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469455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摘自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年5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王瑞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定 义,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 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

2、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换算,平均血糖(毫克/分升)= 28.7 糖化血红蛋白 46.7平均血糖(毫摩尔/升)= 1.59 糖化血红蛋白 2.59,中华医学会内

3、分泌学分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对应关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分 类,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高危险人群 妊娠期高血糖 其他情况,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背 景,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 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 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 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 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 周围血管疾病

4、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 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背 景,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T2DM)的H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较合理的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对于年轻、病程较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应该尽量使HbA1c6%。不管从

5、病理生理还是流行病学的角度,在糖尿病诊断时就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脂、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全面降低CVD危险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1c 7%,以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副作用。调查结果和临床经验提示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也许患者受益更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目前勿需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

6、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格(HbA1c6%)。这些患者达到目标值的过程中仍存在低血糖风险,但其发生率较低,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显著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获益/风险比明显增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二)已有CVD(心血管疾病)或CVD极高危患者,糖尿病病史长,已患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们推荐HbA1c7.5%,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CVD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HbA1c控制在7%以下对大血管的益处。 对这些年龄大、病史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可能诱发CVD,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

7、分会,(二)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对伴CVD或CVD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要适当放宽,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和发生低血糖;并且该组患者多同时服用其他干预CVD危险因素的药物,应慎重选择降糖药物,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三)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指南并未单独设定老年糖尿病患者(65岁)的血糖控制目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脏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预期寿命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 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应严格控制HbA1c7%。 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宽HbA1c8%。 若患者既往

8、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可放宽到HbA1c9%。,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三)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较高者应避免发生高血糖症状和急性代谢紊乱。对老年尤其高龄(80岁)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总体放宽。因此,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放宽程度应该因人而异,治疗措施应该简单易行,控制高血糖药物选择还须充分考虑患者脏器功能的减退程度。,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四)低血糖高危险人群,糖尿病病程15年、有无感知低血糖病史、有严重伴发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很难设定其HbA1c的靶目标,最重要的是避免低血

9、糖的发生,也许HbA1c控制在7%-9%是可以接受的。 HbA1c9%,风险明显增加甚至翻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五)妊娠期高血糖,妊娠期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前糖尿病)、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指妊娠期HbA1c或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妊娠糖尿病(GDM)三种情况。对于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目标值HbA1c8%的患者妊娠,这些患者应首先应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明显增加早期流产和胎儿畸形风险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五)妊娠期高血糖,孕期血糖控制,妊前糖尿病或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在不发生低血糖前提下,理想目标值为Hb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高于5

10、.4mmol/L,餐后峰值不高于7.1mmol/L。GDM毛细血管血糖餐前 5.3mmol/L,餐后1小时 7.8mmol/L或2小时 6.7mmol/L。 临床研究显示,相对于餐前血糖而言,餐后血糖的良好控制可更好地减少并发症,尤其是巨大儿出生;相对于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好餐后1小时血糖,产科结局更好。,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六)其他情况,与T2DM并存的其他疾病比较多,这些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目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共识。比如: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症、癫痫等。若患者预期寿命5年,HbA1c不应超过9%; 预期寿命更长HbA1c可控制在7%左右。 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

11、碍者、视力障碍者、老年、高龄及独居者等,其血糖的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HbA1c不应超过9%,主要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六)其他情况,社会因素是决定血糖控制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且必须考虑的问题,医疗保障差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血糖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的控制水平明显下降 。 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依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尽量避免因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加重患者病情和经济负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六)其他情况,HbA1c的监测可依据病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应该依据病情、治疗方案的不同结合患者的经济、文化、对治疗的依从性、医疗条件等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策略,达到安全平稳降糖。 必须强调血糖以外的CVD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体重以及促凝状态等控制,戒烟及生活方式干预对防止或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十分重要。,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目标值建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