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教案(新人教版八下)8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所写的是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年代较为久远,今天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把有关本文的一些资料和情况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例如: 1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2 鲁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有关情况; 3 藤野先生的生平简历和有关情况。 二、本文组织材料的方法,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以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再分析理解洋溢全篇的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内在的线索。 三、课
2、文中有一些难点,需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 1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 2 匿名信事件。 3 课上看时事片和“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4 结尾段的“良心发现” 、 “增强勇气”和“正人君子”。 5 文中的有些词语,例如“无非“、 “实在”、 “大概”、 “居然”、 “似乎”等副词,在句子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也是难点,需要讲清楚。 四、本文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录,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在写法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可要求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中应注意读与写结合的训练,可指导要求学生学习加忆我的母亲 、 藤野先生之后,学写一篇以父母、师长、好友为题的以记人为主
3、的记叙文。 六、本课可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1 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朝花夕拾 ,是鲁迅于 1926 年 2 月至 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 年 5 月,编印成书时改
4、题为朝花夕拾 。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 藤野先生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 1926 年 8 月 26 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 9 月 4 日到达厦门的。 1926 年 3 月 18 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 47 人,伤300 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
5、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 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2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 1902 年至 1906 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 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 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 年 4 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
6、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 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 年 6 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 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 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 年至 1905 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
7、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鲁迅呐喊自序 ) 1906 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
8、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
9、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 (这篇自传是作者在 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 1930 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 3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 ,姓藤野,名严,排
10、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 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 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 年 7 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 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 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 年 8 月 11 日病逝。 “1935 年日本岩波文库中
11、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 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 1945 年 8 月 11 日才因脑溢血逝世。 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
12、!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 ”(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年出版)1937 年 3 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请同学提出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给黑体的字注音: 宛如(好像;正像) 教诲(教训。诲,。 ) 译站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译,) 瞥见 (一眼看见。瞥。 ) 畸形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 ) 不逊 (没有礼貌;骄傲、蛮横。逊,。 ) 诘责 (质问并责备。诘。 ) 匿名 (有具名或隐藏真名。匿,。 ) 杳无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 深恶痛疾
13、 (厌恶。痛恨到极点。恶) 油光可鉴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 )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 ,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14、,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 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 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
15、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思考归纳课文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2 抄写、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按练习一的要求,试列表填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记叙、写人和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 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2 检查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3 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 二、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上一节课,分析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今天,接着往下分析。 第二部分(第三至三十五段) ,写到仙台学医的一段生活,重点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益,以及弃医学
16、文的原因。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又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至五段) ,写去仙台时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时所受到的优待。 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有六七百里,路途所见甚多,但文章里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可见这两处均留给他深刻的印象。对“日暮里”,文中未作说明。这站名很可能触发了作者思念故国深感忧愤之情,所以二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16001682)客死的地方。因他忠于明朝、反抗清朝,至死不渝。作者对这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这地方铭记不忘。这些细节都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因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鲁迅到后受到优待,他认为“
17、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仙台的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很艰苦,这大概同当时的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也有很大关系。鲁迅到仙台医专求学,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用“大概”表示似有此事又不敢完全肯定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所以受到优待的原因,含蓄的表现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些记叙,是在藤野先生出场之前。下文转入写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爱护。 第二层(第六至十段)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 第一层从写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和听许多新鲜的讲义引出担任解剖学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先写他的音容笑貌:“黑瘦”, “八字须”, “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到讲台上
18、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接着,根据耳闻和目睹来写藤野先生,即通过上学年留级生给新生讲述藤野先生和作者自己对他的印象,突出藤野先生的衣着:有时“忘记带领结”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这既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清苦和俭朴,也反映了他工作认真、严于治学。 第三层(第十一至二十三段)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几件有意义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对鲁迅的关怀。作者具体写这四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中所表现的高尚品质。每一件,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他把“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19、”。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和对作者的关心、帮助。第二件,写藤野先生一次指出“我”画的解剖图中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的错误,并给我改正了。这表现了藤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第三件,写藤野先生怕我不肯解剖尸体,后来放心了,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和关心。第四件,写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怎么裹法,他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成畸形的详细情形。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搞清问题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层, (第二十四至三十一段) ,写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这一层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时事影片事件。先写一天日本学生
20、干事借“我”的讲义看而引出匿名信事件。由匿名信又使作者回想起前几天干事在黑板上写广告的事。事情的结局是遭到“我”和几个主持公道的日本学生的诘责之后,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他们“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这件事,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事情的解决,也说明藤野先生和有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弱国的子民在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日本学习也备受污蔑欺凌。作者一次在课上看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所放映的是一群中国人围着看被日本军枪毙的中国人。这是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污蔑中国人民的影片。作者看后受到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动。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
21、次看影片以后,他学医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他深深感到,要救国,首先要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沉睡麻木的人们。许多耳闻目睹的现象、一系列残酷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医学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第五层(第三十二至三十五段)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作者去找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表情“ 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弃医离去感到悲哀和痛苦,师生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鲁迅看见藤野先生因自己离去而引起藤野先生的悲伤难过而深感不安,于是便用谎话来安慰藤野先生,
22、体现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临别前几天,藤野先生叫鲁迅去他家,交给鲁迅一张背后写着“惜别”两个字的相片。赠相片、题词, “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他与鲁迅的友谊的珍视。这种友谊也是鲁迅终生难忘的。 第三部分(第三十六至三十八段) ,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以及从藤野先生的精神品格中受到的激励和鼓舞。 作者离开仙台之后,虽未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和写过信,但“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作者深情地怀念和称颂藤野先生:“在我所认为我的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作者有时 “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
23、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作者把对老师的怀念变为行动、化为力量:把经藤野先生改正过的讲义,装订成三厚本,收藏着, “将作为永久的纪念”;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居室里书桌对面的东墙上,以激励、鞭策自己,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文章最后一段里的“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军阀政客张目、效劳而自命为“正人君子
24、”的文人。 文章的结尾,把藤野先生的深厚情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和加强文章战斗力的作用。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这篇回忆散文,即写人又记事。写人,涉及到“我”、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人;记述往事,时间
25、上前后跨越二十年,地点从东京写到仙台,又从仙台写到东京和北京。但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泳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本文的主要事件,也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开头写东京, “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失望、不满情绪,然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一设问句,承上启下,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转换了地点和所写的内容,引出藤野先生。在第二部分,记叙了作者在仙台的主要生活经历和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出与藤野先生的话别和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事。最后写离
26、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把怀念化为实际行动。 文章回忆藤野先生这条主线、明线十分清楚,叙事连贯。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先前不满东京和那些“清国留学生”而决定去仙台学医,后来告别藤野先生和弃医从文,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化为实际行动拿笔继续去战斗,这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都是作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是同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紧密相连的,正如文中所写:“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 2 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27、 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如写藤野先生,抓住他的外貌特征、衣着穿戴入手去写他的“黑瘦”、 “八字须”、 “戴着眼镜”,衣着“模糊” ,冬天穿一件 “旧外套”、有时“忘记带领结 ”;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 缓慢而很有顿挫在声调” 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再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表现他的精神品质。检查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我” 所绘解剖图中的错误,对“ 我”肯解剖尸体的高兴和放心及问“ 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热情关心、耐心帮助和教学工作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28、,读起来特别亲切感人。 写“清国留学生” ,抓住辫子这个细节。写有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耸起,像“一座富士山” ;有的“解散辫子”,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作者通过对辫子的描写,把这些留洋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对腐败的清王朝表示忠心的心态活画了出来。这些人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令人作呕。他们学跳舞,使房里地板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大概也是他们留洋学时髦的收获。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进行似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的思想本质和在东京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反感与厌恶。3 语言的感情色彩。 本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这不仅从选材和描写上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语言运用上
29、也显示出它的文学性。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境。如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文字。又如:“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 60 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再如:“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 文中多处运用巧妙的说法进行讽刺,如“形成一座富士山”,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精通时事的人” 、日本的 “爱国青年”等。而“标致 ”、 “正人君子”则是用反语进行
30、讽刺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学会通过分析具体事件来揣摩人物性格。 学会品味作品平淡朴实的文风。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的落实: 运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 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培养出尊重母亲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中的所蕴涵的真挚情感,理解平淡文字的背后所蕴藏的真情,真的很难。 2 一般这样的文章原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但是本文又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很难做到。 3 歌颂母亲这
31、一主题,学生从小学就一直在学习了,主题虽是永恒的,情感虽是真挚的,但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其它新意,要初中的学生去领会很难。 教学重点: 1 重点仍应该把握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去领会母爱的伟大。 2 了解名人的成长经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文适宜用情感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近作品。 大家一听到“母亲” 这个词,第一瞬间映入你脑海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却是“愚”字。也就是“ 傻”的意思。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我自己的作品家有愚母 。 由于本文的文章比较的深,可能一下子吸引不了孩子的眼球。所以我打算采用我自己的一篇作品来进行教学。本文既是自己的写的,所
32、以教育起来会比较有感觉,其次本文的风格也比较的诙谐,孩子可能会喜欢。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 教师自己配乐朗读文章。 学生在听的时候,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母亲的愚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的“愚”的真实意思什么?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如果你们在阅读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请大家自由提问,我们一起来解决。 2教师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经历。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自己母亲的文章。因为我的母亲是我所见过的人当中最平凡,又最伟大的。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又一个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的生命,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我的母亲。但是母亲实在是太伟大了,又实在是太琐碎了,所以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
33、么来写。我的母亲没有什么壮举,她对我的爱只是融入在每日的家长里断当中。总是觉得这也可以写,那也可以写,而往往写好了就发现实在太琐碎了。 所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好好地思考了一番。最终确定一个主题,写母亲的“愚”。母亲对我的爱,母亲在待人接物上,都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近乎于“愚”。当我把这一主题确定了以后,那么我的选材也就方便得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最能够反映母亲待人真诚近乎于“愚”的画面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四)小结: 要想写好一篇歌颂“母亲” 这类题材范围比较宽泛的作品,就需要把题目化得小一点,然后再在作品中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出来。那么你们想想看,你们的母亲有什么可以值得你们可以写的
34、东西吗?现在请大家动笔,当堂写一段给母亲的话,或者是描述母亲的话。一样在你动笔之前,要先想好自己究竟要写母亲的哪一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上一堂的课的小结。 请学生把自己写母亲的作品到讲台上来朗读。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要让尽量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可以给予加分,也可以让平时就不爱说话的孩子,点名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讲讲。一定要给予鼓励,一定要很好地点评她,要真心地表现出老师的欣赏。 )那么我们今天来了解另外一位名人的母亲,了解这位名人走向成功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提问: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感谢母亲对他人生的帮助。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母亲究竟给了
35、我哪些人生的教训呢? 在督促孩子学习和做人上很严格。具体的事例是:大清早让我去读书;我对姨母说错了话而受到严厉的责罚。 在与一大家子相处时,母亲的忍让,谦虚善良的品质给了我与人交往中启示。 在受到人格侮辱时,母亲又表现出了“刚气”的一面,教育了我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提问:由此,你可以为母亲画一幅画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造句:“从 中,我感到母亲是一位 人。 ” 再次配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 教师点出胡适的背景资料。 提问: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人生能够获得成功,在他的童年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些原因呢? 得出结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任何一个
36、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学得谦虚,要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 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理解的地方吗?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课后的练习二。 四)小结。 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别人的指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父母将是你人生最好的引路人,所以请我们珍惜自己身边最最珍贵的真情吧。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五)布置作业。 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 “实在”、“大概”、 “居然”、 “何尝” 、 “似乎
37、”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
38、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 段) 。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 “朝”读,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
39、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40、。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
41、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生:不熟悉。 (7)畸()形:不
42、正常的形状。 (8)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 (16)发髻():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我”在东京;“我” 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
43、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第一部分(第 13 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 436 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 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 3638 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
44、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 “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 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 “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 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
45、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 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 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 3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
46、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 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
47、优待。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 4、5 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 和“ 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 中“ 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