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教案(新人教版八上)12教学设想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 )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 “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
2、吧。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 二、检查预习。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3、,教师只作点拨。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 是所托之物, “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 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 可以调素琴,
4、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 一句遥相呼应,把个“ 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8.默写
5、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 。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二、检查预习。1完成课后练习二。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彩屏显示译文。3全班齐读课文。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1讨论文体。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
6、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段话中 7 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彩屏显示:莲花图。明确;“淤泥” 和“ 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
7、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齐读第一段。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 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
8、,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人甚爱牡丹。 ”(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第二段)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
9、,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明确:以感叹词“噫” 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不仅有 “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四、布置作业。1默写全文。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_(2)濯清涟而不妖 _(3)中通外直 _(4)不蔓不枝 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6)予谓菊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