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总论部分,2010年高考天津卷语文复习精品课件系列(10),考点解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2、观点态度,所谓“浅易”具体表现在: 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也包括传世名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选文中涉及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较为常见,有规律可循。 不需过多地了解选文的历史背景及创作背景,只要求了解书本涉及的文化知识(不作考点出现)。 近几年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 选文的内容积极,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选文一般属于典范的文言文,具有秦汉散文及唐宋古文的风格。,命题回顾,(一)考查形式。文言文翻译题从2002年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由第I卷调整至第II卷,分值为5分,翻译题依托的是第I卷的文言材料,而第I卷的客观题由原来的6道减少为5道。2004年,
3、翻译题由5分增至8分,第I卷的客观题由5道又减少为4道。2005年、2006年呈现多样化的格局:一种是翻译题增至10分,选择题减至3道,如全国卷I、II、III;另一种是沿续2004年的模式,如天津卷和山东卷等;一种是翻译题或断句题减至5分,选择题增至5道,如北京卷;其中,多数翻译题以第I卷的阅读材料为依托,也有少数省份的翻译题或断句题另选文言短文,如北京卷,福建卷。2009年基本沿用前几年的模式,类型多样,百花齐放,总设题量4道、5道、6道均有,文言文翻译分值6分、5分、10分均有。,(二)考查内容。文言文测试是“言”和“文”,“言”指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古今词义的辨析,文言句式的
4、判定等等;“文”指对文意的理解、信息的抽取等。以选择题为例,近几年一般在I卷设题4道或3道,若是4道,往往前两道侧重考查“言”。后两道侧重考查“文”,各占6分;若是3道,则倾向于第一道侧重考查“言”,后两道侧重考查“文”,各占3分,翻译题是“言”“文”并重,导向明显而积极,思路清晰而合理。 (三)考查能力。翻译题在形式调整和赋分变化上,体现出了拟题人对文言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视。因为翻译题不仅仅是文白对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甚至文意理解、情感定位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检测。重视能力考查由此可见一斑。,例1:【2008年高考广东卷】,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
5、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
6、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真题回放,1、2009年天津卷,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
7、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
8、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
9、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東缚而柙 xi,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 D 【考点】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的意思,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透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其用作句首,做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句中的“其”也是代词,
10、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做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等义。 【思路点拨】虚词的判断主要靠积累的虚词知识以及平时形成的语感。在做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前后的语境,判断词的词性,再推断意义。,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加,毕礼而归之,A,B,C,D,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事
11、君吾二心。 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 B. C. D. ,【答案】A 【考点】筛选信息要点 【解析】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思路点拨】深入理解文中的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所提示的信息,和选项加以对照,在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做出答案了。,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
12、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答案】:C 【考点】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解析】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思路点拨】考生要注意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仔细核对原文,认真推敲,因为文言文涉及到语言的障碍,要注意按照古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去思考。,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
13、,其唯管夷吾乎!(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以予齐。,【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解析】(1)“治”的意思是“治理、管理”,在这里就要译成“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么和后文不连贯,且不合常理,因为管仲未到任时齐国也在管理国家,所以要主要到效果“管理得好”。这个意思是从与“乱”相对的词义上来理解,所以应该是使动用法“使治”解释成“使治理得好”。“ 则非臣之所能
14、也”注意是判断句式,要翻译出来。 “其唯”是两个词,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唯,只有。 (2)“必不吾予也”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现象,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必不予吾”,还要注意省略现象,就是“予”的对象管仲。 (3)“于是”是个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分解成两个词“于”和“是”,解释成“在这种情况下”。“生来”也是古今异义词,“生”这里是修饰动词“来”,解释成“活着”;而“来”在这里应该为使动用法,“使来”,可译成“交来、送来”。“柙”文中有注释柙 xi,木笼,在句中作动词,用木笼装着 。“以予齐”中的“以”是目的连词,可以为“来给齐国”。,2、2008年天
15、津卷,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
16、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
17、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 何以易之 易:改变 D. 胁息然后带 胁:收敛,【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贼”在这里是“残害、杀害
18、”的意思。,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
19、连词,表并列关系。,1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文的主旨是“兼爱”。是“兼爱”的结果;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
20、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答案】C 【解析】C项中,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意。,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21、。,【答案】 (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关键词:比期年、说之、能之)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关键词:利、恶、从而)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关键词:何难之有、特、以(之)为 ),命题预测,近几年的文言文考查一直比较稳定,但也有一定的创新,简述如下: (一)稳定性 1选材标准基本不变:选取浅易文言文、传记类叙事文,思想积极、典雅规范。 2考查内容基本稳定:文言实词、虚词、文意分析、文句翻译等。 3考查形式基本
22、一致:文段翻译一般采用主观题,其他采用选择题。,(二)变化性,12009年高考,分值不等,题量从不等,以4道、5道占多数。 2翻译题赋分有走高趋势。 3考查内容变得丰富,考查形式趋于灵活,翻译题或演变为断句、翻译两要求,或被断句题所取代。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以前从不涉足高考殿堂的考点纷纷亮相“台前”,像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定语后置句和久别的古今异义词在近两年被不同省份先后设题进行了考查,虽仅占1题,放在第I卷,但却向人们昭示着考查选择的范围日趋扩大,选择的点不会一成不变。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翻译试题承载功能的日益强大,所包含的能力考查点日益多元化。,备考指导,(一)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自信心。在高考文
23、言文阅读考查中,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总是心有余悸,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能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二)转变文言文的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不再静止地考查句式的辨认,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三)重视课本的阅读,夯实知识基础。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
24、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四)调适心态,从容应考。当我们具备了高考文言文有关的考纲、阅读试题的选文以及阅读试题的特征等常识之后,在考场上面对语文试卷,就不会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心理了。,文言文备考策略,实词复习,虚词复习,文言句式,保留信息,官职变迁,课文推荐,实词复习,3.注意古今异义词语,4.注意一次多义词语,5.注意词类活用词语,1.关注源于课内的常见实词,2.注意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 关系,1.楚左尹项伯者,
25、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3.中丞匿於溷藩以免。 4.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5.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6.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注意句中源于课内的重要实词,友好,崇尚,隐藏在,墙,接近,养活,这,课内举例:,1.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06全国卷1) 2.远本倜傥,尚轻侠。(06全国卷1) 3.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06全国卷2) 4.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 (06四川卷) 5.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
26、阳。(06天津卷) 6.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06重庆卷) 7.畜妻而育子,同也!(06浙江卷),注意句中源于课内的重要实词,高考举例:,友好,崇尚,隐藏在,墙,接近,这,养活,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地方”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土地方圆”。,注意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走上前进献)廉颇蔺相如列传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和子女)齐桓晋文之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六国论以“妻子”为例,这个词语在05年全国1、全国2、北京卷、
27、06年全国1、广东卷等多套试卷文言文选段中出现,并且用法同于教材。,注意古今异义词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寡人之于国也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凶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亲戚:古义,家里亲人;今义,旁姓亲属。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爪牙:古,中性词;今,贬义。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例“河”,在05年全国1、辽宁卷,06年全国2、辽宁卷、天津卷中;例“再”,在05年浙江卷、重庆卷、湖北卷、广东
28、卷、江苏卷,06年北京卷、安徽卷中都有出现,并且用法同于教材。,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06全国卷1),句中的“多”是多义词,共有三个义项:与“少”相对;称赞;只,仅仅。在上述项中选择义项最恰当。,译文: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注意高考文段中多义实词,课文中有: “然余居于此,多(与“少”相对)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等很多例子。,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06重庆卷),句中的“堪”是多义词,共有两个义项:经得起,忍受;能够,可以。在上述项中选择义项最恰当。,译文: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
29、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注意高考文段中多义实词,课文中有: “众不能堪(经得起,忍受),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 等例子。,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06天津卷),句中的“修”是多义词,共有六个义项:修饰;整治;研究;高;美好;著、撰写。在上述项中选择义项最恰当。,译: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课文中有: “邹忌修(高)八尺有余,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务耕织,修(整治)守战之具。”过秦论 “孙子膑脚,兵法修(著、撰写)列。”报任安书,注意高考文段中多义实词,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06四川卷),注意高考文段中多义实词,句中的“致”是多义词
30、,共有六个义项:送达,送给;引来;到;意志、情趣;尽、极;精密、细密。在上述项中选择义项最恰当。,译: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课文中有: “乃致(引来)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勾践灭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千里。”劝学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意志、情趣)一也。”兰亭集序,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解析:“大雨” “烈风” “雷电”“衣冠”,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时要补出相应的动词。,译: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06四川卷),注意高考文段中活用词语,
31、解析:“富”、“贫”均为使动用法,使富贵、使贫穷。,译: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原文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06浙江卷),解析:第一个“贵”是意动用法,以为贵,译:现在我们人类自抬身价,号称是天地间的主宰者。,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06天津卷),注意高考文段中活用词语,解析:“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译: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虚词复习,1.谙熟字典义。如:与。字典解释有: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和,跟,同;参加;赞许;句末语气词。记住这七点,
32、回到文段中才有选择、判断的依据。 2.给字典的多种解释分类。还如“与”,我们理解记忆的时候便可将其分为三类:动词、连词、语气词。再如“以”,它复杂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三类。 3.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还如“与”,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意义。 4.看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两类。 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如“逐之”、“闻之”;,虚词复习,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如“吾之妻”、“古之学者”; 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
33、取消句子独立性,如“秦之围邯郸”。 5.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如: “乎”用在句中,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 “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 “以”和“而”作为连词意义相同, “仅”、“但”和“特”作为连词也基本意义相同。 6.注意实、虚词的词义交叉。如“之”、“予”、“若”、“犹”等。,做到两点: 1.借助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 根据“者”、“也”或“即”、“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 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 根据“无
34、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判断固定句式。 2.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来判断。如: 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状语后置; 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 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等。,文言固定句式,原文如果含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当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分析: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是”;句中“所以”是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句中“
35、无乃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句中“谁者”是疑问句式。,注意文言固定句式课内举例:,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全国卷),译: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06全国卷2),注意文言固定句式高考举例:,译: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它呀。,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06天津卷),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06天津卷),译: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原文是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
3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分析:句中的宾语“之”前置;句中的介宾短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句中的“者也”表判断;句中的“见于”表被动句式应抓住表现句式特点的关键词语,再进行翻译。,注意文言特殊句式课内举例:,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06全国卷1),译:自县令升为靠近京都的大郡长官,是近代从未有过的事。,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2004年浙江卷),注意文言特殊句式高考举例:,译: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
37、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05天津卷),译: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土,所在多被劾。(05广东卷),译: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分析:句中的“赵”、“廉颇”是表示国名、人名的词语,句“壬戌”表年号,“秋”、“七月”表时间,“赤壁”表地名,句中“石钟山”表物名,句中“左司马”
38、表官名。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注意应该保留的信息课内举例:,季布者,楚人也。(06全国卷2),译:季布是楚人。,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06江苏卷),注意应该保留的信息高考举例:,译:嘉定十四年,朝廷任用他做广德军录事参军。,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06四川卷),译: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06天津卷),译: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
39、拔擢,宠命优渥。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王曰:“何坐?”曰:“坐盗”。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注意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课内举例:,主持,提拔,贬官,任命、授职,因犯罪或错误,授职、任命,嘉熙元年,出知常州。 (06江苏卷),译:嘉熙元年,被调往常州主持政务。,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06全国卷1),注意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译:高祖听说何远有才干,便提升他为宣城太守。,高考举例:,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06全国卷1),译:过了一年,何远迁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05全国卷1),译:于是跟随皇帝入关,后任命为河北郡太守。,复为受罚者所谤,
40、坐免归。(06全国卷1),译:又被受罚者所诬告,因此被免职还家。,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06天津卷),译: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掌管大将军事务。,注意把握文言文整体阅读策略:,第一步:整体阅读。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第二步:善于借助,揣摩文意。第三步:重读课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
41、战惧,皆称神明。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前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
42、敕收付狱,案杀之。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梳理主人公为官历程,把握文章脉络进补大司农征拜将作大匠再迁颖川太守又迁为河内太守 左转太中大夫 卒于官再迁陈相迁蜀郡太守后拜宛令辟从事 黄昌为决曹,升,职,降,职,阅读前面文段后,完成12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案:立案,练习,2、翻译句子: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译: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
43、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D,知识点串讲,一、文言实词,“常见实词” 的学习,我们可以以课本附录中的“文言文常用实词表”及课文注释中的实词为重点,把一个个的实词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下,即一个个的句子,根据上下文意限制判定该实词的义项。,1、通假字,可与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如有司案图: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通“向”) 公子与侯生
44、决(通“诀”),2、古今异义,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的改变以及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3、一词多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负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其人勇士
45、,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左
46、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幸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4、偏义复词,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词、
4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置人所罾渔腹中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顺流而东,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魏置相,相田文 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虚心而师百氏。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子何人者,敢呼仲
48、尼而兄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陆贾)迺病免家居 童子隅坐而执烛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