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22《为学》同步练习(冀教版) (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74589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22《为学》同步练习(冀教版)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5.22《为学》同步练习(冀教版)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5.22《为学》同步练习(冀教版)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学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常用实词的用法和意义。2、理解作者观点,品味故事的含义。3、背诵课文。一、 积累整合1、填空作者_,字_,_ 朝四川人, “为学”即_的意思原题是。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一瓶一钵( ) 迄乎成( )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贫者语于富者曰( ) 昏庸(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 久而不怠焉( )蜀之鄙有二僧( ) 犹未能也( ) 买舟而下( )4、区别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_今义_子何时而往 古义_今义_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_今义_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_今义_5、翻译下面的句子。1)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

2、千里也_。2) 吾欲之南海,何如?_。3) 名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_。4)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_。5) 贫者语于富者曰_。5、 中,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一则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_。6、从这十则“论语”中,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治教态度?_。二、 思考与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2、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 用原文回答)_。3、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儿不好使,不够聪明,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呢?_。4、你珲能再举一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_。三、 课内练习蜀之鄙有二僧

3、,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时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东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吾欲之南海 ( )西蜀之去南海( )西蜀之去南海( )2、翻译吾数年来欲买舟东下,犹未能也。_。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_。3、填空1) 从文中 “_”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_”,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2)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_”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3) 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_的道理,告诉我们_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4、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5、对比是本文一大特点,请你从蜀鄙之僧去南海部分内容为例,说说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_。6、文中有两个“子何恃而往”在语气上有何不同?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