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一、内容分析这篇课文,对澄清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全文 84 字,背景是,作者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四年了。作者在月夜,对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了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的心境。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文章融情入景,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解衣欲睡”写出了作者生活的无赖和失意,“月色入户”用拟人化得手法,自然生动,“欣然起行”融入了诗人兴奋而又喜悦的心情。“念无与乐者,欣然起行”的“念”和“
2、行”写出了作者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的心情由欣赏而转入了沉思,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字就写出了作者在这种境遇下,作者渴望与知心朋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怀民亦未寝,想与步与中庭”中,作者的心情得到了舒缓,短短的第一段文字,作者的心境在变化,而下面的月光下的思索,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桌球心灵的宁静和纯净的境界。第二部分,短短的三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文中没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用比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隐喻写出了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而且两
3、句话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个透明的世界,这个透明的世界,映照出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在这样的景象中,作者当然能够忘记个人的得失,进入一个透明的境界中。所以,第二部分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作者连发两问,以“闲人”自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这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点睛和升华之笔,“闲人”写出了在清澈透明的月光下的“安闲自适”和“自我排遣”的心境。二、思路分析全文作者的主观感受贯穿全文,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2尾更是用点睛之笔“闲人”
4、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三、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
5、“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四、写作特色分析1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就是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2行文自然。按照所想所为所见所感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节,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更显得紧凑。4写景别致,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