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 800 至 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 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 北纬 30 度上下,就是北纬 25 度至 35 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轴心时代”或“轴心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 500 年前后即公元前 800
2、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姓名:陈祥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 指导教师:杨弢 20090401 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显著,促成中西方体育巨大差异的原因多 样,但从历史角度考察,源头的差异首当其冲。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而中国传统体 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 心时代”。此时,分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 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而又风格迥 异的文化。在体育文化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民
3、族性格等致使中国与古希腊体育在 价值观念、运动形态和运行模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后来 中国与西方体育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课题选取轴心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段下的中国与希腊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人们廓清对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体育异同点的认识,而且对我们更好 地理解当今中西方体育的巨大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以下结 论: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 相同点和不同点,而这些异同点在体育方面也是可见一斑的。 体育观念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体育强调兼修内省、追求健康长寿、强调伦理
4、至上;古希腊在体育上崇尚健美、注重健身、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等。 体育运动形态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体育项目多样,军事体育项目发展较快, 民间体育活动带有普适的特点,锻炼方法上强调和谐、适度与内外兼修:古奥运会以及斯 巴达和雅典的体育项目亦是多样的,但多以年轻人为主体,锻炼方法上强调根据肌肉的特 点进行科学锻炼。 体育运行模式方面:轴心时代的中国体育是一种平民体育,以群体体制为基础,但 缺乏物质保障,同时在宗法制的影响下,而成为政治的附庸;古希腊体育是一种精英体育, 以国家体制为主,在物质与制度的保障下,注重强调体育本身的本质与规律。 体育思想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先哲们“礼之用,和为贵、“天
5、人合一”、“宁 静致远”、“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形成了“轻竞技、注礼仪、重养生”的体育思想,为当 时的中国传统体育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强调为了保卫城邦应该锻炼身 体,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密切联系,塑造身心和谐发展, 注重科学训练和科学健身。 轴心时代的中国体育和古希腊体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者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 源头,后者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它们基本上共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但却形成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体育形式,究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各自起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不同导致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体育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6、东西方体育在以后的发展 中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演进中绵延不断,流传甚广。但自近 代以来,在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交流与碰撞中步履维艰。古代西方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湮 没在中世纪的黑暗中,近代文明的曙光为西方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涅桀重生 后的西方现代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强势文化,但伴随着出现了与古代奥运会相 同的自身弊端,出现了重重危机。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传统体育面临的困境可以在西 方体育的发展中找到出路,而西方体育之所短正是中国传统体育之所长,把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实现两种体育文明的优质互补是未来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轴心时代;中国;希腊;体育
7、;比较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年代介绍到中国,正值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雅斯贝尔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其中 第三阶段以公元前年为中心,东西方同时或独立地产生了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 腊四个轴心文明。 他在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至公元前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至前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 概是在北纬度上下,就是北纬度至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8、老子他们 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 然中国、印度、中东 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 通的地方。 在轴心时代里,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 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 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古印度诞生了“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诞 生了柏拉图与哑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中东地区诞生了旧约全书;中国诞生了诗、 书、礼、易、春秋等具
9、有“元典”意义的文本。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干多年的 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而且这些地域不同的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 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 欧洲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 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到先秦的孔孟,而把中国本土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占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 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 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 说
10、的。雅斯贝尔斯的原著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 阶段,用来比较和假设为轴心时代的是其中的第三阶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中国的 文明是既早又持久的,中国跨越着整个四个阶段。如果以持续的影响而论,埃及和美索不 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如果“轴心时代”是以时间早晚而论,那么古希腊、古罗 马不是最早的,古希腊文明则从第三阶段开始出现。虽然雅斯贝尔斯说到埃及、美索不达 米亚、印度、中国这些最早的文明几乎同时地在地球上三个区域产生是除轴心时代之外全 部世界历史中唯一的谜团和与轴心时代近似的唯一的可比现象,“轴心时代”所选择的仍 只是第三阶段。 雅斯贝尔斯所关注的“轴心
11、时代”现象:精神创造、人的觉醒、哲学的突破,无疑都 有事实的根据。这意味着各个文明在这期间都以“突破”其原始文明为前提,并且开创了 各个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转 折期,是各个文化的轴心和枢纽。人类思想文化至今尚未走出几千年前“轴心时代”确立 的基本思维范式。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 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因此可以确证,不同的 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明有不同的源头活水、不同的精神资源、不同的创新能力和不同的发 展轨迹。 在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影响至今的西
12、方体育和东方体育 传统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和印度。在这时期形成的体育价值 观、体育方法论和体育手段等,对此后的体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占希腊体育的向 往和“复兴”推动了现代体育的形成,为了消除现代体育在今天的消极影响,人们又到东 方体育中去寻求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差异显著,造成中西方体育巨大差异的原因多 样,但从历史角度考察,源头的差异首当其冲。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古希腊,而中国传统体 育初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同处在“轴 心时代”。此时,分处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古希腊都创造出辉煌灿烂而又风格迥 异的文
13、化。在体育文化方面,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种族、政治经济制度、 宗教与祭祀,教育等诸方面的差异致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与古希腊体育在价值观 念、运动形态和运行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后来中国与西方体育 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本课题选取轴心时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段下的中国与希腊体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人们廓清对古代中国与占希腊的体育异同点的认识,而且对我们更好 地理解当今中西方体育的巨大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 更全面的认识西方现代体育,更客观的看待中国传统体育,更积极的综合中西方体育的优 势、取长补短,促进人类
14、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贡献绵薄之力。 文献综述 轴心时代是中国与希腊体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时期体育发展情况, 倍受学术界关注,探讨颇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体育的研究 军事体育的研究 , 春秋战国时期,“灭弱吞小”,相互兼并,战争十分频繁。各国诸侯都想“独领风骚”, 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军事体育的发展。汉书99 刑 法志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备,秦昭以锐士胜。春秋战国时期,步卒逐渐取 代了车兵,加强了对步卒的训练。因此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兵家体育、军队训练进行了探 讨。 谭华等论述了古代战争的演变对军队身体练习和技击格斗术
15、的影响(体育史页)。刘玉良、张文韬、刘怀祥撰文指出,我国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加强对军队的体能训练。跑跳 项目就是当时训练提高体能的重要手段,在军事理论和军事体育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论述了在冷兵器时代,军队行军强调速度对作战胜负的重要作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王明俊、王玲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中射箭训练的发展一文中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体育发展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最 有效的军事体育训练手段,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加剧、军事建设的需要,得到了 蓬勃发展,反映了军事体育发展与社会需要和军事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南京 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6、,)。齐国强、高发民、颜斌撰文介绍了齐国军事体 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齐国军事体育的实践活动,论述了齐国军事体育对现代军事体育的影 响,进一步指出,齐国的军事体育对现代竞技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管子学刊,。)。 诸子百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同时这时期在文化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当然体育也是“争鸣”的内容之 一,许多思想家都纷纷阐释自己的体育主张。 史国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体育伦理思想一文中,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孔 子、孟子、苟子为代表的儒家,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准则、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等问题, 阐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伦理思想,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伦理思想(体育文 化导刊,)。孙庆彬撰
17、文指出,儒家思想确立了道德至上、修身为国的体育价值取 向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基调;道家思想塑造了空灵澄澈、恬然淡泊的体育人文情 怀和致虚守柔、刚柔相济的体育智慧:阐释了儒家“有为”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在体 育实践中可以融会贯通。强调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同时,在肯定儒家思想价值的同时,他认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体育也存在负 面影响:重道轻器的儒家思想导致重文轻武思想的产生,阻碍了体育的发展;儒家的礼教 损害了体育公正性和娱乐性的需要;儒家思想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压抑人的体育潜能 和创造力:贵和谐、尚中庸的儒家思想扼杀体育的大胆冒险精神(体育学刊,)。
18、 许红霞以武术和养生体育为例,论述了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她从道家思想的 独特视角,探讨了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基于当代中国传统体育发 展面临的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了道家思想视野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应对策(曲阜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此外,还有许多对兵家、法家、墨家等的体育思想的研究。 。古希腊体育研究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化的欧洲。可见 欧洲文化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体育在希腊社会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世界上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古希腊那样崇尚体育。韩志芳、张辉撰文古希腊体育的历史功绩从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
19、对古希腊体育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多元化的分析。指 出古希腊在体育实践与理论以及美学、法学、伦理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对世界体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体育学刊,)。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的源头,在城邦制度的支撑下,古希腊体育取得了很高成就,这尤 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斯巴达体育和雅典体育以及古希腊哲人的体育思想为最。因此, 探讨古希腊体育的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古代奥运会的研究 对古代奥运会的研究,西方学者的著作在国内看到的有:斯沃德林的古代奥林匹克 运动会( , ,);诺曼99 加登纳的希腊体育活动和节日99 , ,)、奥林匹克 历史和遗迹(99 , ,)科尔蒂斯 的奥
20、林匹克(,);马克99 高登的希腊的体育和社会( ,);图赫和威尔的奥运会:一项社会学分析 (99 99 99 , : ,)米勒的 古代希腊体育运动(99 )维尔的真实的 奥运会( : ,)等。 目前,国内对古代奥运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的背景以及 衰落原因的研究。体育学术界对古希腊为什么能产生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研究,主要分 别从希腊地理、宗教、教育、审美,特别是城邦制度的角度作了论证,如李力研探讨的以 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及其内涵,阐述了体育与古希腊的文化渊源,奥运会的文化精 髓,奥运会的法权精神体育的人生精神,体育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杨
21、驶、卢元镇通过对希腊城邦制度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因果关系的研究,论 证了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生是希腊历史一系列文明演变的结果,它在吸纳其他文明的基础上 加以改造创新,并结合自身独持的地理文化环境所形成的,其精髓是民主、平等、平权、 法制。它是入的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的保障,是占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在希腊产生发展 思想根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对于古代奥运会对希腊社会的意义,顾准有 明确的解释:“到历史时代,即使很少参与希腊世界政治事务的远方诸邦,如黑海和远 西,也都热心参加,竞赛的胜利者获得桂冠或橄榄冠,且有立像的权利,所属城邦引以 为荣,这种盛大的庆节,显然大大促进了希腊统一文化的形成,加强了希
22、腊民族的团结, 事实上它是希腊世界中主权国家的城邦制度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它对后来的历史 事变是产生极深刻的影响的”(顾准文集,页)。 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衰落原因分析上,杨驶、许红霞、曹萍撰文占奥运会衰落 原因剖析论述了古奥运会衰落和灭绝的根本原因是它所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 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现象已经发生改变、不复存在。外在症状表现为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希腊社会文化内涵的变化;基督教的国教化;运动中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政治化等原 因(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尽管中西方学术界对古奥运会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仍以综 合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占奥运会兴衰历程、赛
23、事活动、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的深入探讨。斯巴达和雅典体育教育的研究 王祖爵在奥林匹克文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占希腊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教育制度, 他指出,在当时的希腊各城邦中,如果说雅典人带有普遍特点的体育训练是立足于传统的 锻炼技巧和增强体力的基础上,那么斯巴达人则着重以增强军人的体力、培养坚忍不拔和 刻苦耐劳的精神为主体(奥林匹克文化页)。张建政指出,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 育是古希腊城邦时代两种教育的代表。前者以其注重个性自由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和实践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则以其严格高效的军事体育教育制度和重 视妇女教育的态度而受到了同时代和后世许多教育家的称道(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24、报 )。缪美灵,夏正明,刘磊撰文从城邦的特点、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授者四个 方面对雅典和斯巴达两种教育制度做了对比研究,进一步指出,历史上最杰出的竞技者多 为斯巴达人,然而在戏剧、诗歌、建筑和雕刻等方面,斯巴达却不如雅典。两者对体育教 育具有差异,其根源在于两种教育制度的不同(体育文化导刊,)。 当然,在古希腊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 们对体育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也不乏一些探讨他们的体育思想的研究。 中西体育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郝勤指出较之希腊人,东方的中国人似乎较少有身心分离的 焦虑和恐惧。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身心不二是基本的人生哲学和生
25、命理念。奥林匹克 运动的精髓是在公平竞争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与中国儒家和道家所主张的“中 庸、“不争”更是旨趣迥异。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缺乏竞争意识,更不缺乏奋斗精神。它所 缺乏的,也许只是一种鼓励和推动竞争的制度和对公平竞争的原则的保障机制。中国古代 的竞技运动之所以难以像占奥运会那样成为全民的运动并长期延续,其重要的原因之就 在于没有一种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制度背景,就像古希腊的法权政治对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 提供保障那样。因而,中国古代竞技虽然多姿多彩,源远流长,但却只能局限在某一特定 的相对狭仄的阶层和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体育科技,)。 李新秀、陈克耀认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中西
26、方古代体育的巨大差别,也决 定了两种体育的不同发展方向:西方体育将继续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道路向人类 的极限冲击,而中国传统体育将在保健、医疗体育和表演性方面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西方体育力倡公平竞争,追求个性解放,并日趋科学、规范和完善。西方体育所呈现的竞技 性、个性化和娱乐性正是中国传统体育所欠缺的。然而当竞技体育日益科学化,其表现出 的种种弊端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时,中国传统体育所蕴涵的“天人合一一追求人的全面发 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是克服西方竞技体育中极限运动对人体的伤害,使人身心健康发 展的必行之路和必然趋势(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王荣华站在历史宏观角度和文 化背景下,分
27、析探讨了中西方古代体育差别的原因。他指出,中西方体育最大的区别是: 中国古代体育以修身、养性为主,竞赛为辅,而西方古代体育则显示出强烈的竞争和力量 性(浙江体育科学,)。陈支越、吴惠卓以文献研究法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中比 赛的项目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种身体练习项目进行比较,找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探讨了这些项目的起因、特点、功能及异同(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徐菁撰文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体育的未来趋势,东方体育文 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与吸收形成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随着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为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
28、阔的舞台,并 且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经济领域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西师大体育 学院学报,)。 对于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的差异,学者们探讨较多。综合起来看,研究主要集中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体育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 动等方面。在进行中西体育比较研究中,有许多的比较是缺乏客观基础的,如不是同一发 展程度上比较、不是同一层次上的比较或者比较的点不够准确等,有的比较方法不当。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在体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 处,同时也有巨大的差别。目前的这些研究,缺乏对这一时段的中国与希腊体育进行系统 与深入的比较研究,更
29、鲜有从比较中探讨对后来中西方体育发展的不同历史影响的研究。 因此,从浩瀚的文献资料中梳理思路、解疑释惑,论证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的异同, 探讨西方现代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找到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交流与融合 的途径,为促进世界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社会: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检索相关网站,查阅国内核心期刊和已出版的权威专著中关于春秋战 国时期的体育与古希腊体育的文献资料。 。历史分析法。全面搜集春秋战国时代与占希腊的有关历史资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 观点出发,辩证地分析材料并加以鉴别,提出本课题
30、的研究论点。 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体育观念、运动形 态和运行模式进行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系统分析法。根据系统论观点,从历史学、体育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全面分析中 西方体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命运与影晌。 研究结果与分析 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世界 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是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 代”。那时,中国的“百家争鸣”使得中国思想的基本方向得到了发展,孔子、孟子、老 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 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奥义书的作者们对整个世界苦思冥想,并求助于佛祖;
31、 在波斯,查拉图士特拉设想了那副善恶相争的挑战性世界图景;在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 的先知们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希腊出现了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谱写的诗歌; 修昔底德撰写的历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人把自己由盲从以及神 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进而追求逻辑思维世界。 学术界公认的今日世界三大文化圈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大约年的发展才逐渐 形成的:中国文化圈;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圈;希腊一罗马和犹太一基督教文化圈。而第 三个文化圈内产生了三个姐妹文化:欧洲文化、拜占庭和俄罗斯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这 其中唯有中国的文化绵延不断、踽踽独行,由此形成了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令人自豪 的持续
32、不断的文化。轴心时代的古代中国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论进行历史时空比照,在中国“轴心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结晶。如果诸子百家学说成为了 中国轴心文化的横坐标,那么孔子、孟子以及儒家学说则成为其纵坐标。 从公元前年,从周平王由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伊洛盆地的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揭开春秋战国的帷幕起,至公元前年,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其间,诸候混战无休无止,整个社会处于战乱动荡之中。然而社会转型和百家争鸣以及 后世的各种思想,均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西周灭亡后,公元前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史称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
33、期: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止为战国时期,整个春秋战国历时年。春秋 战国是一个诸侯称霸列国混战的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持续不断达四五百年。春秋时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 王、宋襄公、秦穆公“五霸”。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从“千把百国”到春秋末年, 所剩余国,至战国便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成雄的局面。战国时期战 争规模很大,大国的兵力各有几十万,有的多达一百万。春秋战国期间由车战步兵也开始 用骑兵配合作战,由于战争的需要,对步卒的选用和训练已十分重视,体育也随之得到发 展。 奴隶制的衰败使奴隶制的“学在官
34、府”的官学如同虚设,从奴隶主阶级中分离出来的 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士,纷纷创办私学。“士”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或聚徒讲学,传 授自己的学术理论,或奔走于各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各学派互相驳难争辩,形 成了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个以大变革为主要 特征的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 舞台。鉴于雅氏的说法,文化史家将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社 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礼崩乐坏,使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从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 位,形成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
35、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士”阶层逐渐崛起, 诸子们蜂拥而起,先后兴起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士是“诸子百家”的本源,在古代中国“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士”阶层作 为“百家争鸣”的重要载体,为那时中国文化的繁荣注入了鲜活元素。自春秋时期起,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贵族赖以生存的井田制崩溃瓦解,宗法制动摇,阶级关系发 生升降变化。奴隶主贵族日益衰落,“士一阶层的地位则上升,力量迅速壮大。社会转型 时期的动荡不安,内部冲突的解决、争霸战争、政权巩固等都急需网罗各种人才,社会上 普遍兴起“礼贤下士”之风。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才能的士人为统治者赏识提拔重用。“得 士者昌
36、,失士者亡”己成为政治常识,士成了诸侯、卿大夫、私门搜罗的重要对象,这是 士阶层崛起的政治原因。 而“百家争鸣”就是“士”阶层之间的争鸣。这阶层中学士的这一类群体也就构成了“百家”的主体,如儒、墨、道、法等学家,著述立说,反映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思想,提 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贡献巨大,所谓“争鸣”,主要是他们之间宣扬自己学派的学 说,对其他学派的学说进行批判和争论。在轴心期里,中国伟大的精神导师如孔子、老子 等诸子都活跃在各个诸侯国,纵横捭阖,说明了“士”阶层的兴盛,引发了百家争鸣。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诗、书、礼、春 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
37、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 极的议论。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轴心期崛起的“士”阶层,特别是“诸子百家”,是从事精神性 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 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自此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的 内容和方式,大多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视野。确立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 信”的核心价值观。 仁,指品德,是儒家道德的核心范畴。孔子在论语中述“仁”有三层含义:其一 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其二是“忠恕”,宽容,亦即和谐。如“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三是划定道德底线,
38、即“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义,主要针对个人修养的层面,其核心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礼的要求。“义”在 传统文化中还有克己、爱人、忠孝、诚信、信义、平等之义。 礼,就是制度、规范。礼,究其要义就是人与人之间最适宜的行为规范。“礼也者, 理也。”智,在求学、求知方面,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信,即诚实守信,信守诺言,在行动中兑现诺言。 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总 要回顾“轴心时代”,从“轴心时代开创的“元典”中寻找智慧,“并被它重新燃烧起火 焰”。 “元典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著作,它是一个民族最杰出的思想家思考和总结 的产物
39、,是一种文明的结晶和升华。创造“中华元典”的中国思想家们铸造了东方入的思 想核心,他们的世界观、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为后来的思想发展提供了一张张“线路图”。“元典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经过历史考验的 不朽之作。对人类文化而言,它们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世界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于有“言 必称古希腊”之说。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古希 腊文明的传统。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除了现在的古希腊半岛外,还包括爱琴海、马 其顿、色雷斯、意大利半岛和小亚细亚等地。璀璨的古希腊地
40、区的文明起源大概可追溯到 公元前年左右,从那时候开始,古希腊文明就逐渐进步,但在年后却又突然改 变为以青铜器为主体的金属时代。但是这些文明在公元前年左右,又如谜一般地消 失了。而后的年,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麦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 因为对这一时期的了解主要来自荷马史诗,所以又称“荷马时代”。在荷马时代未期, 铁器得到推广,取代了青铜器;海上贸易也重新发达,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希腊人使 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于前年召开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论语99 颜渊论语99 雍也 论语99 颜渊 运动会的召开也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 占希腊在轴心时代文化渐盛,如同从儿童时代到了青春期一样,此时的希腊文化一下 子突飞猛进起来,这个时期是希腊历史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