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落日的幻觉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遐思(xi) 绮丽(q) 绚丽(xun) 殷红(yn) 喷薄(b) 气息奄奄(yn)二、词语释义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喷薄:涌起,上升、高涨的样子;一般是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时涌上地平线的样子。遐思:悠远地思索或想象;深长的思念。日薄西山:意思是
2、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意思是维持不了多少时间。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衰减:减弱,减退。三、语句解读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
3、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四、作家作品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协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气息奄奄( ) 绮丽( ) 衰减( ) 日薄西山( )(zhu) 落 尘(i) (wi) 蓝 (yn) 红2. 根据意思写出词语。太阳快要落山了。 ( )鲜艳美丽。 (多用来形容风景) ( )气息微弱的样子。 (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4、 )3. 圈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留恋观赏、喑咏描绘。 ( )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密的兰灰色暗孤。 (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峋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相竞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 )4.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 87 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
5、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5. 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日落确实很美,色彩 ,变化多端。 (A.绚丽 B.鲜艳 C.艳丽)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A.折射 B.反射 C.散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A.衰弱 B.衰减 C.减淡)二、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2.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_三、课内阅读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 壮观、 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6、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 变得如此之大, 颜 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 还锻 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 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 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 见。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 化。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 线散射。 1871 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
7、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 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 10 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 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 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 线的太阳的光 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 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 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
8、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 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 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 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1.第一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_ 。2.第二段在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3.第三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4.第四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请直接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四、拓展阅读长河落日扁李海沧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
9、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 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 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 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 观察是椭圆 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 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 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
10、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 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 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 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 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 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 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型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 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穹 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
11、鸡蛋也能煮熟。 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 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 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像!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 贡献。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 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 诗。我 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 见惯、似乎
12、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1.王维是 (朝代)诗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他的 一诗,苏东坡称赞王维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通晓字词。找出第五段画线句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错字: _,正字: _;错字: ,正字: _。解释第五段加点的“可望而不可即”在文中的含义是 第三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3.理解内容。“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这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全文概括回答,为什么“长河落日扁”? 4.阅读第五段,填写下面的表格。地点 形成海市蜃楼的不 同点 原 理海面上
13、沙漠里新题探密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组成句式相似、前后呼应的一段文字。旭日东升,照耀大地,给人间带来光明,自有它的辉煌灿烂;_,_,_, _ 。妈妈,您虽然老了,但如同夕阳。没有您此时的火红,怎会有我明朝的蓬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青山明丽,为天空织就彩霞,同样不失绚丽壮观。写作小练笔你在上学的路上和放学的路上注意过日出或日落吗?请用自己的眼光和自己的笔作一段独具特色的描写,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字数 300 字左右。作文素材只有你能救自己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撑伞走过。这人说:“大师,普度一下终生吧,带我一段如何?”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
14、人立刻跳出眼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20 落日的幻觉一、1.yn q shui b 坠 埃 蔚 殷 2.日薄西山 绮丽 气息奄奄 变化多端 3.流连 吟咏 神秘 蓝灰色 暗弧 绚丽 景象 竟然 4.A(B 项是作比较,C 项是列数字,D 项是打比方。 ) 5.A C B 二、1.略 2.主要是感情上的原因,夕阳总让人联想到人的死亡或事物的没落,让人感到美好的事物只有短暂的存在。3.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总分关系。前三段主要写
15、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三、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更强。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作比较。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4.“由于亮弧”(第四段开头部分)。四、1.唐代, 山居秋暝 2.型,穹 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本文指驼队感觉能望到大湖、遇到绿洲,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大湖、绿洲。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3.放在第二、三段之间,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的呼应承接。太阳落山时,阳光斜射大气,由地表和高空大气密度差异产生的折射现象到了人们肉眼可见的程度,看上去,落日就成了扁的了。4.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