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课改版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孟子》两章课堂导学.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9006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孟子》两章课堂导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京课改版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孟子》两章课堂导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7孟子两章1 理清结构:2 语言特色:语言精练,精用修辞。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初学议论文,这是很好的借鉴。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句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对偶句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把握重点: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的过程。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

2、和”的重要性。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争事例,从攻守双方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人手,加以举例论证。接着文章又从理论上推进一层,展开正反对比论证,从而作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了解文章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同,本文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层层深入。第一段举出了六个人的相同经历:经过艰苦的磨练而后成就大业。第二段总结第一段,从个别到一般,证明“生于忧患” 。第三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说明受磨难的益处,前者论证“生于忧患” ,后者论证“死于安乐” 。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4 攻克难点:1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难点:如何将“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一起来。“人和”就是指人心团结,众志成城。这涉及人心向背的问题。下文提到的“多助”与“寡助”也是一个人心向背的问题。 “多助之至” ,天下的老百姓就拥护你;“寡助之至” ,连亲戚都要背叛你。所以,二者是一个问题,能统一到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上来。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点:怎样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是紧承上文的“动心忍性”四字而来。作者想告诉人们,常犯错误、内心忧虑、思绪阻塞、言谈举止中显露出的困苦,这些都是人们常常要经历的磨难,只要有改正的决心,只要振作精神,只要不懈地追求,付诸行动, “忧患”起来, “动心忍性” ,就一定会在“忧患”中生存发展。5 质询疑点: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