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抓好幼儿常规内容摘要: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关键词:生活常规教育 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常规教育 礼貌行事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幼儿园的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
2、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幼儿园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 是集体活动的场所, 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但是,常规的目的不是要通过捆住幼儿的手脚来让他安静、听话,而是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产生互不干扰的良好秩序。同时,在与其他幼儿共同的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相互商谈和争辩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认识到正确的规则。 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的任务,这意味着幼儿园给幼儿的自由不是让他
3、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毫无目的、无规则的自由是放任,不是自由。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是在自然、自愿、自由的活动中使幼儿理解纪律,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一、从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出发:1、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 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好模仿、好学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语说:“ 言传身教“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和语言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4、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生活常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活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与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常规,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3、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吃完饭的时侯,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筷子和碗分开放,吃完饭之后总会将碗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起。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
5、觉地将别的幼儿乱放的碗筷分别整理开,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正确放置吃过的碗筷,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孩子们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 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能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并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4、设立“值日生 ”制度, 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不仅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能
6、帮助别的小朋友。于是,我在班级设立了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比如:饭前、饭后擦桌子、整理图书、玩具、搬椅子等。幼儿对值日生非常喜欢,通过当值日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并且交往意识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从幼儿的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常规教育出发 :1、为了达到集体活动井然有序的目的,有的教师常常会制定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以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使其行为与集体整齐划一。但我认为让幼儿从多种做事方式中认识并采用一种高效的做事方式,将满足个人欲望、冲动的活动方式,通过这种常规来发展幼儿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例如,在课间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两种出门方式来比较一种是拥挤在一起出门,一种是排队快速出门,通过比较使
7、幼儿明白是拥挤出门快呢还是自主排队出门的方式快。这样,我们老师就不需要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幼儿拥挤,而是让他们提高认识,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 有些教师认为惩罚是使幼儿形成常规行为的最好方法,惩罚意味着教师只是给幼儿指出了他的行为错了,但并没帮助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且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使他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有许多行为不良的儿童就是在惩罚的压迫下变得越来越坏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目前的行为,相信幼儿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和爱,增强孩子改错的信心。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
8、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醒。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这时,老师不光要制止幼儿不许跑,还得让幼儿知道,在室内人多,地方小,跑来跑去容易撞到人,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3、教师应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让幼儿自己讨论,通过协商和争辩共同制定相应的常规。这样可以在集体中形成尊重、信任的气氛,让每一个幼儿都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重要的。其次,教师要掌握组织讨论、深化幼儿认识的艺术,培养幼儿争论和协商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幼儿倾听、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这是讨论的基础。例如,幼儿在活动室内跑来跑去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9、为什么不能在室内跑?应该怎么做?” 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达成共识,建立常规,这样以来幼儿往往更能够自觉遵守。 4、在我们生活中不能忽视幼儿同伴关系在常规形成中的作用,如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反应要么是“ 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不要管别人” ,要么就是“处治被告的一方” 。其实,幼儿之间要相互监督,用集体的力量杜绝不良行为。如可以利用幼儿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后所制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即使有人违反了规则也会互相提醒。让幼儿学会服从集体、同伴的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老师的权威。 5、有的 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常常是因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要发挥家园共建和家园互动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
10、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个人特点及家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要把每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重点及教育方式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也及时听取家长的要求,采纳家长好的意见。三、从常规教育中应教育幼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节约出发:1、把礼貌、文明语言赋予在常规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例如:说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室内、上下楼不奔跑;说话有礼貌、找人帮忙说“请你、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刘畅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等等。
11、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这样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2、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如: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吃饭时请小朋友把饭粒吃完,避免粮食浪费;幼儿洗手时提醒将水龙头拧小一点,洗完手后请拧紧水龙头,可节约用水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
12、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3、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帮助他们 。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从长远看;,常规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课,因而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探索,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要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参考文献:【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 2011 年 G610【3】钱海娟;反思教师作用与幼儿园常规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2005 年 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