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丽水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丽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 年 1012 月2目 录一、工业发展基础 .4(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成就 41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显现 .42工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53工业生态文明先行发展 .6(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背景 71工业发展面临四大机遇 .82工业发展面对三大挑战 .10二、总体战略安排 .12(一)“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121指导思想 .122主要目标 .13(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战略要点 141坚 持以转型升级为主轴 .142坚 持以生态工业为基点 .153坚 持以提质扩量为原则 .154坚 持以借力发展为方略 .15
2、三、优化产业结构 .16(一)完善产业布局 161产业 布局基本规范 .162产业 布局总体架构 .17(二)推动产业升级 18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9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23积 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23四、转变发展方式 .24(一)推进创新发展 241立足人才创新 .252着力技术创新 .253实现 管理创新 .26(二)推进绿色发展 2731大力节能降耗 .272强 化污染减排 .283严 格环保管理 .294发 展循环经济 .305淘汰落后产能 .30五、强化支撑条件 .31(一)构建工业发展平台 311加强工业平台建设 .312加强工业用地保障 .32(二)加大工业投
3、资力度 341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342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343注重提高投资效率 .35(三)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351优 化产业集群组织结构 .362完善专业化分工体系 .363培育产业集群品牌优势 .37(四)保障规划实施到位 371加强组织领导 .372落实保障措施 .383优 化企业服务 .38附件一:“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 .40附件二:“十二五”丽水市部分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汇总表 .41 4工业是丽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推动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按照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编 制实施“ 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对于积极应对新时
4、期的机遇和挑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具有中国特色和丽水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丽水市“十二五 ”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体系的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总纲性文件。规划期限为 20112015 年。一、工业发展基础(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成就“十一五” 时 期,面对 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 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丽水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 三市并举” 发展战 略,突出工业强市,攻 坚克难,开拓创新,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显现“十一五” 时 期,丽水市把 发展工业作为
5、经济 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战略谋划、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发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2010 年,全市工5业增加值达到 272.39 亿元,占生产总值的 42.3%,比 2005 年提高 5.8 个百分点;五年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7.4%,高出同期全省平均增幅 5.5 个百分点,居 11 个市的第二位。全市工业总产值于 2009 年首次突破 1000 亿元大关,2010 年达到 1328.08 亿元,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5.7%,高于除“七五 ”外的任何一个
6、五年 规划时期。工业企业发展基础明显强化。2010 年,全市工业生产单位发展到的 1.89 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654 家,亿元以上企业 211 家,五年里分别增加了 897 家和 144 家。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 135.73 亿元,利润总额 97.38 亿元,五年里分别增长 4.15 倍、6.47 倍;平均从业人员 18.82 万人,五年里增加了 7.82 万人。2工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十一五” 时 期,围绕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的战略要求,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全市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不锈钢、新材料、生物医药、日用化工、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农林产品加工、
7、文化创意等八大特色支柱产业。2010 年,资本有机构成相对高的重工业产值占到 71.3%,比 2005 年提高 11.6 个百分点。不锈钢、合成革等27 个块状经济加快成长,专业化协作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42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发展到 45 家和 7 家;重点建设6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30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12 家;2010 年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产品产值分别占 7.6%和 11.8%,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区域品牌等各类品牌逾 100 个。
8、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成效较大。突出建设 10 个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及 25 个乡镇工业功能区,规划面积由 2005 年的 2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 221 平方公里。截止 2010 年,生态工业园区累计开发土地面积 36.9 平方公里,建成投产面积 20.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714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724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54.5%,平均投资密度、工业经济密度达到 74.9 万元/亩、222.9 万元/ 亩。以工业发展平台为依托,强势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 ,加大工业投资。全市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加快更新。五年引进工业项目 1000 个,项目总投资 442 亿
9、元。累计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投资 420 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 302 亿元,分别比“十五” 时期增 长 1 倍和 1.4 倍。3工业生态文明先行发展“十一五” 期 间,立足生 态优势,以“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跨越发展” 为战略目 标,启动“ 生态经济创 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 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全市狠抓节能减排,实施“811”环境保 护新三年行 动计划,单位生 产总值综合能耗稳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园区生态化改造取得明显7进展。与 2005 年相比,2010 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 20%,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了
10、 25%,化学需氧量下降了 1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了 16.7%。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连续七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探索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的文明发展之路。总的看, “十一五 ”时 期是丽水不断强化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五年,是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的五年,是着力探索工业生态文明先行发展的五年。五年的实践证明,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可逾越,工业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符合丽水实际。 “十二五” 时期,丽水实施全面小康跨越工程,主要还得靠工业,必须坚持“工业强市” 不动摇 ,坚持推 进工业转型升级 不动
11、摇,坚持工业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动摇。(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背景“十二五” 时 期,丽水工 业处于深度变化的宏 观经济背景中。国际方面:全球经济正在摆脱金融危机,逐步走向复苏。危机催生经济变革的巨大动力,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已经拉开。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突出的压力下,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日益成为普遍追求的发展模式。国内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方针,8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我国具备在较长期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进入新的经济环境和
12、发展阶段,丽水工业正处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点。1工业发展面临四大机遇(1)区域经济地位提升的机遇。一方面,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丽水区位条件从原来地处浙西南山区和长三角边缘,一变成为长三角连接海西的重要节点。丽水可望充分利用新的对外开放通道,主动融入和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近距离对接先行先试政策和产业合作,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丽水与温州、金华等周边地区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这些地区现正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显现实行产业扩张和梯度转移的大动向。丽水有望更深程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大规模吸纳外来投资,更有效地推动工
13、业发展上新台阶。(2)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当今世界普遍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正成为 21 世纪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共浙江省委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确立生态省建设方略。作为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丽水,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生态经济地位迅速提升,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较大潜力,具有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现实可能。顺应可持续发展大趋势,加大生态资源利用力度,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9是丽水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着力点。(3)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机遇。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的战略要求,并积极实施低
14、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抓“ 四大” ,首要的是建设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工业发展大平台。此前“十一五” 时期国家清理整顿各类经济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现在,国家重新审批各类经济开发区,全面编制实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准予调整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丽水具有较丰富的低丘缓坡后备资源,有可能成为国家首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市。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把建设工业大平台作为“十二五 ”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举全市之力抓好,更好地拓展工业发展空间。(4)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省委、省政府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
15、。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将欠发达地区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交流平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在规划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时,允许丽水多点布局,并在其中构建全省首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和两个省级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进一步体现了支持丽水发展的迫切希望。面临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丽水必须牢牢把握“ 欠发达是最大实际 、生态优势是最大优10势、加快发展是最大任务”这个基本市情,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创业创新活力。2工业发展面对三大挑战(1)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双重压
16、力的挑战。一方面,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与全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比,丽水存在很大差距。全省已进入加快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十二五” 时 期人均生 产总值将从 6000 美元向 1 万美元迈进,而丽水尚处于向 8000 美元迈进阶段,目前人均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省水平的 38.6%。另一方面,工业转型升级更为艰巨。工业经济较大程度上仍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次技术为主,引领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高精尖产品和名牌产品偏少,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企业总体素质尚不适应发展要求,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工业发展存在经济总
17、量偏小与整体素质偏低的双重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工业化新路,实现跨越式发展。(2)要素和环境制约加大的挑战。 “十二五” 时期,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约束,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工业发展面对全方位的高成本压力。丽水虽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价值高、可供工业大规模开发的资源不足。作为“ 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11山区,土地资源匮乏,区块面积偏小,对工业发展形成长期制约。劳动力短缺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大转型压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结构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丽水在全省生态屏障中居有特别重要的地
18、位,既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又背负着加快脱贫致富、实现与全省同步发展的艰巨使命,存在着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的两难把握。在新一轮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相当多的区域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 “十二五 ”时期,随着国家加大 节能减排力度和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比“十一五” 时 期更 为不易。(3)新一轮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 “十二五” 时期,工业发展面临区域之间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格局。发达地区凭借先发优势,以深广的国际视野和超常的战略思维,谋划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推出更加扎实的对策举措,特别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19、加快向产业高端推进,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力拼发展环境,建大平台、引大项目、谋大发展,对其他地区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争夺招商资源方面。并且,浙江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已经启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浙江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向沿海地区东移,生产要素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倾斜。12与此相比,丽水工业不仅在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上存在明显落差,而且在战略谋划和重大动作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丽水地处浙南山区,虽然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但是区位缺陷客观存在,招大商、引好资、吸纳高端生产要素难度都较大。若“ 十二五” 时 期缺乏更有效的大 举措,丽水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20、会拉大。不进则退,慢进也要退,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二、总体战略安排(一)“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十二五” 时 期是丽水市 实施“123”全面小康跨越工程, 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丽水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生 态 立市、工 业强 市、绿色兴市” 发展 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工业 三千亿行动计划” ,在 扩大经济总量、提高整体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上取得明显突破,实现工业
21、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丽水建设成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交汇处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工业发展示范区。132主要目标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末,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 3300 亿元,年均增长 20%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 600 亿元,年均增长 17%以上,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水平,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5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 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10%以上。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推进。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十二五” 期末八大主导产业 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的比重突破 70%;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形成 10 大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
22、增加值增长率稳步提高。企业组织结构加快调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 500 家,其中超 10 亿元企业达 30 家、超百亿元企业达 35 家,新增上市公司 14 家。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力争达到 4 万亩。工业投资力度加大,累计制造业投资力争达到 700 亿元,累计实际引进内资 500 亿元以上,引进大项目 250 个以上。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企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 “十二五” 期末,市 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 100 家以上,各类国家级技术研发机
23、构达 10 家以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 100 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 10 家;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级以上品14牌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明显提高,各类国家级名牌超过 50 个;以本地企业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15 项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实施面达 50%以上。生态工业发展明显见效。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制造模式,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工业结构生态化显现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完成省下达的“ 十二五” 时期节能减排 约束性指标, 节能降耗、污染治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二)“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战略要点1坚持以转型升级为
24、主轴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工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面,必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改革开道,继续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工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产业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为主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2坚持以生态工业为基点从既是欠发达地区又是浙江的“绿色之肺” 和全省重要生态屏障的实际出发,突出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5、15实现建设全省“新的 经济增长点和生态屏障” 的双重目标,形成具有丽水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生态经济 化、经济生态化” 的方 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坚持保护第一责任。在工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严把环境准入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工业较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由先行区向示范区跨越。3坚持以提质扩量为原则针对工业总量偏小与整体素质偏低的两大突出问题,背负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艰巨任务,必须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举,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牢牢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力保工业发
26、展追赶态势,做大经济总量,支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争取工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4坚持以借力发展为方略在增强工业内在发展动力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有效的措施,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经济环境,进一步实行开放推动和借力发展。一方面,紧紧抓住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性机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周边地区产业16对接,更大规模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构建跨区域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丽水成为长三角和海西两大
27、经济区重要节点的重大机遇,加快拓展对外开放通道,近距离对接先行先试政策和产业合作,激发新的发展活力。三、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具有丽水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柱、产业集群特色突出的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工业开辟新的成长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产业布局基本规范工业生产力布局,要遵循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相衔接的原则,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实行产业合理分工的原则,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产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组合的原则,突破“行政区 经济” 束缚和统筹生产
28、力布局的原则。重点把握好三点: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布局工业。根据全市五类主体功能区划,即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差别化的产业布局,形成分工合理、协调有致、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发展高地。17在生态经济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符合生态要求的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效、节地、清洁型的产业。将禁止开发区域作为工业发展的严控区。实行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进行。优化以城镇为中心的工业空间布局。在市区、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合理地布局工业,形成工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新格局。把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
29、重要功能区、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结合点,进一步规划建设好。围绕建设浙西南山区中心城市,壮大丽水市区的工业经济规模,发挥主增长极的作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拓展。围绕融入长三角和海西区经济区,进一步确立工业的分工地位、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建设好工业发展大平台,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推进周边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关联度大、分工协作完善、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产业布局总体架构按照全市空间发展方略、资源环境条件和工业分布状况,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 一核多点” 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即形成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引领,
30、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多点支撑的工业总体布局架构。重点建设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争取把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功能区,省内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海西与长三角区域合作先行区,推18进新型城市化实践区。总体布局框架为“一心三片” (市区核心区和缙云、松阳、龙泉三个片区)。重点规划区面积为 67平方公里, “十二五”时期新增建成区面 积 24.9 平方公里。市区核心区,重点发展电气汽配、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产业;缙云片区,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五金工具、装备制造等产业;松阳片区,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集群;龙泉片区,重点构建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和世界剑瓷文化创意基地。加快建
31、设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依托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进一步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打造革制品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羽绒服装产业基地、现代装备及新材料制造基地、不锈钢产业基地、金属制品基地、阀门精加工基地、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木制玩具基地、竹木制品创新基地等十个特色产业基地。(二)推动产业升级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进一步实施丽水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方面切入,重点发展“两大、两新、两优、两特”八个主 导产业,夯实工 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到“ 十二五” 期末,八个 产业的工业总产
32、值 力争超过 2300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 70%以上。19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1)改造提升机械设备和不锈钢“两大”产业高端化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突出发展机械设备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千亿级产值的产业规模。汽车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汽车空调、车灯、摩擦材料、车用电子和电机等零部件,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机床工模具制造:重点发展大型、高性能、数控金属带锯床,切削刀具、锯条、模具等基础零部件,以及多功能数控缝纫设备,推动形成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集群。阀门制造业:推动泵阀产业向高附加值、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方向发展,发展高特精泵阀产品和智能控制阀产品,推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
33、等特殊材质的攻关和铸造工艺技术环节攻关,加快形成泵阀产业基地。五金制造业:延伸建筑五金产业链,扩大钉、丝、网、焊材和闭门器、地弹簧、锁具、工量具、各类配件等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构建丽永武跨区域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微电机制造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扩大高效、节能、低噪、智能微电机产品的生产规模。以摇窗电机、座椅电机、刮水器电机等车用产品切入,实现汽车微电机发展的较大突破。巩固缝纫机电机、伺服电机的市场份额,拓展其他专用微电机领域。规模化发展不锈钢及制品业。推动行业整合和重大项目引进,加快形成从熔炼到制品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不锈钢及制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采20用先
34、进的冶炼工艺技术生产高品质的不锈钢,特别是生产高硬合金、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替代进口钢类规格系列产品。推广清洁生产,吨不锈钢能耗和污染治理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推进熔炼企业整合提升,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从行业首端解决产品品质和原料保证问题。优化以不锈钢管为主的压延加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建筑及装饰等行业用不锈钢管材、板材、薄型材。推动不锈钢管材、棒材深加工产品,发展优质的不锈钢日用品。(2)改造提升鞋革羽绒和日用化工“两优” 产业生态化发展合成革及鞋革羽绒制品业。合成革及鞋革制品:打造国内重要的合成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水性树脂合成革、超细纤维合成革和 TPU 树 脂革
35、等新型、优质皮化材料;推广合成革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合成革生态化改造,加快淘汰低水平生产线。延伸合成革下游产业链,拓展鞋类、箱包、皮具、皮件、汽车座椅等革制品生产,着力提升产品档次,加强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羽绒制品业:顺应时尚化、个性化、休闲化、环保化的市场潮流,依托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做精特色羽绒制品业。提高设计能力和加工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羽绒服装及家纺产品。品牌化发展日用化工制造业。以天然绿色为方向,重点发展化妆品系列、洗涤用品系列等日用化工产品,开拓高档液体洗涤、固体洗涤产品新领域,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打造产业规模在国内领先的日21用化工制造基
36、地。(3)改造提升农林产品加工和文化创意“两特” 产业有机化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以精深加工、品牌塑造、打造区域特色为方向,着力打造特色农林加工产业。竹木加工业:重点发展竹胶板、竹木复合板、竹纤维、竹炭系列、竹筷等竹产品和高档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高档木地板、优质木门、名牌家具等木制品,拓展竹木深加工领域,建设竹木制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业: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以食用菌、茶叶、竹笋、山野菜、禽畜、水(干)果、高山蔬菜、生态水源等为原料,发展保鲜食品、脱水食品、休闲食品和纯净水等生态食品,建设绿色食品制造基地。特色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以丽水“ 三宝” 为代表的
37、传统 工艺美术特色优势,以木制玩具为代表的文体用品产业优势,培育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深入挖掘青瓷、宝剑和石雕的传统工艺,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着力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木制玩具与幼教、旅游、动漫结合,向教玩具制造拓展,实现产业从产品生产型向文化创意型提升,建设全球最大的木制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和浙江省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先导,以“两新” 为重点,培育 发展战略性22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开发高档
38、、新型、节能的电光源产品,重点发展发光二极管(LED)、大功率灯具、无极荧光灯、电力半导体芯片、车用锂电池及正极材料、超大功率晶闸管和高频晶闸管等新型电光源产品,提高电子专用材料、新型元器件和荧光灯管的制造水准。培育和引进硅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配套设备制造企业,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高端产品研发,夯实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基础。鼓励发展风电产业,推动风电场资源开发和风电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特种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包括铝基合金、稀土铝合金、镁合金、轻质发泡铝和新型模具材料、超薄宽幅板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重型合金管材等。特种纸:重点发展以电解电容器纸为主导的高性
39、能特种纸和新型高档电气用纸,巩固工业特种纸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精细化工:在确保污染治理的前提下,以乳化炸药系列、高档环保涂料、固体光气产品等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中药材基地,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进中药现代化,通过改变剂型、改变组方和应用固体速释、缓释、控释等现代制剂技术,发展新型的中成药主导产品。坚持仿创结合,23以开发应用生物基因工程为基础,加大对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努力发展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和新型制剂等生物医药产品。(2)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培育和引进半导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制造、通信与网络设备制造、电子
40、元器件和专用材料制造、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建设信息产业创业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重点对研究开发、工艺设计、制造过程控制和财务、营销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促使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变革。将信息技术嵌入工业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和附加值。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采购和营销,提高流通效率。3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提高工业运行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争取“ 十二五 ”时期生 产性服务业年均增 长率高于第三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各类服务实体,拓展生产性服务领域。支持发展信
41、息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现代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支持发展节能环保、工程咨询、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专业服务业。发展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等创意产业,促进企业研究开发。构建以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以社24会化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加快交易方式创新,提高业态层次和流通效率。引导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由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型;实行主辅分离,设立独立法人的科技、物流和贸易等生产性服务公司,扩大服务外包业务。规划建设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丽水城北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青田华侨总部集聚区、缙云现代装备制造业服务中心、龙泉剑瓷创意集聚区、云和木制玩具
42、创意基地等十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四、转变发展方式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自觉运用市场、资源和环境的“倒逼机制 ”,加快工业创新,推 动工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转型促发展。(一)推进创新发展当今处于创新制胜的时代,创新是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工业创新能力和水平。1立足人才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走人才强企之路,充分挖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和智力支持。着力造就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经营能力和25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43、队伍;着力造就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创新型的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着力造就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的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构建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扎实开展企业家培训教育。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加强以培养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为重点的职工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完善社会化的职工培训体系。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着力集聚企业紧缺人才和重点行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行人才柔性
44、引进,做好借智发展文章。2着力技术创新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为工业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保障。一是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落实财税政策,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力度。二是建设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联办科技型实体、标准制定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建设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行26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扩散、技术转让、标准制定、
45、技术信息和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支持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培育中小企业孵化器,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努力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活动投入特别是研究开发投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鼓励企业扩大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积极购买国外专利、技术咨询等软技术,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独特工艺方法做精专业。推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的重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对获得国家和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企业给予政策奖励。3实现管理创新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
46、题。深化企业改革,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突破体制束缚,保持旺盛的企业活力。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活动,引导民营企业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大企业上市推进力度,争取上市公司有突破性进展。树立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提升,从家长式、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加快企业信息化,全面提升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促27使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变革。强化各项专业管理。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加快从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提升。突出抓好质量管理,引
47、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与质量管理示范企业。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争取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逐步提高到 85%以上。加强劳动用工管理,改进企业用工方式,缓解日趋明显的用工难。(二)推进绿色发展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制造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大力节能降耗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确保完成“十二五” 目标任 务。严格实行节能降耗问责制和“ 一票否决 ”制,强化对
48、企业节 能降耗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年耗能 1 千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将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继续与企业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确保完成“十二五 ”节能任务和“十二五”能源使用总量的控制。引导企业严格遵守节能法律法规,全面加强节能管理。运用财政、税收和价格调节功能,调动企业节能降耗的28积极性和自觉性;完善节能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促进企业节能。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对节能管理不到位的企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并限期整改。推进结构节能,建立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机制。支持发展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有效控制高耗能行业扩张和高耗能项目引进,防止形成新的结构性矛盾。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
49、估审查制度,严格把好节能评估关,未进行或未通过“能评 ”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 审批、核准。加快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推广运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实施 10 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一批投资 1000 万元以上或节能量 500 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强化节水和节材管理。健全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管理,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和产品的节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新型的替代材料和可回收、可分解材料,节约包装材料,不断降低原材料消耗。2强化污染减排持续强化总量控制管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总量控制分配方案,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 总量约束、质量指 导” 的减排模式,逐步实现从单纯注重总量减排向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结合转变,从单一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从工业、生活污染削减向工业、农村和生活全面削减转变。29引入排污交易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以经济杠杆推进污染减排,推动污染物的定量化管理、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推进企业自主治污和技术升级、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至2015 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