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心 爱心 专心 1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的: 1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写景) 2 、记叙的感情色彩 。 3 、两相比照的结构 。 4、 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 动作。 (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 。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
2、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 ,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 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 ) 。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
3、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 岁到 17 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 1926 年 9 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 “沉沉如
4、死” 。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 ,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 ,是说直到中年以后 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 “夕时” “离奇和 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 菜畦 q 蟋蟀 sh
5、ua 缠络 竹筛h 觅食 m 渊博 用心 爱心 专心 2鼎沸 dng 绣像 xi 锡箔 b 签赏 脑髓 盔甲k 蝉锐 .秕谷 锡箔 倜傥 拗 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 .拗过去(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放) .攒成小球(凑在一块)高枕而卧( 睡).总而言之(说)无处觅食(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 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6、又可分四层。 一层(1 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 ,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 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 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 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 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 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 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 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 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 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7、“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 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8、。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 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
9、后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35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 (如何叙事) 1 冬季百草园的特点, “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 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3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 100 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
10、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 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
11、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 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 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 分析对先生外
12、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用心 爱心 专心 4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 课外延伸:下边
13、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 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 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
14、).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 2.)怎样理解少年鲁 迅背着先生画画呢? 3.)少年鲁迅视百草园为乐园,又是一位用功读书的学生,两者有矛盾吗? 4.)你从少年鲁迅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个“早”字联想到什么? 鲁迅还是一位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装,他只是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不满而已。4 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选 2) 1).嘲讽脱离实际的清末私塾教育,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束缚、残害。2.) 真实的再现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生气蓬勃的少年
15、生活的怀念和追求。 3.)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揣摩运用 1 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 70 个字,连用 9 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 100 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 、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16、。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 100 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
17、。 2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用心 爱心 专心 5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 ,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以回忆的口吻,简
18、洁概括介绍百草园的位置、规模、名称、变迁、景观,特别点出“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那么, “乐”在何处呢?带出下文。第二段写乐在夏季。第三段,由“长的草”不去,因为相传有“赤练蛇” ,为下段写美女蛇搭了“桥” 。第四、五段正好写乐在关于美女蛇的奇妙传说。这传说写完,第六段稍加议论,作为前面的收束。第七段,以“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一句起步。关键是“比较”二字,跟谁比呢?显然,是跟刚刚写完的夏天的百草园比。于是第七、八段写雪地捕鸟之乐。一直到第九段将被送进书塾而无限留恋地告别百草园一虫一鸟,一草一木,几行动人的抒情,完成转而记叙三味书屋生活的过渡。 五作业 六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
19、选取自朝花夕拾 鲁迅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按空间转移顺序 一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乐园“的乐趣) 不必说 (碧绿)菜畦 (光滑)石井栏 静景 低春季 整体概貌(略写) (高大)皂荚树 (紫红)桑椹 也不必说 鸣蝉(长吟) (肥胖)黄蜂(伏) 动景高 夏季 (轻捷)叫天子(直窜) 油蛉(低唱) 蟋蟀( 弹琴) 动景 高秋季 分写局部(详写) 单是就 蜈蚣、斑蝥(喷烟) 木莲果实(莲房般) 静景 低 何首乌根(拥肿) 覆盆子(小珊瑚珠) (又酸又甜) 用心 爱心 专心 6雪地捕鸟: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冬季 神秘色彩:美女蛇的故事(联想) 热爱自由快乐生活,热爱大自然
20、二、三味书屋的生活 学习环境: 呆板 (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状物:1 抓住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 多角度写景 3 融情入景 4 状物有序,条理分明叙事:准确、生动、简洁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
21、进化论思想影响。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 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年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 、 坟 、 热风 、 彷徨 、 野草 、朝花夕拾 、 华盖集 、 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 主义的
22、思想特色。 其中,年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年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年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年月到达上海。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7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 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 南腔 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 、 “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 、莽原 、 奔流 、 萌芽 、 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 史略 、 汉 文学史纲要 、 唐宋传奇集 、小说旧闻钞等等。 年月日病逝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