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主要修订内容,2,主要修订内容1,3,1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思路、原则, 思路: 完善规范的完整性,从以构件计算为主适当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补充“结构方案”设计内容(3.2节) 结构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宏观上满足使用功能,控制结构的整体安全性;结构方案尚应考虑:建筑、抗震、耐久、抗灾、节材等其他方面的要求,4,1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设计方案,3.2.1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应符合下列要求:1 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构件型式和布置;2 结构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各部分的质量和刚度宜均 匀、连续;3 结构传力途径应简捷、明确,竖向构件宜连续贯
2、通、对 齐;4 宜采用超静定结构,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应增加冗余 约束或有多条传力途径。5 宜减小偶然作用的影响范围,避免发生因局部破坏引起的 结构连续倒塌。,5,【说明】灾害调查和事故分析表明:结构方案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与建筑方案协调时应考虑结构体型(高宽比、长宽比)适当;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应能够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应避免因局部破坏引发结构连续倒塌。本条提出了在方案阶段应考虑加强结构整体稳固性的设 计原则。,6,1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结构缝,3.2.2 混凝土结构中结构缝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 求:1 应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及建筑尺度、形状、使用功 能,合理确定结构缝的位置
3、和构造形式;2 宜控制结构缝的数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设缝 的不利影响;3 可根据需要设置施工阶段的临时性结构缝(施工后 浇带)。,7,【说明】结构设计时通过设置结构缝将结构分割为若干相对独 立的单元。结构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构造缝、连 续倒塌的分割缝等。不同类型的结构缝是为消除下列不利因素 的影响: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引起的胀缩变形;基础不均匀 沉降;刚度及质量突变;局部应力集中;结构防震;防止连续 倒塌等。除永久性的结构缝以外,还应考虑设置施工槎、后浇 带、控制缝等临时性缝以消除某些暂时性的不利影响。结构缝的设置应考虑对建筑功能(如装修观感、止水防 渗、保温隔声等)、结构传力(
4、如结构布置、构件传力)、构 造做法和施工可行性等造成的影响。应遵循“一缝多能”的设计原 则,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8,1 增加结构方案设计内容连接,3.2.3 结构构件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连接部位的承载力应保证被连接构件之间的传力性能;2 当混凝土构件与其他材料构件连接时,应采取可靠的连接 措施;3 应考虑构件变形对连接节点及相邻结构或构件造成的影 响。【说明】构件之间连接构造设计的原则 保证连接节点处被连接构件之间的传力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保证不同材料(混凝土、钢、砌体等)间的融合,选择可靠的连接方式以 保证可靠传力; 连接节点尚应考虑被连接构件之间变形的影响以及相容条件,以避免、减
5、少不利影响。,9,3.2.4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结构耐久性要求;2 节省材料、方便施工、降低能耗与保护环境。【说明】本条提出了结构方案设计阶段应综合考虑的其他问题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结构缝设置原则;连接原则;其他问题,10,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概念设计,3.6.1 混凝土结构宜按下列要求进行防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1 采取减小偶然作用效应的措施;2 采取使重要构件及关键传力部位避免直接遭受偶然作用的措 施;3 在结构容易遭受偶然作用影响的区域增加冗余约束,布置备 用传力途径;4 增强重要构件及关键传力部位、疏散通道及避难空间结构的 承载力和变形性能;5 配置
6、贯通水平、竖向构件的钢筋,采取有效的连接措施并与 周边构件可靠地锚固;6 通过设置结构缝,控制可能发生连续倒塌的范围。概念设计主要从结构体系的备用路径、整体性、延性、连接构造和关键构 件的判别等方面进行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设计,避免存在易导致结构连续倒塌 的薄弱环节。,11,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概念设计,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荷载和作用有所估计居民楼:燃气爆炸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化工厂:易燃易爆危险品、化工反应装置可能产生的破坏作用 设置整体性加强构件或设结构缝局部构件破坏后,控制由此引起的破坏范围。可设置整体型加 强构件或设置结构缝,对整个结构进行分区。一旦发生局部构件 破坏,可将破坏控制在一个分
7、区内,防止连续倒塌的蔓延。整体 型加强构件是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其安全储备应高于一般构件。 增加结构的冗余度,使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备用荷载传递路径采用合理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增加结构的冗余度,形成具 有多个和多向荷载传递路径传力的结构体系,可避免存在引发连 续性倒塌的薄弱部位。可通过拆除构件法判定结构是否具有备用 荷载传递路径,12,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概念设计,加强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如对于框架结构,当某根柱发生破坏失去承载力,其直接支承 的梁应能跨越两个开间而不致塌落。这就要求跨越柱上梁中的钢 筋贯通并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通过贯通钢筋的悬链线传递机 制,将梁上的荷载传递到
8、相邻的柱。 加强结构的延性构造措施,保证剩余结构的延性结构在局部破坏发生后,剩余结构中部分构件会进入塑性。因 此,应选择延性较好的材料,采用延性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塑 性变形能力,增强剩余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能力,可避免发生连续 倒塌。可采用拆除构件后的结构失效模式概念判别,来确认需要 加强延性的部位。,13,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拉结构件法,3.6.2 重要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设计可采用下列方法:1 拉结构件法:在结构局部竖向构件失效的条件下,按梁 拉结模型、悬索拉结模型和悬臂拉结模型进行极限承载力计 算,维持结构的整体稳固性。该法是使结构构件间的连接强度满足一定的要求,以保证结 构的整体性和备用荷
9、载传递路径。基本原则:某柱失效后,其支承的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避 免发生连续破坏。该法简单易行,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结构在连续性和整体性上的基本要求 ,但对于复杂不规则结构难以采用。,14,(a)梁-拉结模型,(b)悬索-拉结模型,(c)悬臂-拉结模型,拉结构件法中剩余结构体系的抗倒塌模型,15,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拉结构件法,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拆除竖向构件后,其所支撑的水平构件在维持其极限承载力的条件下,能够承受直接传递到水平构件上的荷载,具备足够的跨越能力。水平构件的跨越能力由塑性铰机制(即梁端和跨中的形成塑性铰)和连续贯通钢筋的悬链线机制(即连续贯通钢筋抗拉强度)实现。
10、由于梁跨中底部钢筋的抗拉强度已在悬链线机制中被利用,对于塑性铰机制,偏于安全地仅考虑梁端负弯矩塑性铰的抗弯能力,不考虑跨中正弯矩塑性铰的贡献。,16,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拉结构件法,拉结设计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定如下: 可考虑双向梁的拉结贡献,如对图E.2.2a的中柱拆除时,两个方向的梁均可考虑拉结贡献;而对于图E.2.2b边柱拆除时,偏于安全只考虑纵向梁的拉结贡献;图E.2.2c角柱拆除时,则偏于安全只考虑一根梁的拉结贡献。当竖向构件支撑的水平构件多于两个方向时,可偏于安全的仅考虑两个方向水平构件所提供的拉结强度。粱端的塑性铰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梁应具有足够的抗剪承载力。,17,2 防连
11、续倒塌设计原则拉结构件法,图,18,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拉结构件法,考虑到楼板内配筋对结构整体性具有较大贡献,对内部和周边构件水平拉结配筋设计,可计入梁两侧各3倍楼板厚度内楼板与梁平行的贯通钢筋。竖向拉结应能保证竖向构件可悬挂该竖向构件从属楼面面积上最大楼层荷载标准值。,19,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2 局部加强法:对可能遭受偶然作用而发生局部破坏的竖向重 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可提高结构的安全储备;也可直接考虑 偶然作用进行结构设计。对于破坏后易引发连续倒塌的重要构件,认为其是关键构件并进行局部加 强设计。3 去除构件法:按一定规则去除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采用考 虑相应的作用和材料
12、抗力,验算剩余结构体系的极限承载力;也 可采用受力-倒塌全过程分析,进行防倒塌设计。假定某个主要构件失效从结构中拆除分析剩余结构是否会倒塌 如不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增强拆除后的剩余结构来避免连续倒塌,20,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抗连续倒塌的拆除构件设计方法 对结构的长边、短边边柱、角柱和底层内柱,以及结构长 边、短边和底层剪力墙,应从顶层到底层逐个拆除,分析拆除 后结构的内力,并验算剩余结构各结构构件的是否失效。每次拆除剪力墙总长度应不小于剪力墙宽度和10m中的较小 值。对于拐角处剪力墙,每侧拆除长度不应小于剪力墙宽度和 5m中的较小值。剩余结构的内力可采用弹性静力分析或弹塑性动力分
13、析。采 用弹性静力分析时需要考虑竖向荷载的动力放大系数2,并考虑 水平构件强度折减系数0.67。,21,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剩余结构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应满足下式 :R S S 剩余结构构件内力;R 剩余结构构件的抗力;采用弹性静力分析时考虑水平构件端部塑性耗能后强度折减系数,水平构件两端均考虑出现塑性铰,取0.67,对角部和悬挑水平构件,取1.0。采用弹塑性分析时不进行强度折减,b =1.0。抗连续倒塌的拆除构件设计,是通过在结构中按一定规则逐 个去除竖向构件,计算结构在偶然作用下竖向构件失效后剩余结 构的失效面积。剩余结构的失效面积不应超过75m2或楼面总面 积的15。失效面积是指
14、竖向构件拆除后,上部水平构件不满足其极限 承载力而产生破坏所涉及的面积。,22,2 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可靠度,3.6.3 当进行偶然作用下结构防连续倒塌的验算时,作用宜考虑结 构相应部位倒塌冲击引起的动力系数。在承载力函数的计算中,混凝土强度仍取用强度标准值fck, 钢筋强度改用极限强度标准值f stk(或 f ptk),根据本规范第4.1.3条及第4.2.2条的规定取值,ak 宜考虑偶然作用下结构倒塌对结 构几何参数的影响。必要时可考虑材料强度在动力作用下的强化 和脆性,并取相应的强度特征值。荷载效应应乘动力系数;材料强度取标准值或实测值(平均 值),考虑材料强化和脆性的影响。,23,24,
15、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3.3.2 对持久设计状况、暂短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当用内 力的形式表达时,结构构件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表达式: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对静力设计,一 般结构构件取1.0,重要结构构件或不确定性较大的结构构件根 据具体情况取大于1.0的数值;对抗震设计,采用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代替不定性系数 的表达形式;,25,4 增加了既有结构的设计原则应用范围,3.7.1 为既有结构延长使用年限、安全复核、改变用途、改建、 扩建或加固修复等,应对其进行评定、验算或重新设计。【说明】既有结构为已建成、使用的结构。既有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将成为未 来工程设计的
16、重要内容。为保证既有结构的安全可靠并延长其使用年限,以 及近年日益增多的结构加固改建的需要,本次修订新增一节,强调既有结构 设计的原则。既有结构设计适用于下列六种情况:达到设计年限后延长继续使用的年限;为消除安全隐患而进行的设计校核;结构改变用途和使用环境而进行的复核性设计;对既有结构进行改建;扩建既有的建筑结构;结构事故或灾后受损结构的修复加固等。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26,3 增加了既有结构的设计原则原则,3.7.2 对既有结构的评定、验算或重新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1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的要 求,进行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及抗灾害能力的评定。2 应
17、根据评定结果、使用要求和后续使用年限确定既有结构的 (加固)设计方案。3 对既有结构进行安全复核、改变用途或延长使用年限而进行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时,宜符合本规范的规定。4 对既有结构进行改建、扩建或加固改造而重新设计时,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和相关标准的规定。5 既有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及构造要求宜符合本规范 的规定。6 必要时可对使用功能作相应的调整,提出限制使用的要求。,27,3 增加了既有结构的设计原则重新设计原则,3.7.3 既有结构的重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优化结构方案、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固性、避免承 载力及刚度突变;2 荷载可按现行荷载规范的规定确定,
18、也可按使用功 能和后续使用年限作适当的调整;3 应根据检测、评定的结果确定既有结构的设计参 数;4 结构既有部分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应根据强 度的实测值确定;当材料的性能符合原设计的要求时, 可按原设计的规定取值;,28,3 增加了既有结构的设计原则重新设计原则,5 设计时应考虑既有结构构件实际的几何尺寸、截面 配筋、连接构造和已有缺陷的影响;当符合原设计的要 求时,可按原设计的规定取值;6 结构后加部分的材料性能应按本规范第4 章的规定 确定;7 既有结构与后加部分可按二阶段成形的叠合构件, 按本规范第9.5 节的规定进行设计;8 设计时应考虑既有结构的承载历史及施工状态的影 响:9 既
19、有结构与后加部分之间应采取可靠的连接构造措 施。,29,【说明】本条规定了既有结构重新设计的原则。避免只考虑局部处理的片面做法,本规范强调既有结构加强整体稳固性的原则,适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和系统。应避免由于仅对局部进行加固引起结构承载力或刚度的突变。设计应考虑既有结构的现状,通过检测分析确定既有部分的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并尽量利用原设计的规定值。结构后加部分则完全按本规范的规定取值。应注意新旧材料结构间的可靠连接,并反映既有结构的承载历史以及施工支撑卸载状态对内力分配的影响。,30,5 完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内容,增加以构件分项系数进行应力设计等内容,3.3.3 对持久或暂短设计状况下的二维、三
20、维混凝土结构,当采 用应力设计的形式表达时, 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的计算:1 按弹性分析方法设计时,可将混凝土应力按区域等代成内 力,根据公式(3.3.2-2)进行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6.1.2 条的规 定;2 按弹塑性分析或采用多轴强度准则设计时,应根据材料强度 的平均值进行承载力函数的计算,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1.3 条的 规定。,31,6 调整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3.4.2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构件应应分别按荷载的准永 久组合、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或标准 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采用下列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进 行验算:S C (3.4.2)
21、【说明】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89规范规定按荷载的持久性采用两种组合, 即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和长期效应组合。02规范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 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将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长期效应组合改称为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在标准组合中,含有起控制作用的一个 可变荷载标准值效应;在准永久组合中,含有可变荷载准永久值效应。这就 使荷载效应组合的名称与荷载代表值的名称相对应。本次修订对构件挠度、裂缝宽度计算采用的荷载组合进行了调整,对钢筋 混凝土构件采用荷载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对预应力混凝土构 件采用荷载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的影响。,32,6 调整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2、荷载组合,3.4.3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的标准组合,并均 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进行计算,其计算值不应超过表3.4.3 规定的挠度限值。【说明】悬臂构件是工程实践中容易发生事故的构件,设计时对其挠度需从 严控制;表注4中参照欧洲标准EN1992的规定,提出了起拱、反拱的限制,目 的是为防止起拱、反拱过大引起的不良影响;当构件的挠度满足表3.4.3的要 求,但相对使用要求仍然过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比表中的限值更 加严格的要求。RC构件:按荷载的准永久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计算裂缝宽度和变形;PC构件:按荷载的
23、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的影响计算裂缝宽度和变形。 (为了推广高强度材料的应用,节约资源),33,7 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盖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3.4.6 对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应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其自 振频率宜符合下列要求:1 住宅和公寓不宜低于5Hz;2 办公楼和旅馆不宜低于4Hz;3 大跨度公共建筑不宜低于3Hz;4 工业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应根据使用功能提出 要求。,34,8 增加楼盖舒适度要求,规定了楼盖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说明】 为提高使用质量,增加了楼盖舒适度的要求,提出 了控制楼盖竖向自振频的限值。考虑第9.1 节、9.2 节中已有对板、梁跨厚比的控制,一
24、般结构及跨度不大的楼盖可以不作舒适度验算。跨度较大的 楼盖及业主有要求时,可按本条执行。一般楼盖的竖向自振颖率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由手册表 达。有更高要求时,按混凝土楼盖结构抗微振设计规程 GB 50190 进行设计。,35,8 完善了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耐久性设计内容,3.5.1 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环境类别进行耐久性设 计,耐久性设计包括下列内容:1 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2 提出材料的耐久性质量要求;3 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 满足耐久性要求相应的技术措施;5 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应采取的防护措施;6 提出结构使用阶段检测与维护的要求。注:对临时性的混凝土结构,可不考
25、虑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36,8 完善了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耐久性设计内容,【说明】耐久性设计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表现为:钢筋 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锈渍或锈胀裂缝;预应力筋开始锈蚀;结 构表面混凝土出现可见的耐久性损伤(酥裂、粉化等)。耐久 性引起的材料劣化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引起构件承载力破坏, 甚至结构倒塌。由于影响混凝土结构材料性能劣化的因素复杂,规律不确 定性很大,目前一般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只能采用经验性的方法 解决。根据调查研究及国情,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的规定,并考虑房屋混凝土结构 的特点加以简化和调整,本规范规定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定性 设计
26、的基本内容。,37,8 完善了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环境类别,3.5.2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划分应符合表 3.5.2 的要求。将原三类环境分为三a、三b【说明】本次修订对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环境类别进行了更 为详尽的分类。环境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分为:正常环 境、干湿交替、冻融循环、氯盐腐蚀四种。按严重程度以表3.5.2及附注详细列出了各“环境类别”相应的具体条件。但规范不可能 穷尽所有的情况,设计者应根据实际条件作出判断。,38,7 完善了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环境类别,3.5.6 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尚应遵守下列规定:1 设计中的可更换混凝土构件应按规定定期更换;2 构件表面的防护层
27、,应按规定维护或更换;3 结构出现可见的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进行处理。提出了使用期维护、管理的要求,39,9 混凝土材料参数,4.1.4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说明】 本条删除了02 版规范表注中受压构件尺寸效应(截面尺寸小于 300mm)的规定,该规定源于前苏联规范,最近俄罗斯规范已经取消。对离 心混凝土的强度设计值,应按专门的标准取用,也不再列入。4.1.8 当温度在 0到100范围内时,混凝土的热工参数可按 下列规定取值:线膨胀系数 c 1105/;导热系数 10.6 kJ/(mh);比热c 0.96 kJ / (kg)。【说明】本条提供了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进行间接作
28、用计算所需的基本热 工参数。包括线膨胀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数据源自水工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DL/T5057。,40,9 混凝土材料参数,4.1.6 混凝土轴心抗压、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 应按表4.1.4中的强度设计值乘疲劳强度修正系数确定。混凝土受压或受拉 疲劳强度修正系数 应根据受压或受拉疲劳应力比值分别按4.1.6- 1、4.1.6-2 采用;当混凝土受拉压疲劳应力作用时,受压或受 拉疲劳强度修正系数均取0.60。 注:直接承受疲劳荷载的混凝土构件,当采用蒸汽养护时,养护温度不宜高于60。【说明】疲劳指标是指等幅疲劳二百万次的指标,不包括变幅疲劳。本次修 订将单纯受压疲劳、受拉疲劳、和
29、承受拉-压交变作用的疲劳分别表达,扩大 了疲劳应力比值的覆盖范围。疲劳强度修正系数的数值也作了局部调整。02 规范中有关蒸养温度超过60C的内容删去,因为对此做法尚有争议。 高温蒸养引起的主要问题是裂缝,不是提高设计强度所能解决的。因此,蒸 养温度不宜高于60C,不再提倡增加强度20的觧决办法。,41,10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钢筋修订时作下列改动: 增加500MPa级高强钢筋; 列入HRBF系列细晶粒钢筋; 淘汰低强的HPB235钢筋,代之以HPB300钢筋,並规定了过渡方法; 列入中强钢丝以增加预应力筋品种,补充中强空档. 淘汰锚固性能差的刻
30、痕钢丝;应用极少的热处理钢筋不再列入。,42,10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 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HPB300和RRB400钢筋; 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预应力钢绞线、钢丝和预应力螺纹钢筋; 普通箍筋宜采用HRB400、HRBF400、HRB500、HRBF500钢筋;也可采用HRB335、HRBF335和HPB300钢筋。,43,【说明】根据钢筋产品标准的修改,不再限制钢筋材料的化学成 分,而按性能确定钢筋的牌号和强度级别。根据节材、減耗及对 性能的要
31、求,本次规范修订淘汰低强钢筋,强调应用高强、高性 能钢筋。根据混凝土构件对受力的性能要求,建议了各种牌号钢 筋的用途。(1) 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增加500MPa 级钢筋;推广 400MPa、500MPa 级高强钢筋作为受力的主导钢筋;限制并准备 淘汰335 MPa 级钢筋;立即淘汰低强的235MPa 级钢筋,代之以 300MPa 级光圆钢筋。在规范的过渡期及对既有结构设计时, 235MPa 级钢筋的设计值按02 规范取值。,44,【说明】(2 )采用低合金化而提高强度的HRB 系列热轧带肋钢 筋具有较好的延性、可焊性、机械连接性能及施工适应性。(3) 为节约合金资源,降低价格,列入靠控温轧制
32、而具有一定 延性的HRBF 系列细晶粒热轧带肋钢筋,但宜控制其焊接工艺 以避免影响其力学性能。(4 )余热处理钢筋(RRB)由轧制的钢筋经高温淬水,余热处 理后提高强度。其可焊性、机械连接性能及施工适应性均稍 差,须控制其应用范围。一般可在对延性及加工性能要求不高 的构件中使用,如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以及跨度及荷载不大的 楼板、墙体中应用。(5)增加预应力筋的品种:增补高强、大直径的钢铰线;列入 大直径预应力螺纹钢筋(精轧螺纹钢筋);列入了中强预应力钢丝 以补充中强度预应力筋的空缺;淘汰锚固性能很差的刻痕钢 丝;应用很少的预应力热处理钢筋不再列入。,45,9 淘汰低强钢筋,纳入高强、高性能钢筋,
33、提出钢筋延性(极限应变)的要求,表4.2.3-1 普通钢筋强度标准值(N/mm2),46,【说明】鉴于钢筋及预应力筋延性对结构安全的重要影响,本 次修订参考国际标准列入钢筋最大力下总伸长率gt(极限应 变均匀伸长率)的要求,其即为钢筋标准中的Agt。本规范 的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GB 1499、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 5223 等的指标相同。钢筋的延伸率:指钢筋试件上标距为10 d 或5 d 范围内的极限伸长率(包括颈缩在内)最大力下总伸长率gt:指钢筋试件上标距为10 d 范围以外不小于100mm范围内的均匀伸长率,47,10 解决配筋密集困难,提出并筋(钢筋束)配置规定,
34、4.2.7 当采用直径 50mm 的钢筋时,宜有可靠的工程经验。构件 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 及以下的钢筋并筋 数量不应超过3 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 根;直径 36mm 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 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说明】为解决配筋密集引起设计、施工的困难,国外标准中均允许采用绑扎 并筋(钢筋束)的配筋形式,每束最多达到四根。经试验研究并借鉴国内、外 的成熟做法,给出了利用截面积相等原则计算并筋等效直径的方法。 一般二并 筋可在纵或横向并列,而三并筋宜作品字形布置。并筋可视为计算截面积相等的单根
35、等效钢筋,相同直径的二并筋等效直径为 1.41d ;三并筋等效直径为1.73 d 。并筋等效直径的概念可用于本规范中钢筋间 距、保护层厚度、裂缝宽度验算、钢筋锚固长度、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 长度等的计算中。规范所有条文中的直径,系指单筋的公称直径或并筋的等效 直径。,48,10 解决配筋密集困难,提出并筋(钢筋束)配置规定,4.2.8 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 大力下的总伸长率、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 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 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说明】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阶段,经常会因材料供应问题而发生钢筋
36、代换 的问题。在设计变更时,除应满足等强代换的原则外,还应综合考虑钢筋牌 号变化对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影响;钢筋数量、直径变化对最小配筋率、抗 震构造要求的影响。并满足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裂缝宽度验算、锚固长 度、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的要求。4.2.9 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9,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结构分析模型,5.1.3 结构分析的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1 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简图、几何尺寸、计算参数、边界条件 以及结构材料性能指标等应符合实际情况,并应有相应的构造措 施;2 结构上各种作用的取值与组合、初始应力和变形状
37、况等,应 符合结构的实际状况;3 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近似假定和简化,应有理论、试验 依据或经工程实践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 求。【说明】结构分析应以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受力条件为依据。结构分析的 结果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加以保证。例如,固定端和刚节点的承受弯矩能力 和对变形的限制;塑性铰的充分转动的能力;适筋截面的配筋率或压区相对 高度的限制等。,50,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计算简图,5.2.2 混凝土结构的计算简图宜按下列方法确定:1 梁、柱等一维构件的轴线宜取为控制截面几何中心的连线, 墙、板等二维构件的中轴面宜取为控制截面中心线组成的平面或 曲面。2 现浇结构和装配整
38、体式结构的梁柱节点、柱与基础连接处等 可作为刚接;非整体浇筑的次梁两端及板跨两端可作为铰接。3 梁、柱等杆件的计算跨度或计算高度可按其两端支承长度的 中心距或净距确定,并应根据支承节点的连接刚度或支承反力的 位置加以修正;4 梁、柱等杆件间连接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杆件中间截面的刚度 时,在计算模型中可作为刚域处理。计算简图中的基本问题的处理方法,51,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计算简图,【说明】计算图形宜根据结构的实际形状、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状况、构件间的连接和支承条件以及各种构造措施等,作合理 的简化。例如,支座或柱底的固定端应有相应的构造和配筋作 保证;有地下室的建筑底层柱、其固定端的位置还取决
39、于底板 (梁)的刚度;节点连接构造的整体性决定其按刚接或铰接考 虑等。当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截面尺寸相对较大时,梁柱交汇点 会形成相对的刚性节点区域。刚域尺寸的合理确定,会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结构整体分析的精度。,52,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楼盖刚度,5.2.3 进行结构整体分析时,对于现浇结构或装配整体式结构, 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当楼盖开有较大孔或其 局部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在结构分析中应考虑其影响。【说明】一般的建筑结构的楼层大多数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有现浇面层 的预制装配式楼板,可近似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以减少结 构的自由度数,简化结构分析。采用刚性
40、楼板假定对大多数建筑结构进行分 析,其分析精度都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若因结构布置的变化导致楼板面内刚度削弱或不均匀时,结构分析应考虑 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根据楼面结构的具体情况,楼板面内变形可按全楼、 部分楼层或部分区域考虑。,53,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楼盖刚度,5.2.4 对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盖,宜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梁 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梁受压区有效翼缘计算宽度 可按表 5.2.4 所列情况中的最小值取用;也可采用梁刚度增大系数法近 似考虑,刚度增大系数应根据梁有效翼缘尺寸与梁截面尺寸相 对比例确定。 刚度和承载力计算取相同的翼缘宽度,将二者统一 【说明】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
41、面的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与梁一起形 成T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分析时应予以考虑。当采用梁刚度放 大系数法时,应考虑各梁截面尺寸大小的差异,以及各楼层楼板厚度的差 异。采用T形截面方式考虑楼板的刚度贡献,相对比较合理。,54,表5.2.4 受弯构件受压区有效翼缘计算宽度,注: 1 表中b为梁的腹板厚度;2 肋形梁跨内设有间距小于纵肋间距的横肋时,可不考虑表中3的规定;3 加腋的T形、I 形和倒L形截面,当受压区加腋的高度 不小于 且加腋的长度 不大于 时,其翼缘计算宽度可按表中情况3的规定分别增加 (T形、I形截面)和 (倒L形截面);4 独立梁受压区的翼缘板在荷载作用下经验算沿纵肋
42、方向可能产生裂缝时,其计算宽度应取腹板宽度b。说明:第3行,仅取02规范的一种情况,55,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二阶效应,5.3.4 当结构的二阶效应可能使作用效应显著增大时,在结构分 析中应考虑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混凝土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 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也可采用本规范附录B 的简化方 法。当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时,宜考虑混凝土构件开裂对构件 刚度的影响。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两种方法:有限元法;简化方法【说明】建筑结构的二阶效应包括重力二阶效应(P 效应)和受压构件 的挠曲效应(P 效应)两部分。严格地讲,考虑P 效应和P 效应 进行结构分析,应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和裂缝、构件的曲率和
43、层间侧移、荷载 的持续作用、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等因素。但要实现这样的分析,在目前条 件下还有困难,工程分析中一般都采用简化的分析方法。重力二阶效应计算属于结构整体层面的问题,一般在结构整体分析中考虑, 本条给出了两种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和增大系数法。受压构件的挠曲效应计 算属于构件层面的问题,一般在构件设计时考虑。,56,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梁板协同工作,5.3.5 当边界支承位移对双向板的内力及变形有较大影响时, 在分析中宜考虑边界支承竖向不均匀变形的影响。 板与支承梁存在协同工作,分析时宜考虑【说明】 对于楼盖结构,一般将梁板分开计算,这对于板相对较薄或梁刚 度相对较大时,计算结果满足工
44、程精度要求。当梁刚度相对较小时,梁的竖向变形对板的内力及变形将产生较大影 响。合理的结构分析方法,应当将楼盖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即考虑 支承柱(或墙)、梁、板三者的协同工作。按规范设计的梁、板具有相同的可靠度,故二者同时达到极限状态,即 二者应同时破坏。试验表明,梁板结构的破坏形态,最危险的是梁板组合破 坏机构,而不是板的破坏机构。,57,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塑性内力重分布法,5.4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 5.4.1 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可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 进行分析。【说明】超静定混凝土结构在出现塑性铰的情况下,会发生内力重分布。可 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构件截面之间的内力调幅,
45、以达到节约的目的。本条给出 了可以采用塑性调幅设计的构件或结构类型。5.4.2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和构件,尚应 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说明】提出了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的条件。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 算方法进行构件或结构的设计时,由于塑性铰的出现,构件的变形和裂缝宽 度均较大。所以进一步明确允许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构件的使用环境,并强 调应进行构件变形和裂缝宽度的验算,以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58,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塑性内力重分布法,5.4.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 大于 25%;弯矩调整后的梁端截面相
46、对受压区高度不应超过 0.35,且不宜小于0.10。钢筋混凝土板的负弯矩调幅幅度不宜大 于 20%。【说明】采用基于弹性分析的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弯矩调幅时,调整的 幅度及受压区的高度均应满足本条的规定,以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的位置有 足够的转动能力并限制裂缝宽度。5.4.4 对属于协调扭转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受相邻构件约束的支 承梁的扭矩宜考虑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考虑内力重分布后的支 承梁,应按弯剪扭构件进行承载力计算。,59,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弹塑性分析,5.5 弹塑性分析 5.5.1 重要或受力复杂的结构,宜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对结构整 体或局部进行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分析宜遵循下列原则:
47、1 应预先设定结构的形状、尺寸、边界条件、材料性能和配 等;2 材料的性能指标宜取平均值或实测值,可按本规范附录C 采用,或通过试验分析确定;3 宜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的不利影响;4 分析结果用于承载力设计时,应考虑承载力不定性系数对 结构的抗力进行适当调整。,60,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 弹塑性分析,【说明】弹塑性分析可根据结构的类型和复杂性、要求的计算 精度等选择计算方法。进行弹塑性分析时,结构构件各部分尺 寸和材料性能指标都必须预先设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 的离散尺度,确定相应的本构关系,如应力-应变关系、弯矩-曲 率关系、内力-变形关系等。在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特征值及本构关系时
48、,宜事先 进行试验分析确定,也可采用附录C 提供的材料强度、本构模 型或强度准则。 材料的性能指标宜取平均值或实测值几何非线性承载力不定性系数 1,61,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弹塑性分析,5.5.2 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力或动 力分析方法。结构的基本构件计算模型宜按下列原则确定:1 梁、柱等杆系构件可简化为一维单元,宜采用纤维束模型 或塑性铰模型;2 墙、板等构件可简化为二维单元,宜采用膜单元、板单元 或壳单元;3 复杂的混凝土结构、大体积结构、结构的节点或局部区域 需作精细分析时,宜采用三维块体单元。,62,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弹塑性分析,5.5.3 钢筋、混凝
49、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可按本规范附录C 采用,也 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构件、截面或各种计算单元的受力-变形 关系宜符合实际受力情况。某些变形较大的构件或节点进行局 部精细分析时,宜考虑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说明】本条给出了在结构弹塑性分析中建议采用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本构 关系,并建议相关参数宜通过试验分析确定。钢筋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滑移 对其分析结果影响较显著的构件(如:框架结构梁柱的节点区域等),建议 在进行分析时考虑粘结滑移的本构关系。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构件、截面或各种计算单元的受力-变形关系:粘结-滑移本构关系:,63,11 扩充了结构分析内容塑性极限分析,5.6 塑
50、性极限分析 5.6.1 对不承受多次重复荷载作用的混凝土结构,当有足够的塑 性变形能力时,可采用塑性极限理论的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的承载 力计算,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说明】对于超静定结构,结构中的某一个截面(或某几个截面)达到屈 服,整个结构可能并没有达到其最大承载力,外荷载还可以继续增加。先达 到屈服截面的塑性变形会随之不断增大,并且不断有其他截面陆续达到屈 服。直至有足够数量的截面达到屈服,使结构体系即将形成几何可变机构, 结构才达到最大承载力。利用超静定结构的这一受力特征,可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来计算超静定 结构的最大承载力,并以达到最大承载力时的状态,作为整个超静定结构的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这样既可以使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更接近实际内力状 态,也可以充分发挥超静定结构的承载潜力,使设计更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