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第四节 文学和心理学,柏拉图 模仿的艺术有三条罪状,其中一条就是:诗人为了讨好群众,“逢迎人性中最低劣的部分”,(无理性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悲剧和喜剧)破坏人的理性。使“城邦的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谨慎品质。 灵感说:诗人凭灵感创作,所谓灵感是不朽的灵魂前生带来的回忆,附在诗人身上,使诗人处于一种迷狂的状态。灵感的获得过程是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亚里士多德 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 “卡塔西斯”:(钦提奥)宗教术语:“净化”(明屠尔诺)医学术语:“宣泄”艾迪生:“自我庆幸”罗念生认为是陶冶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中庸” “适度” 。使观众的心
2、理受到了净化,或宣泄,或陶冶,获得某种平衡,达到健康的状态。,文艺复兴时期:哈姆雷特内心独白 18世纪英国小说家理查生利用书信体形式发掘人物的主观生活和内在感情纠葛,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小说的先驱。 18世纪中后期感伤主义的盛行,强调感觉和感情,着力描写个人内心的感受,充满了感伤情调。 卢梭忏悔录力图重建和检视自己早年的心态,表现了其心态的复杂性。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情自由抒发,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调转目光,朝向内心的王国)雨果悲惨世界“向读者揭示心中最隐秘的皱纹” 现实主义文学也具有内倾型和外倾性(社会生活的广阔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列夫托尔斯泰“心理辩证法”。,弗洛伊德 一、文学是性欲
3、的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是潜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力比多”有三条出路: 正常的性行为 病态的情结或者说受压抑而引起的精神病 转移和升华将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释放。文学艺术就是这种活动之一。,作家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但其有着“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因此艺术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虽然也受到强烈的性欲所激动,也无法在外部世界得到满足,但艺术家同时还能找到一条与现实协调起来的路,他们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从而达到某种心理的平衡 达芬奇之所以创作蒙娜丽莎是因为蒙娜丽莎这位少妇唤醒了他对
4、母亲那充满情欲的微笑的记忆。将性欲艺术化了,二、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 俄狄浦斯情结同性相拒的情结,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相反,儿子偏爱母亲,而潜意识中对父亲存有一定的拒斥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机。 “在俄狄浦斯王中,作为基础的儿童充满欲望的幻想正是从梦中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实现。在哈姆雷特中,幻想被压抑着。” “我可以肯定的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图腾与禁忌 正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三、创作与白日梦 游戏白日梦 艺术家犹如白日梦者,艺术创作仿佛是在
5、做白日梦,作品是“经过改装的白日梦”。 白日梦和艺术创作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白日梦者的幻想起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愿望,艺术家的创作也是起于其潜意识领域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冲动,它们两者都是欲望替代性的满足,在虚构的世界里实现心中的 所愿所想。 但是白日梦和文学创作有着不同之处,白日梦是个人的,文学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带来艺术快感和审美体验。文学作品是经过“严格的检查与筛选的”,是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的。,荣格集体无意识 “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人生中有多少个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
6、构中。” 艺术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种子与土壤)艺术家就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是个“集体人”,艺术作品就可以超越个人领域而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 “人类精神史的历程,便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而达到向完整的人的复归。” 自我调节,改变我们对这一时代的精神偏见,恢复这一时代的心理平衡,维护现代人的完整人性。,二十世纪,文学由再现外在客观世界表现内在的主观世界(向内转) 传达人的精神世界中那些隐秘的感受,情绪。揭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构建一个超乎人们意料的,又让人觉得真实丰满的心理世界。 创作方法上:意识流和内心独白。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以心理为纬,
7、以语言为经的大网,试图让读者进入到人的意识当中去,从惊愕冲击到理解反思。 二十世纪的小说不仅仅是叙述事件,更是描绘一种状态或者是情绪体验,是人类在某一瞬间打开的状态。,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象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 追忆似水年华当他深夜在床上躺下来的时候,他的脸放到了枕头上,枕套的绸缎可能是穿越了丝绸之路,从中国运抵法国的。光滑的绸缎让普鲁斯特产生了清新和娇嫩的感受,然后唤醒了他对自己童年脸庞的记忆。他说他睡在枕头上时,仿佛是睡在自己童年的脸庞上。在细雨中呼喊 序言茨威格: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的史诗。,古代文论:“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情动于中,故发于声”乐记 “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刘勰文心雕龙 诗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白居易“感伤诗”, 李商隐无题表现的是复杂的心境,牵连渗透,百感交集,难以诠释,心象外化,将复杂的情绪进行了艺术提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