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编 中国古人治国从政与人生理想 第十五章 古代人治社会的特色与古人从政策略 一、专制制度与古代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欧洲政治文化即西方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有古埃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古希腊。演化过程:尼罗河(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帝国日耳曼人欧洲古埃及是以太阳神为主的信仰多神的国家。法老和祭司祭祀不同的太阳神,两种势力斗争激烈。大约在中国商代时,埃及工商业就比较发达,这对王权是有力冲击;两河流域和印度情况也大体如此。,中国统治者凭武力,比较顺利地夺取并强化了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王权顺从的奴仆。从黄帝开始,中国就走
2、了一条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道路,政治权力很快被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权力核心,宗教曾经也是很发达的,但被武力所吓倒,拜倒在世俗统治者的足下,政治权力一开始就不存在与之抗衡势力,所以后来专政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完备。 马克思曾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类:一是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型;二是以中国、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欧洲型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僧侣、地主和新兴资产阶级,它鼓励工商业发展和海外贸易活动,这在客观上保护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而亚洲型专制制度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小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二、中国君主专制制
3、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司马迁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氏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从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着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同上)(黄帝为权力整日操劳)中华民族刚步入文明边沿,就行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黄帝之后禹、启、汤以至周武王都是用武力巩固统治。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时代产生,到战国经兼并战争形成区域性君主专制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
4、央集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基本上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皇帝止,两千五百多年,基本上没有质的变化。,2、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君王国家”所有,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周时期,君主把全国看成是他的私有财产,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上)就证明了这一点。春秋以后出现了土地多级所有的局面,以后土地私有逐渐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但整个封建时代“皇家”对土地占有量是很大的,而且官僚、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剥夺非常严重。所以当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或流民时,政治家会发出警告,朝廷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对矛
5、盾的平衡。(历史上出现过释放奴婢为庶民,限制对土地的占有、兼并,进行赋税改革,如均田制、两税法、一条鞭法等,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存在的经济基础。)由于封建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并视工商业为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异常稳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能在这块封建土地上立足。,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治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秦始皇当皇帝后,“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这种大权独揽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清朝也未断绝。康熙帝就说:“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物分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康熙朝东华录卷
6、九十一)康熙的表白和秦始皇如出一辙。 人治社会的分析: 什么是古代的人治?个人或少数人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对绝大多数人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其特征是:最高的掌权者凌驾于社会与法律之上,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官僚机器是统治机构,这个机构只对上负责,而不对百姓负责。他们把公共权力私人化,因此为所欲为,贪赃枉法,无恶不作,而社会对他们都没有制约作用。,古代人治与现代法制的区别 现代法制: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任何政权组织及其成员,包括国家元首和最高政府领导人在内只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且在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的条件下行使各自的权力,不得越权和侵权。各国内部各政党、集团要选出自己的代表参与政治活动
7、,政治明星按法定规则活动,不能按血统、门第、山头集团及暴力来终身垄断,这体现了法制民主。 人治与法制的区别:只有一个统治者凌驾于法律之上就是人治;没有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就是法制。法制否定独裁。当然从现实情况看,世界上没有纯粹的人治和法治,但有基本的倾向,两者也相互交错。,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中国古代有三种统治形态:一是两周的“礼治”;二是秦朝的“法治”;三是汉武帝以后各朝的“儒法兼治”,当然三种统治形态都属于人治。 秦朝的“法治”,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是人治的一种最彻底的极左形态。对民众来说,这是一种最苛刻、最不能容忍的形态。“这种法治是一家之法,不是天下之法。”(明清:黄宗羲)
8、这种法治树立了帝王个人的绝对权威,(秦始皇,皇位世袭)皇帝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臣与民只是黄帝的工具和奴仆,形成了一言堂的专制和高压。秦刑以严酷峻刻为特征。这种“法治”把皇帝权威神秘化,以此来满足君王的权欲。对百姓一方面实行严法,另一方面实行愚民政策,这就是封建独裁暴政,所以“强秦骤亡”。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阴影久久不散,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开始的帝王都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了“德治”与“法治”并用,“儒法二术”兼施,“法体儒用”或“法里儒表”的统治手法。谭嗣同对中国人治的本质概括为:“专治、法制”,他说: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古代人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 人治规律“权制
9、约法”的规律。皇帝从来不受法律约束,“法自君出”,按照皇帝旨意定法,皇帝凌驾法律之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一种标榜和愿望。真实情况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权凌驾于法之上就意味着权高于一切,谁有权谁就有真理,谁有权谁就能操纵法律。 (现代法律规律“法制约权”的规律) 中国古代发生了多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但都没有打断王朝的循环,尽管有许多著名的帝王和政治家,在其治理下出现了多次的“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等,但在封建盛世之后接踵而来的是“乱世”,“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中国古代人治的特征:第一,存在一个集中在个人手中的、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
10、最高权力。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存在一个单一化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机构。在国人的头脑中缺乏“纵向分权”意识。第三,在中国行政权力的范围不受限制,可以干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权力全能”,即这种全能主义的权力观念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第四,权力的行使和更替缺乏程序(法律程序)。在社会的每个层次经常发生争夺权力的残酷斗争。统治者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力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是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周礼地官司徒有属吏曰大司徒,其任务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秦简中有“傅律”,即男子成年后必须登记的法律,以便官府
11、安排徭役。中国很早就有一种什伍组织,把老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子立政说,管仲在齐国组织民众,以10家为一什,5家为一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比什大的民众组织还有里、闾、乡等。凡是弄虚作假、隐匿不报的事,不但里典、伍老要被处罚,而且同伍的人也都要受处罚,统统予以流放。“商鞅变法”与此一脉相承,他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要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可以得到如同斩得敌人首级一样的奖赏。不告发的则要腰斩。,这些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统治者便可以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一个家庭了。中国专制统治者还
12、用控制生计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历代统治者都注意爱好土地,这也就管住了百姓,因为民以食为天。从商周的井田制到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还有以后的卢田制度(晋初限制土地占有制度)、均田制度、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等,无不包含着固着农民在土地上的目的。,三、传统专制社会对中国文化及文人的影响 宗法色彩浓厚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中国社会结
13、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负价值是使国人存在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用政治伦理秩序代替了法律秩序,政治大于法律,伦理也大于法律,因而法律意识和观念在古代社会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这种价值取向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一特点在先秦已经形成,以后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
14、理学,形式上虽有变化,但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因此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为人处世乃至从政生活的方式。,1、士阶层与中国封建社会一体化结构 (1)古代士阶层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士阶层,即古代读书人。王充在论衡中说: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叛魏魏伤”。充分表达了当时读书人的作用。秦汉以后,士是各王朝官僚机构人员的主要来源。从汉代起中央到地方各主要官员由士组成。西汉的明儒贾谊、董仲舒、张衡都是大学问家。 用儒生官僚来实行对国家的管理,是世界其他国家所少有的。士阶层主要来自地主家庭,也有少数农民家庭出身。士阶层年轻时饱读诗书,善于交游、广交朋友,做官
15、后流动性大,所谓“宦游天下”(官场奔忙),使其阅历很广。(唐 王勃诗: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苏轼、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宋仁宗说为儿孙选中的太平丞相。明洪武年间,一次考试,凡考中的都是南方人,朱元璋处理了作弊官员,又亲自出题重考。,中国封建社会开国皇帝有三大类: 第一类出身豪门贵族,如李世民、杨坚; 第二类,异民族出身,元朝忽必烈,清朝皇太极; 第三类,农民起义领袖,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 刘邦靠张良、萧何、陆贾、陈平等人夺取了天下;朱元璋开始看不起书生,后来刘基等一群书生帮他打下了天
16、下。是这些读书人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朱元璋后来做皇帝后,每天请两个儒生讲治国之道,并到处收罗读书人。 刘邦手下大臣陆贾,经常在刘邦身边说书、诗谈“经”,搞得刘邦不耐烦说:“天下是马上得之,跟书有何关系?”陆贾说:“天下可马上得之,但不能马上治之,要治理必须要儒家学说。” 李自成打到北京称帝,仅有四十二天,失败原因主要是到北京后没有得到读书人的支持,特别是明朝士阶层的支持。但李自成没有做到的,后来的满清统治者却做到了。,中国古代士阶层在国家处于动乱时期最活跃。因为这个时期需要他们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个时期知识阶层(读书人)身上的枷锁被打破了。隋末瓦岗军中集聚了打破枷锁的知
17、识阶层人士,后来这些人大部分投唐,魏征就是其中之一。魏征在“治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乱世”中发挥作用的典型是诸葛亮,“隆中对”对形势的透彻分析体现了他的才能,“三国”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分析正确。东晋的陶潜向往孔明的才干,后改名为陶渊明。这反映出知识阶层在社会动荡时能够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2)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一体化 把政治结构的组织力量和意识形态结构的组织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超级组织力量。 政治组织力量是指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又主要通过士阶层组成的,因此士阶层体现了政治结构的组织力量。 意识形态结构组织力量是指统一的信仰。两汉以后儒家学说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统一信仰
18、如忠君保民等,但只有知识阶层才有统一信仰,才能掌握儒家的国家学说。 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的一体化,是使政治和文化两种力量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化结构,体现了士阶层的地位与作用。,2、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依附人格比较中西文化,探讨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如此漫长?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缺乏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从历史和政治上看,主要指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具体说,独立人格表现为不依傍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势力,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具有独立的价值批判能力,并且依据自己内心的准则而自由行动。其社会实践为参与政治活动,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这样的人格在中国传统知识阶
19、层“士”身上很缺乏,相反,他们身上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 依附人格: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拟经典;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这种人格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体化结构,用“三张大网”: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宗法纲常,把士阶层笼罩起来,塑造出这种性格。 (1)儒家学说。先秦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只是众多学说中的一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为“入世”哲学,从此儒学成了圣学。,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儒家自认为担当治国大任,儒学乃治国之学。在孔、孟的职业价值观中,“治人”是上乘大道,“治物”是下乘小术。治人是劳心者,士人的事业;治
20、物为下乘小术,是劳力者小民的本分。孔子的学生樊迟想学稼,学圃,孔子骂他是没有出息的小人。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读书人的事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治国安邦,辅助帝王看作是最高尚的事业和理想的人格追求。而做官就是要委身皇权,受到皇权的控制。以儒家的思维方式看,是一种泥古学说,权威是他们的知识原则,而崇拜权威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儒家思维模式:以古代圣贤为追求目标的偶像崇拜;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化正宗的理论原则;以“三代”夏、商、周为尊天法古的理想世界。这三位一体构成为儒家独特的思想体系。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含义是只表述古人,而不去创新,不敢超越圣
21、贤的范围。几千年来儒生们只知苦读儒家的经典,把自己思想纳入圣贤的轨道,不敢独立思考,不敢突破,形成了思想牢笼,产生了士阶层的依附性人格。,(2)科举制度(分科取仕) 中国科举制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隋文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实行,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清末废除。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出现(孙伏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正式废除。 隋唐以后,每个朝代皇帝都要亲自主持科考殿试。一是为封建官僚队伍网络人才,保持其自然更新;二是使“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李世民)古代许多读书人只求仕途,甚至终生只为这一目的,无暇他顾。且把读书人的思想纳入钦定
22、的体系中,把他们的异端思想消灭在萌芽之中。可是读书人甘愿就范,这因为入仕有无比的吸引力。一是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二是可实现“黄金屋”、“颜如玉”很高的物质享受;三是可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一举成名”使精神得到满足。 古人“入仕”三种前途:上途:登科入仕,为理想境界;中途:充当幕僚,出谋划策;下途:教书育人,可立一家之言,也可成为穷教书匠。这三种前途都依附于封建官僚政治。,(3)宗法纲常(封建宗法伦理政治关系)宗法指古代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和嫡庶长幼来区分亲疏的法则。纲常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纲常形成了网络,在观念形态上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每个读书人都成了
23、这个封建大网上的一个节,谁也没有可能冲破这个网络。久而久之在读书人身上便沾染上“人情”气息,“关系学”成了士阶层安身立业的处世秘方。以上这“三张网”,使古代士阶层职业单纯化,附属于皇权,从来没有真正的思想自由,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表现出了依附性人格,除了以上三张大网外,士阶层还要受国家暴力机器的约束,谁要是偏离了正统,表现出独立意识,谁要反抗当政者,谁就要受到无情镇压,这就使士阶层人格被扭曲。,3、中国古代士阶层的政治性格处世哲学 (1)内方外方有报效国家的大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道义感,同时还具有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揽民忧以自振。
24、”屈原“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唐.韦应物(邑,指苏州,作者时为苏州刺史。愧俸钱:未尽到长官责任。)“内方外方”之人敢于讲真话,不畏权势,表现出铮铮骨气,浩然正气。他们是儒家的理想主义者,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某种个性式的自主性、能动性。如屈原、司马迁、陶潜、魏征、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海瑞等。这些人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他们把治国安邦、辅助帝王看作是最高尚的事业和理想的人格追求。他们是封建社会漫漫长夜中民族心和社会良心的殉道者和守夜人。他们给历史的面貌以重大影响,直到今天还能感觉到他们的力量,其精神是民族精神之魂。但这必定是少数优秀者。,(2
25、)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之人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人格。当然与“内方外方”之士有层次高下之别。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现实是严酷的,官场中充满争夺、倾轧。在险恶的环境中,人们为生命、为家庭、为事业考虑,而能超越生死是罕见的。“内方外圆”之人一是对人对事不是锋芒毕露;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方法方式灵活,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出卖自己的人格,而在局部上委婉、灵活,有所妥协,委曲求全。这样的读书人在封建社会是比较多的,但这些人有时也不得不损伤自己的尊严。,唐代的李泌就是这样的人。(李泌,字长源,生于唐玄宗10年(公元722年),逝于唐德宗9年(公元789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他一生经历了唐肃宗、唐代宗、
26、唐德宗三朝,这三个皇帝都是昏君,身旁又有一群奸臣陷害,他采取:一是不求做官,而以皇帝宾友自居。为国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二是公开讲神仙,以世外人自居。在“安史之乱”紧急的关头,他制定了很好的计划,但唐肃宗不采纳,后来他就隐居衡山。唐肃宗死后,唐代宗又要求他做宰相,后来他受到陷害到江西做了个小官。到唐德宗时,朝廷又处在紧急关头,他又出来做了宰相,只有他才能挽救危局。 李泌对德宗说,我一向奉道教,不与人结仇,也没有什么私恩要报。今天我要和你定个约,愿你勿害功臣。李泌常与唐德宗进行有意义的争论。唐德宗说自己为什么能接受李泌的谏诤,因为他说理深透,态度和顺,使人信服,不能不从。公元789年李泌病死。
27、,李泌喜欢谈神仙怪异,自称是道教徒,从反对立白起庙( 白起,战国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后又一个杰出军事家、统帅。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165万,大破楚军,攻入郢都,歼灭3万楚军,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长平之战歼灭赵军45万,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低级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后与秦昭襄王因攻赵发生分歧,退出历史舞台。)、反对信天命看来,他谈神仙怪异实是处乱世的一种智谋。这是一种很微妙、很高超的处世艺术,是人们不情愿使用,而又不得不使用的一种办法。这是方的内质用圆的外形来表述,既不损方,又不得不依赖于圆。方是他们固有的本质,圆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外形。外方的棱角被社会的锉刀锉掉了。这就
28、使其处在“内方外圆”的矛盾之中,就难免使他们感到为难,痛苦,但又默默地忍受这些,要付出这种精神的牺牲。这就是“苦心难有自心知”。三国演义里的徐庶也是这一类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3)内圆外圆看风使舵,逢迎拍马,献媚取宠。 这些人就靠这样的行为升官发财,他们内心龌龊、卑下,表现又是庸俗不堪,市侩的外表与内涵统一,读书人的清高与他们分离。他们只认权势不认真理,除了荣华富贵,别无他求,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为抵押获得荣华。他们丢掉人格,官场爬升很快。这些从政的读书人都在从政中丧失了知识分子的人格。落为统治者的工具和帮办。,四、传统文化与古代读书人从政人格的近代影响近代史上黄炎培(1878-19
29、65)也是属于“内方外圆”型的一种读书人。他是上海川沙人,前清举人,中国同盟会会员。1905年9月,蔡元培介绍黄炎培加入同盟会,宣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黄炎培成为蔡元培得力的助手。后来他负责创办浦东中学。民国初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筹办东南、暨南、同济等大学,在教育界颇著声誉。1914年2月,随着袁世凯复辟步伐加快,他辞去江苏教育司司长职务,让袁大为恼火。1916年9月黄炎培组织了职业教育研究会。五四运动时,他以江苏省教育会负责人,召集上海各校校长开会声援,发动全市罢市罢课。,1927年蒋介石占领上海,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对黄炎培加以“学阀”罪名,下令通缉,黄携夫人星夜
30、逃离,在大连隐居半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参议员,他呼吁团结抗日,并赴前线劳军,组织“中国民主同盟”,促进国共合作,1945年7月赴延安与毛泽东“窑洞对”长谈,回重庆后又写了延安归来,公开宣传要在中国建立和平独立的民主政府,年底发起筹建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9年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炎培送给儿子的座右铭 (作者:清华大学黄大能教授)2003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回忆录傲尽风霜两鬓丝我的八十年。书中讲到了六十年前父亲黄炎培赠送我座右铭并嘱咐我怎样做人做事的教诲。这个座
31、右铭的全文如下:“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我随身带着他的手书在留学英国期间竟绕了地球一周。在国外时,不少中外友人指着这一立轴,曾好奇地问我:“这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何解释?我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作这样简短的说明:“这整个座右铭是教育我怎样待人接物,其中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八个字是指中国旧时的铜钱,中间有方孔,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那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外圆内方:指为人
32、处事之道,表面随和,内心严正。“方圆”之说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古代先贤却在这小小钱币中悟出许多的道理。 论语“仁者可谓方也矣”。古代把“内外相应,言行相称”的人称做“方者”;而“圆”则具有圆滑世故、言虚行伪的意思。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行方”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黄炎培给儿子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做人应当方圆并用,该方则方该圆则圆。 洪应明菜根谭:“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曾国藩家书:“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
33、事圆润,行得通也。”,历史上有很多精通“方圆”之道而成就功业的。如:勾践、诸葛亮、徐文远、乾隆二刘(刘统勋和刘纶)、同时期的刘墉、纪晓岚、曾国藩等具精此“变通”之道。 唐代柳宗元因严正刚直,藐视贵族,直言抨击官场丑恶,显得锋芒毕露。以至遭到种种报复和打压,最后流放南方,方才觉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独外之圆者。固若轮焉,非特于可进,亦将可退也。”就是说,内心方正固然是好的,可缺少的就是圆通。因而,不能进退自如,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行圆”,有它则会一帆风顺,无它则是逆水行舟。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思考题 1、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哪些?中国古代人治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 2、试析中国古代读书人(士阶层)的政治性格处世哲学。 3、谈谈传统文化与古代读书人从政人格对你个人的启发和影响。,6月4日国学课考试说明 1、时间:三节课14:3016:50 2、开卷考试。可以参阅笔记、作业和课程相关资料。 3、个人独立完成答题,不准相互交流,更不准抄袭别人答卷。 4、答题纸要求统一,书写必须整齐。 5、本次考试为70分,平时成绩为30分。 6、请同学互相转告,准时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