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鋼筋混凝土結構標準圖 使用說明(RC0510),2,基本觀念: 標準圖非100%安全。 安全需求須在標準圖之下才可使用。 標準圖不符合安全需求時,須另繪詳圖。 有詳圖時以詳圖優先。,3,梁柱接頭,4,(規範15.6.1.3),5,規範5.6.4節 頂面及側面之保護層小於6.5cm,l dh須被間距3db之箍筋或繫筋圍封。,6,規範5.6.4節: 在不連續端內之標準彎鉤,其兩側面及頂面或底面之保護層小於6.5cm時,其彎鉤全部伸展長度Ldh須被間距3db之箍筋或肋筋圍封。建議:比照柱箍、繫筋之規定,以形筋隔根箍住。,7,1、上層筋若為實際需要之負彎矩鋼筋,則應依規範5.6.4節之規定圍封;若
2、為簡支可不須圍封。 2、下層筋l dc非必要;但須B2+15cm。(規範5.12.1節) 3、下層筋直徑之選用須滿足l dMn/Vul a (規範5.12.3節)l d=依第5.3節計算發展出fy所需之發展長度。Mn=假定支承斷面所有鋼筋應力均達fy時之彎矩計算強度(不須使用強度折減因數)。Vu=支承斷面所受之設計剪力。l a =簡支承中心外之錨定長度。 4、小梁外跨外端下層筋量建議同中央下層筋 (規範5.11.5.3節:切斷處須保有受撓所需之二倍);地梁外跨外端之上層筋亦同。,l dMn/Vul a(規範5.12.3節),小梁端之錨定,8,簡支承處若採用下列措施較容易滿足撓曲握裹應力檢核:
3、選用數量較多,但尺寸較小之鋼筋以降低伸展長度l d需求。 保留較多之連續鋼筋穿過簡支承處以增加Mn。 在簡支承處繼續向外延伸一長度l a或作標準彎鉤錨定。,9,小梁接大梁之接頭處 1、大梁剪力筋須通過接頭區。 2、小梁剪力筋可停在大梁邊,但接頭區之大梁剪力筋之間距須減半;或以大梁既有剪力筋之半邊,檢核接頭二側大梁之剪應力。,10,(規範第15.4.2.3節),規範第15.4.2.3節:距接頭交接面2倍構材深度以內範圍不得搭。,11,在規定區段內之柱橫向鋼筋間距:規範15.5.4.2 (1)斷面最小尺度之14。 (2)6倍主筋直徑。 (3)10cm。或(土木401-93)Sx =10+(35-h
4、x)315其中、 hx為相鄰箍、繋筋之最大水平距離。,12,規範15.5.4.5:柱之下端終止於基版上,則橫箍筋須延伸入基腳內30cm。(疑應為版無上層筋之情況) 規範15.6.2.2:接頭四面皆有構材構入, 且梁寬大於柱寬之34,則柱接頭處可配置較少橫箍筋, 惟其量應大於(規範15.5.4.1)之半 , 最大間距為15cm。,13,柱內埋管(含彎出之水平投影面積)及配件所佔面積不得超過柱斷面積不得超過柱斷面積之百分之四。(規範第1。節),14,梁開孔補強,開孔處之剪力強度須能承受 梁端產生塑鉸時 之剪力強度需求。 (規範15.4.4),15,16,Ld應改為(Lst+0.75W),17,成束
5、鋼筋之錨定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第6.2.12節: 地震力傳遞路徑不連續處的 1、橫隔板與垂直構材。 2、橫隔板與匯集構材之接合處。 3、匯集構材與垂直構材之接合處。 地震力引致之內力應提高 25 % 設計之。,18,1、先假設有效長度L。 2、計算 (摩擦剪力強度)(設計拉力)。 3、求L = 錨定長度 L d,19,須檢核懸吊鋼筋,20,21,22,鋼筋偏折 實務上僅適用於梁柱接頭。 其他位置受規範13.7.1.3:須以偏折部份橫向分力1.5倍之推力作橫向支撐。因隔根才有繫筋,且設計及施工均不便,故實務上不可行。 鋼筋以偏折方式搭接應避免。,23,(土木401-93)第3.7.5節規定:如梁
6、之有效深度超過90cm,梁腹每側表層鋼筋之間距Ssk不得大於d6、30cm、或1000 Ab (d-75),。(其中Ab為單支表層鋼筋之斷面積。 (#6;d=150; Ssk=38cm)(#5;d=120; Ssk=44cm),須連續通過梁、柱接頭,24,計算鋼筋伸展長度考慮束制效應之最小淨間距 【問】規範第5.3.4.2(1)(a)規定之鋼筋最小淨間距不小於2db,是否只針對外周第一排鋼筋而言,對於上層筋第一排與第二排間之垂直間距是否也須符合2db? 【答】1、規範第5.3.4節係考慮鋼筋周遭之束制效應。2、束制效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鋼筋間距、箍筋之使用量有關。3、鋼筋受到較高之束制,握裹強度會提高。4、同一層面之待伸展鋼筋呈緊密排置時,則該層面會出現水平式劈裂裂縫。5、若外周之鋼筋間距能符合規定,則與其上、下對齊之第二排鋼筋之束制效果會更佳。因此鋼筋間距之規定應為僅須考慮最外周之鋼筋間距,至於上層筋第一排與第二排間之垂直間距只須符合db、 2.5cm及粗骨材之1.33倍之最大值即可。,25,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