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67758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PPT 页数:193 大小: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60天冲刺】2012年高考二轮三轮总复习专题学案精品课件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课标专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五 诗词鉴赏,专题五诗词鉴赏,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与辽宁卷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专题五 考情分析,专题五 考情分析,专题五 真题演练,1 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 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上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_(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

2、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_,专题五 真题演练,(1)【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专题五 真题演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意象),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画境就是画面所画的情景,真景是指真实的现实生活,前者是指艺术情景,后者是指现实

3、生活情景。通过解读诗歌可知,其前三句作为画境,最后一句作为真景。因为画面逼真、栩栩如生吸引作者入境,直到朋友提醒才返回真景,走出画境,这样才能准确理解画境与真景之间的关系。,专题五 真题演练,(2)【答案】 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却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上看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作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专题五 真题演练,【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领悟诗歌艺术特色和诗的趣味性。如答“不恰当”,可从诗歌的

4、高妙之处是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因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绘画者技艺的高超。诗的趣味性就在于欣赏者与绘画者产生了共鸣,共鸣的结果是欣赏者误以为这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完全符合艺术的表现方式。那种认为“太过、太夸张”的人,其实是理解浮于表面,未领会该诗艺术的妙处与佳趣。当然,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也可以认为前人的说法不恰当,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分。,专题五 真题演练,【诗歌赏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年以诗文师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有山谷

5、集、山谷琴趣外篇。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情趣,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作,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专题五 真题演练,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黄庭坚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诗的大意是:惠崇画的烟雨归雁图,(让我仿佛)坐在了我(喜爱的)潇湘洞庭(的浩渺湖波)之上。想要呼唤扁舟(载我)归去,老朋友说(这)是丹青(画作)。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唤舟回乡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

6、中景物并非只有“烟雨”“归雁”,但作者却有意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专题五 真题演练,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景。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专题五 真题演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7、(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能称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自己的感情发生交流。诗歌的高妙之处是观画者被吸引进入画面境界从而勾起思乡之情,来衬托画的逼真和绘画者技艺的高超。,专题五 真题演练,2 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晓骑牛牧溪北。慌忙冒

8、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专题五 真题演练,(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_,专题五 真题演练,(1)【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知识。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优劣可辨。还要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时,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

9、应句子来分析。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达得怎样。,专题五 真题演练,(2) 【答案】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的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句的知识。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绿”,深挖其内涵和效果。,专题五 真题演练,(3) 【答案】 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

10、诗的艺术效果。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构思、思路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虽说这类习题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主流的分析、专家的观点我们绝对不可弃之一边。分析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考虑。,专题五 真题演练,【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牧童眼中的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曲,清早骑牛去溪北放牧。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

11、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本诗语言不事雕琢。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得“骤”,去得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专题五 真题演练,3 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城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海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专题五 真题演练,(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_,望

12、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答: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_,专题五 真题演练,【答案】 (1)濛濛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

13、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专题五 真题演练,【解析】 登城中“半有无”意思是“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与“疾风骤雨”相对,自然是“濛濛细雨”。“浅深山色高低树”这句诗非常巧妙。住在江南,自然知道山色浅深是如何的浅深、树木高低是怎样的高低。这一句话,勾勒出作者所在的小城的景致:四周重重叠叠的小山,山上那高高低低的树构成的树丛,层层叠叠,都在微雨后尽显丰姿!望海楼晚景中的望海楼,在杭州凤凰山上。在开头,作者看到一阵横风吹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理解时,要抓

14、住“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电光时掣”等关键词句。,专题五 真题演练,4 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专题五 真题演练,(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_,专题五 真题演练,(1)【答案】 表现

15、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追怀秦朝,诗人通过描写荒凉的景物来表达这种怀古伤今之情。首联直言“荒郊”“消魂”便透视出了这种情愫,颔联中“春草尽”、“古碑存”更触发了诗人对秦朝的怀念,颈联进一步的景物描写更是渲染了荒凉气氛,尾联表明强秦已不再,只有黄沙漫漫,不堪回首,使诗人想到了当今的唐王朝,国势衰微,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感之情呢!,专题五 真题演练,(2)【答案】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16、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的情景关系处理是很自然和清晰的:作者由眼前实景引发了怀古伤感之情;而且在充沛的景物描写之中又寄寓了作者无尽的伤感之情;并且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是一种哀景,而抒发的也是一种哀情,这显然是一种以哀景写哀情的手法。,专题五 真题演练,5 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_(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答:_,专题五 真题演练,(

17、1)【答案】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今古河山无定据”,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开篇境界宏大,贯通古今,胸怀天下,更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悲怆的感情基调;“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借景抒情,境界开阔,写战争的频繁和塞外的荒凉萧索。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方能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专题五 真题演练,(2)【答案】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18、“一往情深深几许”是针对“情”的问句,“深山夕照深秋雨”却是写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景,形象生动。在写景句中,三个意象叠加,营造了凄凉忧伤的氛围,委婉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惆怅。两句词,四个“深”字,加深了凄凉之感,读来颇有意蕴,而无重复多余之感。做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找准手法就找准了赏析点;另外,基本的鉴赏术语要掌握,结合诗歌分析是必须的。,专题五 真题演练,一、答题技巧(一)解读形象、情感。解读形象情感,先要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形象,再结合诗句分析所咏形象的基本特征,再指出所塑造形象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

19、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从背景、作者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专题五 技法点拨,(二)分析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先描述一番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如氛围特点“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

20、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三)鉴赏语言。如果是“炼字炼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应首先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然后指出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并分析其效果,必要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是“语言风格”,需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举诗中例证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表明在表情达意、描绘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解答这类题时,要先简要给语言分一下类别,再根据不同类别分析鉴赏:典故性词语,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诗歌之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藏”等词语;描写

21、性语言,确定语体之基调,分析所塑造的意境(其中注意衬托),体会流露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专题五 技法点拨,“生动”“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动作性语言,采用对照法,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简练”“形象”等词语。(四)掌握表达技巧。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准确地识别判定是关键,答题时,要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结合诗句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分述)。明确此技巧(手法)的表达效果,它描写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五)评价思想内容

22、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思想感情(伤感、寂寞、闲适等),并点明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如漂泊天涯、思念家乡);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答题时可以:1.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专题五 技法点拨,2.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3、,这就是以意逆志。可以通过理解文辞,揣摩情意。解读过程中,要“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关注古典诗词中常见词语的特定含义的理解,只有准确解读,才能窥见诗词的意旨、作者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调动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去解读,从诗词中领会生活的情趣。如杜牧山行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妙句,一般说是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但有着山行经验的人发现诗人行色匆匆,绝不只是漫步山间悠然看景,“停车”赏看枫林,凸现了霜染枫叶之美,诗人爱赏之深。,专题五 技法点拨,(六)古诗词比较鉴赏。2011年湖北卷设置了两首古诗,让学生对读后比较鉴赏。比较鉴赏的通常答题格式是: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

24、即:(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当然因比较的点不同,答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常常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2.比较意象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行为,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所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不同。,专题五 技法点拨,3.比较情感基调。通过字里行间去捕捉情感信息,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4.比较遣词造句。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其根本就是炼意,也就是努力选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5.比较

25、表达技巧。不同的作家往往擅长或习惯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技巧,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可能采用不同的手法,以至于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诗词。6.比较意境的营造。抒情诗十分讲究意境的营造,而优秀的诗篇情与景、意与境相互交融的情形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专题五 技法点拨,二、阅读鉴赏诗词八法(一)从题目抓住题材即题材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高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

26、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专题五 技法点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梦微之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注】 微之指诗人元稹。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维轨迹】 从题目上一看就知道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再结合诗句,通过咏物、回忆、写梦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参考答案】 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二)从关系分析技巧关系即诗文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限制,所以在诗词中,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方法。例如:阅读下面一

27、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专题五 技法点拨,采桑女唐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注】 初眠:蚕虫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才吐丝结茧。作者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请结合全诗分别举例说明。,专题五 技法点拨,【思维轨迹】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段,结合诗中的“手挽长条泪如雨”和“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可知本诗使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段。【参考答案】 动作描写:“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

28、形态。心理描写:“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了采桑女因官府催逼新丝的焦虑之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三)从褒贬辨别倾向褒贬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这一点从词语的褒贬中流露出来。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梅花绝句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这首诗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思维轨迹】 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却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就是“化身千亿”,至此感情完全显露。【参考答案】 从“何方”“化身千亿”等词语可看出作者的痴情狂态,欲站在梅花树前尽情欣赏,表达了对

29、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四)从辞色把握风格辞色即词语传达出来的各种色彩。包括:1.感情色彩,像褒贬(赞美、批评)、冷暖(悲喜)等;2.性格色彩,像显隐(明快、含蓄)、直婉(直抒胸臆、委婉)、刚柔(豪放、婉约)、庄谐(严整、幽默)等;3.语体色彩,像文白(文采绚丽、文采朴实)、散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等。风格即由选材、表达、语言等方面综合形成的艺术特色,如雄浑、旷达、豪放、俊逸、朴实、冲淡、沉郁、悲凉、清新、婉约等。要把握风格,就要特别注意词语的性格色彩和语体色彩。,专题五 技法点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洲歌(其六)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

30、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专题五 技法点拨,【思维轨迹】 汪诗中的“不尽头”“燕云”“夕阳”“寒鸦”“目断”等,冷暖、语体色彩等都在给人传递伤感的情绪。结合注释的背景可知,诗人是在表达一种家国之痛,与苏轼对英雄人物的呼唤自然不同。【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专题五 技法点拨,(五)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

31、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专题五 技法点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两句写景中哪些词语传递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思维轨迹】 这里主要指运用了带有色彩的词语,诗歌中形象的色彩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参考答案】 “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作者无比欢欣的心情。

32、,专题五 技法点拨,(六)从背景联想意图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的思想背景,前者是“文为世”的反映,后者是“诗言志”的表现。所以,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词,一定要联系有关背景。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专题五 技法点拨,【注】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思维轨迹】 仔细看注释,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可得

33、出答案。【参考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安定团结的愿望。,专题五 技法点拨,(七)从尾句了解主旨许多诗词,往往在最后一两句升华,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来。所以,应注意末句,从末句把握诗词的主旨。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画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 李唐,宋代画家,他初到杭州时,靠卖画糊口,但当时之人多崇尚艳丽的花鸟画,无人赏识他的画。燕脂,即胭脂,画画的红色颜料。,专题五 技法点拨,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维轨迹】 前两句写景、评论,说掩映在云雾中的山村、雨水冲刷过的河滩具有一种朦胧美,村子在云

34、雾中隐约可见,河滩被雨水冲刷之声隐约可闻。后两句才点明观点,可见主旨表达在末两句。【参考答案】 讽刺(幽默)中透着愤怒(愤激、愤慨)之情。这是句反语,意思是说,早知道我的画不被人欣赏,就多买些胭脂,浓墨重彩地去画人人都喜欢的牡丹了。既是讽刺“时人”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画,更透着一种愤激之情。,专题五 技法点拨,(八)从整体品评意境意境是指由言、景、情、意和谐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只有从整体上品评诗歌的言、景、情、意,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专

35、题五 技法点拨,【注】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结合全诗,说说诗的前六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思维轨迹】 从景上看,“露”是“坠”的,“月”是“寒”的,“泉”是“响”的,“鸟”是“喧”的;从心情上看,是“寂寞”的。据此可以分析出作者营造的意境了。【参考答案】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专题五 技法点拨,三、易错提示(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鉴赏诗歌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回答时如果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阐述,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

36、是没有赏析。(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鉴赏诗歌的题干往往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怎样表现”,而考生却回答“表现什么”,这就是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而“表现什么”一般却是思想情感一类的问题。,专题五 技法点拨,(三)浮在表面,缺乏分析。有的考生的答案表面上似乎该答的都已经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了。按说该万无一失了,其实不然。如果是回答像“怎样表现”一类的题目,能将诗歌中用以表现的意象等答全是必要的,但它的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考生如果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的分析,将导致观点与例子之间只

37、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更没有分析这样表现的艺术技巧。,专题五 技法点拨,(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语言的鉴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造成只是分析了局部,而割裂了它和整体的联系,从而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偏差,就会造成

38、观点的偏差或者将有些需要回答的问题遗漏掉了。,专题五 技法点拨,(五)望文生义,任意发挥。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考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考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也是失分的症结所在。,专题五 技法点拨,(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即考生喜欢先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

39、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有的考生可以由“春”想到“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这种凭着自己的想象而出现的随意答案,其原因是想用一些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以图能骗得一些分数。还有一种就是盲目套用。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套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这种推测,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诗歌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其结果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灵性的所谓鉴赏只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厌倦。,专题五 技法

40、点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注】 魏博,古地名。,专题五 新题精练,(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5分)答:_(2)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形象。(6分)答:_,专题五 新题精练,(1)【答案】 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分析概括3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作用2分)【解析】 可以从“浅草”“红旗”“白马”,分析得出写环境色彩的艳丽;从“分围”“向日”“迎风”等,分析得出写场面的宏

41、大。阅读标题理解诗的内容可以得出它的作用。,专题五 新题精练,(2)【答案】 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其射箭技艺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解析】 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思考出人物的形象。正面描写主要从动作上分析,侧面描写主要从“万人齐指”和“一雁落”上归纳。,专题五 新题精练,【诗歌赏析】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

42、,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又是多么健美!,专题五 新题精练,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专题五 新题精练,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 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祠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