枕在中央的洞上,就如同半坡彩陶人面含鱼的母体“贵子”由阴阳鱼相合的母体而生,死后又回到母体中去,这便是典型的图腾意识。黄梅的针葫芦(又称针扎) ,是农村妇女做针线活藏针用的。出嫁前做好,出嫁时带到婆家,分别送给婆家婆婶姑嫂等。针葫芦多为阴阳相合的连体鱼、连体鸟、连体虎、鸟头鱼、虎头鱼以及图腾神祗猪头、虎头和象征子孙繁衍的蝉、金瓜等。针扎上套以通天观念的针扎套,与双鱼、双鸟、双虎相交的针扎组成一个阴阳合体通天的母体,称之为针葫芦,用于婚俗合卺,比喻阴阳结合、绵绵瓜瓞、子孙长续、生生不息。黄梅端午节佩戴的“三角” 、 “八角 ”、 “六角”(
40、装粽子)的挑花荷包,有极其丰富的植物崇拜与太阳崇拜合一的文化遗存。就是这一观念有代表性的符号挑花品。黄梅一带挑花的螃蟹“涎裙”作为保护神挂在娃娃胸口,下缀小保护神。 “抱裙”则中心挑花螃蟹以镇五毒,也是把螃蟹置于图腾保护神的显赫地位。五毒裹兜、五毒马夹、五毒香荷包、五毒褡裢是古丝绸之路文化遗存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称为“五毒”的动物,它的原型并不是五毒,把毒虫戴上身上干啥?显然是保护神,是为避邪的,叫做“以毒攻毒”。这是古埃及文化在丝绸之路的传入、交汇和融合。所以靳之林先生说, “黄梅的挑花是全国最好的,最具有文化内涵的,经得住考证和研究的,也是受客商欢迎的。外地市场上看的一大堆绣品不抵黄梅的一个
41、挑花品。你们的挑花品是高层文化,是一个高层艺术形态,是历史的结晶,能做出它的妇女,10都堪称民间艺术大师!文化品位有了,市场价值一定会相应大增。 ” 黄梅民间艺术品常和节日风俗紧紧地联系起来,琳琅满目,为节日增色不少。节日气氛浓郁,又使民间艺术争艳斗芳,两者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流露出古代文化的烙印,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对象的崇尚,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和追求。如每逢端午节,村民们起个大早吃粽子、剥红鸡蛋、饮雄黄酒,门上插上艾叶,挂蒲剑。小孩子则胸前佩戴各种动植物挑花图案的小蛋荷包,背上吊螃蟹或青蛙挑花图案小背包,两肩爬两只卧式布虎(当守护神) ,头戴虎(或狗)头帽,脚穿虎头挑花鞋,还特意把挑花的五
42、毒肚兜穿在衣服上面炫耀,手脚腕扎五色彩绳,取五色五土之意,谓“续命绳”,以示平安,打扮别致艳丽的娃娃们在原野上吆喝着,奔跑着,显示人类的春色,一边打着露水,预示沐浴晨光甘霖,快快成长,一边比赛着谁的装饰美,挑花荷包香,针工精致,还互相交换赠送着人间最可贵的情谊。正月十五前,为了欢度元宵,做成牛、马、猪、羊、蛇等十二属相动物状的花灯,让牛和人一样观灯。每逢红白事,还做各种纸花、纸动物以抒发喜庆和悲痛之意。 “乞巧节”(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 ,此夜姑娘们掐豆芽或麦芽,放入水碗,借助月光或灯光察影,向织女星乞求巧智,比赛穿针,锻炼眼力、手劲,除为缝衣,做挑花品还偷偷做着“陪房”(嫁妆) ,由于世代
43、相因,早已把挑花当成一种比巧比智力的活动。七月七日还麦面蒸、烙成动物状,有些简直是人头鱼体,或鱼头人身,谓之“巧娃娃”或“巧娘娘”,给姊妹姑姨赠送,称做“送巧” 。这种民间艺术没有官方根据主观意图和“现代病”“ 导演”,是一种未被污染的艺术,有些则是原始文化现象的再生,被称之为“活化石”,找不到加工雕琢的痕迹,也很少有匠人气。这些活动和民间艺术一样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就象蔡山镇八号脚村的石九梅习惯给每个动物挑花荷包都挂上十二生肖小荷包,孔垅镇的蓝霞则擅长做十二相组成一串儿的小挑花荷包一样,元宵的十二相花灯,七月七的“巧娘娘”之类活动,一脉相承地反映了这里的人们对属相崇拜
44、到顶礼膜拜、焚香祈祷的地步,天下祖庭五祖寺所在地的东山上,原来有一铁铸的大锅,直径二米多,锅的周围依次铸着十二属相图,每逢正月十六日,人们便争先恐后,蜂拥着上山去“游百病”,实际则是在锅前用艾棒灸病,属什么的人什么部位不舒服,就在什么属相的部位上灸, (如属鸡的眼疼,就在鸡眼上灸) ,香烟燎绕,好不壮观。由此可见,民间挑花荷包中这些挂十二生肖的动物荷包也是一种生肖崇拜的原始文化在民俗造型中的积淀。 黄梅挑花的特征和凝聚力 为什么挑花品中龙、蛇、凤、虎、麒麟、猪龙、狮子、龟、青蛙、鸡等形象居多,试以蛇、龙、凤、虎为例,作一点剖析研究,就会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凝聚力,洞察出她的特征和凝聚力。
45、 黄梅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老人病危时把三个儿子含泪叫到眼前说:“我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了点金子,埋在咱房后的那二亩地里”老人去世后,三个儿子便整天挖地寻找金子,地不知翻了多少遍,却连个金子的影子也没有。由于生土翻熟,这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弟兄三个这才恍然大悟:“噢,老人意思是说惜土如金,只要好好耕种就会揽到黄金呀。 ”从此兄弟三人勤劳俭朴,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日子。这则故事所表现的古老的土地观念,同样通过民俗、民情、民风的毛细血管渗透到黄梅挑花中去,因而较之工厂生产的工艺品尤为浪漫、粗放、自然、强烈,充满了泥土气息。如用单色布头(块)剪接缝纳成的“百家衣”(亦称提花或兜花马甲) ,除给婴儿穿,取
46、百家保护之意外,更值得研究的是他们用布条、布三角、布块、布方和青蛙、五毒结合拼成象征日、月、山、水、土地的图案,表现了农业兴旺,田园风光旖旎,简直是一首无字的感情浓郁的农家抒情诗。谈起黄梅挑花中的青蛙的形象,一位老人告诉我这样一则富有诗意的神话。很早以前,世上万物都会11说话,兽王嫌难管理,决定只让一种生灵说话。于是准备了一种哑水和一种灵水,下诏让天下动物来喝。由于青蛙长期生活在水里,知道水性,便急于蹦蹦跳跳去喝灵水,因为走得太慢,正在发愁时,恰巧碰上了也去喝水的人,人见青蛙举步艰难,便把它背着上路,青蛙看到人心地这样善良,便忍着难受把不能喝哑水的秘密告诉了人。从此万物中只有人才会说话,本来会
47、言语的青蛙由于主动放弃灵水让人喝了,自已却喝了哑水,因此至今“咯咯”地说着谁也不懂的只言半语了。从生物学角度看,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自不说民间把青蛙称作月亮神了。至于蛇,民间向来很崇拜。古代神话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再到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不是“龙首蛇身”便是“人首蛇身”。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也是一种以蛇以蛇为主体的图腾形象。然而,实际上人们并不喜欢蛇。这种矛盾心理还要追溯到原始人对蛇的恐惧。 说文解字注:“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蛇,故相问无蛇呼。 ”使人害怕到见面相问“无蛇吧”地步,至今心有余悸,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在原始人
48、心中,蛇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神秘力量,于是产生对蛇的崇拜来,渐渐便将这种自然崇拜上升到社会崇拜,形成了中华民族之魂-龙。龙,是原始人按特定观念组装起来的,马头,鹿角,蛇身,鬣尾,鸡爪,鱼的鳞和须,虚构成了既能在地面疾行,又能入水上天的神力无比的强大动物。在文化的含义中都是一种生命的符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幻想,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 ”胡昌建认为, “龙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吉祥物-春神。 ”“龙诞生于原始社会,最早出生于游牧民族,农业民族因生产的需要而对星象二十八星宿的观察。它萌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成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龙是自然神,不是天地
49、开辟神,不是人类始祖神,也不是太阳神。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出现的雨后彩虹等等。 ”“中国是龙的故乡这句话,就是中国是农业社会,龙诞生在农业国度里。 ”“虎神就是秋神,虎神的起源来自远古先民对秋天自然景观的认识。和龙神一样,虎神也诞生于原始社会。 ”至于凤凰(鸟、鸡等)古人传说关于形态的描述,就其主要动物学特征而言,恰恰与大鸵鸟的形态与生态相吻合,鸵鸟实际上也是作为太阳神之鸟而受到崇拜的。而凤凰的传说,由上古以一种真实鸟类为原型的动物图腾,演变为既有宗教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的一种灵鸟神话。是远古人类经验的升华物。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那些五彩缤纷的民间黄梅挑花作载体,凝聚着五光十色的神话传说。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但这种神话无一不是来自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黑土地,黑土地养育和生长了如此令人流连忘返的民间艺术品。而这些民间黄梅挑花具有最大的特征和凝聚力就是黑土魂-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追求力和美和谐统一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古为今用,积极寻找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