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美猴王 精品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吴承恩教学 要求思想品德要求: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知识要求: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能力要求:了解、巩固小说情节层次的划分。 了解、巩固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一、 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大概内容 朗读课文,提高朗 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 电视
2、连续剧西游记与本课有关的一段剧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西游记片断。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什么是神话小说?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西游记共 100 回,主要写的是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全书的开端,写美猴王的来历,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阅读要
3、求 1 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课文的生字词注音释义,扫除文字障碍。 2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了解课文内容。 (三)字、词的落实 (四)赏析课文 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故事开端):写石猴出世 讨论要点:石猴不比其它猴子,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出它的神奇出众,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服妖魔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二、三自然段)(故事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讨论要点: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体现它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 2第三部分
4、:(第四自然段)(故事高潮和结局):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并被拥戴为王。 (五 )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顺序: 故事开端:石猴出世,神异出众 故事发展:山间生活,自荐探泉 故事结局: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六)课堂作业设计第 二 课 时一、 教学目标 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小结本文艺术特色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 示: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在人民心目中是最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 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
5、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在课文中,我们从“美猴王”身上可以看出它的许多鲜明的性格特征。这节课我们在了解课文内容、划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一下“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提问:谁来把“美猴王”的形象概括一下 要点: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深得众望。 可以启发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来说明以上这些特征。 点拨:课文中的这个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课文处处紧扣猴子的特征,以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位石猴的猴性,也刻画它身上表现出的“人性”。如:艺高胆大,聪明心细,不愿受拘束,热爱自由,不怕艰险、敢说敢做等。 (三)
6、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四)归纳本文艺术特点(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冬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略写石猴出世:先天出世,来历不明 详写美猴成王: 3观察入微、抓住特征 写石猴:突出猴的个性 写众猴:突出猴的共性 3作者抓住猴的特点,写其鲜明特征,写石猴,即写它身上具有的猴的共性,如活泼好动爱闹的特点,又写它作为石猴的个性,即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特别是写它争当猴王的言行,突出它逞强好胜的个性特征。 (五)板书设计 石猴的艺术形象: 胆量超群、本领高强、顽皮泼辣、争强好胜 智慧灵巧、敢说敢做、热爱自由、不受拘束 理想化的君主 (六)课堂作业设计 1 说说课文详略安排的用意。 2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个艺术形象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