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与点评:1.教学反思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打破了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有的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还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 ;另外,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结果,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
2、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可以说,在几番操作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对圆锥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2.点评:1保障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再加以巧妙引导,使学生自然想到选择“圆柱”作为研究工具。由此看出,我们不但要使学生能够进行某种目的和意义的实验操作,还要使他们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即操作的目的) ,这样才真正体现自主探索的价值
3、。2保障足够的探索时空;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有了足够的时空,学生才能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索,学生的创造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善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 ,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们自由选择材料,记录下自由的发现,充足的时间才有充分的体验,所以,在汇报交流时,才有不同实验方法的交流互补,才有对不同实验结果的争辩与质疑,才能在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3重视反思过程小学资源网: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是探究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因为选择的材料不同,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激起了自觉的反思,进而激发了下一轮实验探究活动的内在动机。应该说,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反思,这也是一种过程,而且是比单纯的实验操作更有意义的一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