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课异构活动总结语文教研组 2012 年 11 月这几天,我们一起目睹了 15 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他们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在进步!我们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在“生本理念”的引领下,在三环节的实施中,在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 “博采众长” “为我所有” ,一定会让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辉煌灿烂!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在讲课和评课的交流中,我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良好。1、教师都能写一手漂
2、亮的粉笔字。老师边一笔一画的板书课题,还让学生书空,让学生养成动手的好习惯。2、大部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较强,能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中杨老师的鹅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通过故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龚老师的孔子拜师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孙艳在表演中对话,并达到了背诵。3、部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能做到灵活处理, 。4、一些教师多才多艺,表演能力强。感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二、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就是想达到的境界和目的,没有目标,也就谈不上效率。只有明确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导航。1、本次的 14 堂
3、课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正确流利又感情的朗读课文” ,依据低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像金焰老师让学生动笔、动口、动脑,闫玲老师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指导,这样把语言文字落到了实处。2、能紧扣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说,紧扣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目标,并让自己的教学始终瞄准目标的教师,是聪明的教师。因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这次的绝大部分课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三、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许多教
4、师能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一方面,在对话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合作,做事要亲自实践体验,对所有人要有爱心等等美好的品质。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三维目标。2、注重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四、在朴实、扎实、真实上下功夫,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真实。自不必说,特别是这次 4 堂抽签课文就是要努力追求真实。2、朴实。主要表现在多数课件使用得体,为教学服务,不哗众取宠。如像赵琳老师用自己女儿的雪景照片,让学生感动感染。还有一些课都是自己亲自拍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给人以亲切、真实
5、感。3、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读的训练,有数量、有层次、也有质量,并落到了实处。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景,进而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并落到了实处。词句理解到位,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强化揭示,为学生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活动,只是途径,只是手段,教学的进步贵在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打造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骨干教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次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一、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于词句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上有几个重要的词,一是理解,二是推敲,
6、三是揣摩,四是领会。课标要求在语境中推敲词语的意思。我们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读懂文本,弄懂作者和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调整学生的体验,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 、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语单调,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1、教师指导读不到位。注重了小组交流,但对于朗读忽略了一些。2、对学生的评价语就是“真对” “很好” “真棒” ,甚至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也是“真对”“很好” “真棒” ,三、关注学生不够。首先是关注全体不够。有的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而许多学生成了“陪客” “看客” ,甚至一些学生在那儿无所
7、事事,不知所云。其次是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语病不纠正,学生说的话不完整也不让他补充完整,而对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妙言妙语,不抓住,不深化,这是十分可惜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们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四、部分教师的课,教师表演多、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悟得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机会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少。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有的提的问题太大,或者表述不清,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怎么回答,造成尴尬的场面,还有的教师是填空式的提问,一问一答,
8、选择问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我对今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一、潜心文本,做文本、作者的知音。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未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许多教学中的偏差与失误无不与此关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教参,潜心全文,反复诵读,读得朗朗上口,读懂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的感情。有些教师自己都没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能指导学生吗?对文本要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利用,但是课本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文本,教学之本。所以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
9、,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二、对教学中小组讨论问题的思考。在观摩课、比赛课中,许多教师喜欢用小组讨论来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小组讨论、同桌交流,似乎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没有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理念,它应该渗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合作,还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作,而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次课堂教学展评中,有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不到 3 分钟,能有什么效果吗?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吗?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小组讨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采取小组
10、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种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能完成,或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2、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去分组讨论,结果学生叽叽喳喳,胡闹一同。实际上,教师刚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难免仓促。3、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优生”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有的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学生仍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深入和展开,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
11、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教师也应结束讨论。4、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小组形成交流和碰撞。三、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若干关系。1、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的关系学习课文当然要理解内容,从学习语言来讲,应在理解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内容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突出特点。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我们指导研究性学习,但也并不完全非否定和排斥必要情况下的接受性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同时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必要进行探究,比如,
12、一个字怎么读,照着拼音读下来就行了,还有必要探究吗?当然,我们说的接受性学习,不是指那种完全被动的学习,而是指积极主动的接受性学习。3、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关系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的感受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但是,如果因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连学生学习中的一些明显的错误也不予指出那恐怕就是教师的“失职” 。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实在。这次的教学展评,一个教师上课,忙坏了一大批的人。制课件的老师,还要在上课时随
13、时关注电脑,一旦操作出了问题,上课的教师不能处理,只有电脑老师来处理,还有几个递话筒的,我们上课的教师可不可以走下讲台自己递给学生话筒呢?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有的上课时,配音的音量太大了,把音量调小,这个问题多简单啊,也不能。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悲哀。我们的课堂,一节课 40 分钟老是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大声的吼,不够响亮,就多来几次,这就是课堂活跃吗?其实我们一堂好课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的书写美、语言美,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让学生学到一两点真东西,让学生听我们的课觉得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好课!有的课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觉得累,听起来觉得难受。像这样教孩子,恐怕没几个孩子喜欢你的课,当然他也就不喜欢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语文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