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养配餐第 2 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学会从统计表中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合作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健康意识。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顿午饭中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并能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你们每天需要
2、摄入哪些食品,摄入量是多少吗? 学生众:想(点评:开门见山,学生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对此内容建立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无须过多的言语,直接引入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例 2)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小明只选牛奶,他一天大约需要喝几袋牛奶? 学生 1:小明一天的牛奶摄入量是 420 克,一袋牛奶约 200 克,所以他一天需要喝420200=2.22 袋牛奶 教师:很好,如果只选鸡蛋呢? 学生 2:1505008=2.42 个 学生 3:8(500150)=2.42 个 (点评: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补充,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三种方法,即开阔了学生思路,又锻炼了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
3、:同学们太聪明了,再考验你们一下,如果小明一天只喝了一袋牛奶,他还需要吃几个鸡蛋,才能满足第一类食品的摄入量? (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思考,让更多学生参与自主探索,同时教师给个别学生点拨指导) 学生 5:他还需要吃 1 个鸡蛋。 教师:能说说你的思路吗? 学生 5:我先算出他还需要摄入多少克的牛奶,鸡蛋的摄入量是牛奶摄入量的150/420 即 5/14,因此把还需要的牛奶摄入量转化为还需要的鸡蛋摄入量,再通过 1克鸡蛋是 8/500 即 3/155 个,进而得出还需要吃大约 1 个鸡蛋。 教师:太棒了,思路非常清晰,下面请大家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如果有,请写下来。 (学生动手练习并相互交流,
4、教师总结) (点评:通过上题的多种思路的展示,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想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经验,开阔了思路,再次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巩固练习: 书第 31 页,想一想。 第 31 页,讨论。 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有小组出现困难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可参与其小组讨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思考,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多好的设计。 总结: 教师:本节课的学习已结束,请大家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吧! 学生 6:我知道了我们每天所需的各类食品及其摄入量。 学生 7:我可以不用妈妈操心,自己安排即可口又营
5、养的饭菜了。 学生 8: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设计,使我的思路开阔了许多,通过合作也增加了同学间的友谊。 学生 9:我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非常棒,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今天我们对营养膳食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隐含了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只要你们留心观察、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刻刻要用数学,希望大家能更加努力地学数学、用数学,好吗? 学生众:好。 作业: 设计一天的配餐表,并计算它的营养含量。 【资料袋】 数学能以现在这种简明而美妙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首先应当感谢数字记号和符号体系的出现。早在公元 6 世纪,由印度所首创的 1、2、3、9 以及尔后的 0
6、 等数字记号就为数字的书写带来了方便。现在的“”、“”、“”、“”、“=”等一系列符号,则是在数学家们又经过了长达一千年的探索后才逐渐出现的。 1489 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开始在所著的数学书中首先使用“+”和“”作为加号和减号。但他的这个创造经过了 100 年才得到人们的认可。 英国著名数学家奥屈特于 1631 年提出用“”表示相乘,用“:”表示除或比。当时也有人主张用除线“”表示相除。1659 年瑞士的拉痕把两种除号合二为一,得到了你所熟悉的“”。 1540 年英国数学家锐考尔德开始用“=”作为等号。他曾说,他所知道的最相象的东西是两条平行线,所以这两条线应当用来表示相等。 【总评】 新教材
7、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本节也不例外,力求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自终在课堂上“有活干”,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多角度多方法的解决问题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发展。 例如:第一课时第一环节用学生每天都要吃的三餐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第二环节教师的作用在于搭桥,创设问题情境和恰当地引导,问题的解决则主要靠学生的活动完成,在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见解与思想,亲身经历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而学生则是实实在在的主体活动者。教师及时、简单、中肯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使教师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研究者,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思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和启发中得到激发,从而使这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和知识的补充,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实现了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升华,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得以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从心眼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