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

上传人:jmydc 文档编号:4716376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胃病中医外治诊疗常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治诊疗常规 1外治法诊疗常规外治诊疗常规 2中医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院肝胃病科结合肝病治疗的成功经验和我院的独特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费用,发扬中医特色为出发点,全面展开肝胃病中医外治工作,做到了不用吃药就能治病的效果,并收到很好的疗效,得到了广大肝胃病患者的好评和认可。目前我科主要开展以下肝胃病外治疗法:敷脐灸、穴位贴敷法、灌肠、局部熨疗。敷脐灸疗主要是是将自制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上面加以自制艾条灸疗,使药物直达病灶,能扶正祛邪,调节阴阳,起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一种外治方法。该法使药物经皮肤吸收,避 免 了 人 体

2、脏 器 对 药 物 有 效 成 分 的破 坏 , 能使穴 位 地 刺 激 和 药 物 有 效 成 分 充 分 发 挥 作 用 。 尤 其 适 合 年老 稚 弱 者 、 病 药 格 拒 、 药 入 即 吐 者 。 灌肠法使患者提高了药物的总量、速度、生物成分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提高药效。局部熨疗是指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加以熨疗(自制中药做成) ,以达到治病求本,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中医外治法真正做到了振奋阳气,扶正固本,行气活络,祛除病邪让患者滞气去,瘀血除,络脉通,病痊愈。胃疼外治诊疗常规定义缘于胃肠疾病,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可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发作。常伴见脘闷、纳

3、呆、嗳气、大便不调等。 范围 西医学中的腹部疾病均可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如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胃炎活动者为著。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其他如肺炎、阑尾炎或结肠肝曲外治诊疗常规 3或脾曲处的病变也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诊断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4上消化道 X 线钡餐透视、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分型:1:脾胃虚寒: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

4、腹或受凉时疼痛加剧,得饮食或温熨是减轻。次症:面色无华,泛吐清水,神疲纳差,四肢倦怠,不温,大便溏薄。舌谈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中健脾。外治治疗:主要采用温中健脾药物,选用胃痛一号加热敏。选用穴位:中脘. 神阙 脾俞2: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遇热则增。兼症:烧心嘈杂,口干喜饮,口臭,尿赤,或口疮,便秘等。舌象: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滑数。治法:清胃泻火,或导滞通腑。选胃痛二号外治诊疗常规 4选用穴位:中脘 胃俞 神阙3: 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兼症:嗳气倒饱,甚则呕吐酸腐,纳呆少馨;舌脉:舌质正常,苔白或腻。脉象:弦。治法:理气和胃止痛。选胃痛三号加热敏选用

5、穴位:膻中 中脘 神阙 膈俞4:瘀阻胃络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兼症: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面色晦暗,或内镜下可见靡烂,渗血,溃疡等。舌象: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象:涩或弦。治法:活血化瘀。选胃痛四号加热敏选用穴位:中脘 膈俞 神阙泄泻外治诊疗常规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范围外治诊疗常规 5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

6、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诊断1以大便粪质清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完谷不化。2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3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 X 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4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辨证分型:1:脾虚泄泻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兼症: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脉:舌淡苔白,脉弱。治法:健脾益气。选用泄泻一号选用穴位:神阙 下腕 脾

7、俞 足三里2 脾肾两虚泄泻主症:黎明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兼症: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选用泄泻二号外治诊疗常规 6选用穴位:神阙 下腕 脾俞 肾俞 足三里便秘外治诊疗常规定义便秘系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等因素,致使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干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质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甚至伴有饮食不下、腹胀、腹痛的病证。范围西医学中的习惯性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神经官能症,肠粘连,结肠、直肠及肛门炎症等疾病所引起的便秘,年老体弱引起排便无力而致的便秘,药物引起的便秘,肠道肿瘤以及其他各种急、慢性疾

8、病中所见到的便秘均可参阅本篇进行辨证治疗诊断 大便干结不通,便燥如球;或排便次数减少,多间隔三、五日或七、八日,甚至半月不排便者亦有;或便质不干,但排出困难,努挣不下,排出不尽为主症。 常伴有腹部胀满,甚至腹痛,脘闷嗳气,食欲减退,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头晕头胀等症状。 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病程冗长。 部分病例可在左下腹扪及条索状包块。 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劳倦损伤等诱因有关选用便秘方选用穴位:神阙 下腕 大肠俞,支沟,天枢黄疸外治诊疗常规外治诊疗常规 7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

9、证。【临床表现】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黄为主要特征。部分患病初起,目黄、身黄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肢体困重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为主,三五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出现尿黄与身黄。亦有先出现胁肋剧痛,然后发黄者。病程或长或短。发黄程度或浅或深,其色或鲜明或晦暗,急黄者,其色甚则如金。急黄患者还可出现壮热神昏,衄血吐血等症。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诊断】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黄为必具的症状。2常伴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胁痛,肢体困重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与肝炎病人接触,或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等病史,以

10、及过度疲劳等诱因。4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 B 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阳黄热重于湿外治诊疗常规 8症状: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色泽鲜明,右胁疼痛而拒按,壮热口渴,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短少,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腑化瘀湿重于热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右胁疼痛,脘闷腹胀,头重身困,嗜卧乏力,纳呆便溏,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小便不利,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治法:健脾利湿,清热利胆选用肝炎一号主要穴位:神阙 肝区 肝俞阴

11、黄寒湿阻遏,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右胁疼痛,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利胆。选用肝炎二号主要穴位: 神阙 肝区 期门 肝硬化(腹水)定义:臌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由于患者腹部膨胀如鼓,故名为臌胀。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出现腹水时,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症 状 : 本 病 初 起 以 气 胀 为 主 , 病 人 虽 感 腹 胀 , 但 按 之 尚 柔 软 , 叩 之 如外治诊疗常规 9鼓 , 仅 在 转 侧 时 有 振 水 声 ; 病 至 后 期 则 腹 水 显 著

12、增 多 , 腹 部 胀 大 绷 急 ,按 之 坚 满 , 并 可 出 现 脐 心 突 出 。 青 筋 暴 露 , 脉 络 瘀 阻 等 症 状 。我 科 室 根 据 肝 硬 化 腹 水 的 表 现 特 制 肝 硬 化 腹 水 方主 要 穴 位 : 肝区 神阙 脾区选用肝硬化 2 号此方也应用于肝硬化脾大患者。主要穴位:肝区 神阙 脾区肝癌患者选用肝硬化 1 号主要穴位:肝区 神阙 脾区 肝俞附表一:脂肪肝定义: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症 状 : 脂 肪 肝 的 临 床 表 现 多 样 , 轻 度 脂 肪 肝 的 症 状 : 有 的 仅 有 疲 乏 感 ,而 多 数 脂

13、肪 肝 患 者 较 胖 , 故 更 难 发 现 轻 微 的 自 觉 症 状 。 中 重 度 脂 肪 肝有 类 似 慢 性 肝 炎 的 表 现 , 可 有 食 欲 不 振 、 疲 倦 乏 力 、 恶 心 、 呕 吐 、体 重 减 轻 、 肝 区 或 右 上 腹 隐 痛 等选 用 脂 肪 肝 方穴位贴敷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优点1:适应症广2:贴敷治病简便易行3: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4:疗效显著5:可补内治之不足外治诊疗常规 10注意事项1:治病要遵内治之理,重视辨证论治2:贴敷部位(穴位)要按常规消毒3:合理选择稀释剂调和贴敷药,有利于发挥药物之间的作用4:穴位贴敷后要外加固定,以防止药物脱落或移

14、位5:同一部位不宜连续贴敷过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药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肤溃疡,影响继续治疗6:头面部,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以免发泡遗留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7: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8: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中病即止9:贴敷治病,可单用本疗法,亦可与内治或其他疗法并用表二:常见用病穴位定位【1】神阙:任脉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2】中脘 :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病症胃痛,腹

15、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3】上脘 :任脉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5 寸。主治:胃痛,呕吐,呃逆,腹胀。【4】下脘:前正中线,脐上 2 寸主治:腹痛,腹胀,腹泻,呕吐外治诊疗常规 11【5】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炎,胃炎,胆囊炎,肝炎,肝肿大。【6】脾俞: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主治:腹胀,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7】肝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主治

16、:胁痛,黄疸等肝胆病【8】 胃俞: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9】足三里:定位:犊鼻穴(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前嵴外 1 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10】膈腧:定位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贫血; 皮肤瘙痒;潮热、盗汗。【11】肝:上界:在右腋中线第七肋,向左经,右锁骨中线第五肋,至左锁骨第五肋间隙。下界:在右腋中线第十肋,沿右肋弓下缘向左经剑突下 3-5cm 处,斜向左上,至左第七八肋软骨结合处,连于上界左端。【12】脾:上端平左第 9 肋,

17、下端平左第 11 肋,后缘距后正中线 4-5cm,前端达腋中线。【13】支沟:手 背 腕 横 纹 上 3 寸 , 尺 骨 与 桡 骨 之 间 , 阳 池 与 肘 尖 的 连线 上 。主 治 :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习 惯 性 便 秘 , 呕 吐 泄 泻 。【 14】 膻 中 : 膻 中 穴 位 于 胸 部 , 当 前 正 中 线 上 , 平 第 4 肋 间 , 两 乳 头连 线 的 中 点 。外治诊疗常规 12主 治 : 咳 嗽 , 气 喘 , 咯 唾 脓 血 , 胸 痹 心 痛 , 心 悸 , 心 烦 , 产 妇 少乳 , 噎 嗝 , 膨 胀 。【 15】 肾 俞 : 在 腰 部 ,

18、 当 第 2 腰 椎 棘 突 下 , 旁 开 1.5 寸主 治 : 益 肾 助 阳 , 强 腰 利 水 。【 16】 大肠俞:在 腰 部 , 当 第 4 腰 椎 棘 突 下 , 旁 开 1.5 寸主 治 :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肠 炎 , 痢 疾 , 便 秘 , 小 儿 消 化 不 良 ;【 17】 天枢:天 枢 穴 位 于 人 体 中 腹 部 , 肚 脐 两 侧 2 寸 处 。主 治 : 便 秘 、 腹 胀 、 腹 泻 、 脐 周 围 痛 、 腹 水 、 肠 麻 痹 、 消 化 不 良 、 恶心 想 吐 等 症 。 此 穴 的 治 病 疗 法 有 : 穴 道 指 压 法 治 疗 下 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