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东乡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调研报告江西东乡经济开发区是 1992 年省政府批准设立,2005 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通过近 20 年的发展建设,得利于较为明显的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开发区的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0.8 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 7.2 平方公里,形成“一区五园”格局,即大富返乡创业园、东山科技工业园、渊山岗陶瓷产业园、中国南方纺织产业园及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现有入驻企业 128家,初步形成了制药、化工、机电、轻纺、建筑陶瓷五大产业集群。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壮大,相当数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异地他乡进入开发区的工厂工作,据统计,开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总人数约为1190 人,其
2、中:男为 780 人,女为 410 人。为了解这部分人的现实情况,开发区通过对区内制药、化工、机电、轻纺、建筑陶瓷以及采矿业中的 17 家有代表性的规模以上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一、17 家开发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本次调研的 17 家企业,是选开发区五大支柱产业外来工较多的企业(人数 797 人,其中:男为 559 人,女为 238 人) 。分别为:制药行业:科伦、回音必、红星药业;化工行业:高信、雨帆、华琪橡塑;机电行业:博禄德、江铜铸造、日久电源;轻纺行业:恒安、天伊工艺、太升实业;陶瓷行业:海润、嘉佳、新闽泰、东泰陶瓷; (一)外来工人员基本情况1、外来工人员多
3、以年轻人为主,省内约占 46.48 %,多为邻近市县人员,省外约占 53.52 %,多为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人员。其中 16-25 岁之间的占到 11.58 %,25-35岁之间的有 38.66 %,35 岁及以上的只有 49.76 %。 22、外来工人员学历高中及中专的占到 22.5 %,其中初中学历占 39.56%、小学以下占 13.11%、大专学历的有 16.26 %、本科及以上的只有 8.57%。3、外来工的技能水平:初级工占 24.72 %、中级工占 14.68 %、高级工占 3.17%、技师占 3.35%、高级技师最少只有 1.35 %,高级技师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技
4、术岗位4、外来工为管理人员共有 215 人,占外来工人员 24.82%。(二)外来工人员的生活情况 1、外来工大部分住在厂区宿舍,外来工 51.24%的人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少部分需缴纳水电费,外来工中未婚的 91 人,自己已经购房的占 7.26%,租房的占 8.41 %。住亲友家的占 1.47%, 企业提供免费食宿 197 人,占 17.00%。2、 71.82 %的人对居住环境满意。住集体宿舍,居住面积 5平米及以下的占 26.11 %,他们中居住为 2 平米的占 9.52 %,集体宿舍多为 4 人一间,也有 1-2 人间的,企业 60%修建了浴室,40% 修建了活动室和篮球场,外来工对居住
5、环境不满意的占2.82%,30.00%企业集体宿舍外来工和本地人共同居住。 3、大部分在外租房的外来工租金在 200 元以下,占工资的 10 %左右。10.58%的外来工住房租金在 400 元以上。(三)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 1、多数外来工在开发区工作时间只有 1-3 年。44.41%的外来工在开发区工作的时间只有 1 年,31.29 %的人工作一年以下,累计在开发区工作的外来工时间在 3 年以下的占 67.43 %,工作 3-4年以及 4 年以上的累计达到 32.57%,有 47.38%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 2、外来工近 3.52 %工资收入在 800-1200 元之间, 工人的
6、工资大部分都是计件或计时工资,一般工人的工作时间都在 8 个小3时。1200-2000 元的占到 77.14%,700 元以下的占 0 %,最近一次调整工资都在 1 年以内,占到 50.88 %,最近调整工资的时间在 4年以上的只有 6.47%。 3、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每周加班时间为 18 小时,外来工的加班工资为 4 元每小时 。4、88.24%外来工都能按时领到工资,11.76%的企业短时拖欠工资 。 (四)外来工的福利及保障 1、 企业为外来工购买工伤保险所占的比例为 70.58%, 其次是医疗保险 21.76%、养老保险 41.44%、失业保险 12.94%。 2、外来务工人员中 55.
7、68%的人员曾经参加过有单位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 ,另外还有 16.58%的外来务工人员从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 。 二、结果分析 1、外来务工人员对在东乡县开发区的生活、工作状况相对比较满意 外来务工人员对开发区的整体印象比较好,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也持乐观的态度。在他们到开发区工作的几年中,生活、工作状况都是一年比一年好,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年年提高,开发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在物质生活方面,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在精神生活方面,有些企业也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生活,所以他们中有部分希望能够在东乡定居。 2、不同工作岗位的外来工的需求不同 此次调查发现,处于初级工种地位
8、的工人,他们的需求主要为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关心的是每月的工资和企业发放的福利,而处于管理层的外来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东乡县本地能达到中上等水平,所以他们更希望企业和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4所,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开发区以企业为主,有些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说有一定规模的商场和超市在开发区就没有;另外,普遍反映强烈的是由于园区企业较为分散,离县城有一定距离,上下班办事不方便,要求尽快开通城市公交车。3、外来工当中初级工较多,技能水平较低大部分外来工希望能够在东乡县继续发展,但是他们中想继续接受技能培训的人却很少。由于现在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
9、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更好的工作,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他们中大部分学历较低,而且比较年轻,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和学习,多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在物质上也应该给继续学习的外来工一些资助。4、部分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工归属感不强,融合度不高 由于部分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务工人员觉得相比东部及沿海地区来讲县开发区企业的工资还比较低、收入不高、加班较多、没发展前途、学不到技术、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大及工作环境差,准备在家乡创业、家里有事等原因,造成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在心理上有压力感,使得外来工在开发区工作不稳定,阻止了部分外
10、来务工人员与东乡的融合。 另外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对非企业管理层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东乡社会的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障碍传递到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从角色看,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劳动方式由务农转变为务工,劳动地点由农村到企业,由野外到厂房,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合。他们在角色上扮演的是工人,转5换角色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但转变身份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基本像东乡居民一样的生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制度认可。 三、建议 1、加
11、强民主建设。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上,要认识到他们也是当地生产建设力量的一部分,政府要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在政治上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参政资格,把拥有选举权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大代表选举范围,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的利益,有利于我县招商引资工作,也将激发他们对“东乡第二故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2、保证利益平衡。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利益,杜绝拖欠工资的问题,同时在经济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标准,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 3、弱化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是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融合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就业、教育、
12、社会保障等障碍则造成了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务工人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规避制度缺陷,切实解决非企业管理层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4、破解企业招聘外来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政府、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此,在企业招用外来工方面要构建企业、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做到企业主动、政府帮助、社会配合,思路上我们一要充分利用好东乡本地的劳务资源,巩固本地劳务在县内企业用工大本营地位,利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优势积极和沿海发达地区争抢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份额,二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向外拓宽企业用工渠道,向高校要技术人才,向沿海地区要管理人才,向中西部地区要初级劳务工人。为此,政府、企
13、业、社会要积极行动,打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增强区内企业的招工优势,为企业6的发展冲破瓶颈,解开束缚。5、开发区及开发区企业要始终坚持“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不断完善引进外来务工人才政策,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引进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开发区企业队伍中去,对于引进的优秀外来务工者在住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区劳动保障所要及时提供就业服务信息,为企业和外来劳动者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上级劳动部门加强纵向与省、市劳动资源部门的联系,关注劳务市场的发展动向,抓住机遇,做好宣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赴外招工模式,适时到中西部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规模招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园区交通、医疗、物流、商务、行政、培训教育等平台功能。尽快解决企业员工进城难、子女入学难、文体娱乐休闲难等现实问题。创造适宜工作、适宜生活、适宜居住的园区硬件环境。注:外来工是指外省及本省外县的务工人员。2011 年 6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