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 “竞”等字。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比较法教学过程:答谢中书书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二、介绍作者:陶弘景(452536) ,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
2、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 与朱元思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
3、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可从简)2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四、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五、合作探究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 , “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5、。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3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七、布置作业: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
6、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二、介绍作者: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7、。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四、品味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4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8、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明确:先写月色, “积水空明” ,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 “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9、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五、难句解疑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 ,则“欣然起行” ,欢欣之情,溢于言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寻张怀民” ,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5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六、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七、作业布置:资料补充: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