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设计思想“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动 结论”的设计思路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的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
2、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教学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D
3、渔业河湖多(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就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出示课件提问 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学生抢答出示板书 1.自然条件教师提问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
4、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 P104 活动 3。出示课件 P104 活动 3。(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出示板书 2. 社会经济条件(1)与城市的距离教师承转引申 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 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的
5、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吗?(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学生活动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
6、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形气候河湖与城市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政策等农民文化技术水平农业技术装备评价建议“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学后记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
7、。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 活动 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灰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 3 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 4.17 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感到兴趣不高。教学参考科利华初中电子备课系统 地理第四册中国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