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 第三课时教案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教学过程:一 检查上堂课作业。(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二)复述课文第 5、第 6 段内容,把“气恼” 、 “絮叨” 、 “宽慰” 、 “急得要哭” 、 “嘱咐” 、“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 段) ;2.行船到赵庄(1016 段) ;3.船头看戏(1721 段) ;4.返航路上(2227 段) ;5.平
2、安到家(2830 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 ,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作者称双喜“最聪明” 、 “大悟” ,表示赞美和钦佩。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 ,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
3、,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指名朗读第 7 段和第 2426 段。(三)学生朗读第 10 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 ,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2.“双喜拔前篙” ,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 ,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再说这个“拔”字,
4、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 “磕” 、 “说笑” 、 “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 ,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齐读第 10 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思考,讨论后明确:这段话写在第 21 节末尾,也是写孩子们撑船的动作的。这里写大家看戏看得没劲了,在双喜的提议下便开船返航。前面写船来时是向赵庄前进,经过松柏林,松柏林在船的尾
5、后;而现在船要离开赵庄,因此“拔了篙”要“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 , “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前后照应十分严密自然。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种前后照应的地方,写作时更要注意前后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贯通一气。(五)阅读第 1113 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 12、13 段同第 11段的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板书(或挂出小黑板):讨论明确下列问题: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 , “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
6、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 ,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3.第 12 节和 13 节里哪些词句是跟 11 节的记叙呼应连贯的?要求在这些语句下划线:“那声音大概是横笛”跟“似乎听到歌吹了”相呼应;“果然是渔火”跟“也许是渔火”相呼应:“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跟“渐望见依稀的赵庄”相呼应;因此,这三节的过渡照应很紧密、自然。学生默读 1113 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六)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
7、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讨论明确:课文始终将情与景结合起来写,从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戏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要求划出这些词语) “轻松” “舒展” ,极言一旦实现愿望的兴奋。船飞一般地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说明心情何等之急。通过“似乎” 、 “料想” 、 “也许”等词,写出了猜测的心理,表达了急于到达戏台的心情。 “我”的心情从“沉静”到“自失” ,那就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一个“真”字,把儿童心理写得维妙维肖。课文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夜景。同时又表达了儿童愉快迫切的心情。这种情与景的紧密结合,我们称它为“
8、情景交融” ,阅读时要很好体会。这四节要求背诵,学生再各自读一遍。(七)由于作者善于细心观察事物,所以把戏台写得生动具体,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明确:课文描写戏台,有从远处看的,有从近处看的。第 14 段是写从远处看戏台。这一节写戏台有两个特点:1.注意观察的位置和距离。作者一开始写戏台,是自远而近,先交代戏台的位置:庄外临河的空地上。再点明疑为“仙境”的缘由: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 。接着,由于船走得很快,渐渐接近戏台,便看到“台上显出人物来” ,也看到近台的河里有“一望乌黑”的船篷。2.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从远处看戏台,因为“模糊” ,所以疑为“仙境” 。因为距离还
9、较远,所以台上人物看不清,只看见“红红绿绿的动” 。后面第 22 段里也有一句是写从远处看戏台,那是返航时“回望戏台” ,也抓住了它的特征:因为远而又在灯火光中,所以“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同 14 节的疑为仙境遥相呼应。可将上述内容列成下表:对戏台的描写学生齐读第 14 节,体会写景的好处。(八)第 17 节到第 21 节,写他们“都挤在船头上”看戏,这是从近处看,所以角色的上场,下场,甚至连“那老旦将手一抬”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五节描写的特点是把角色的出场和表演跟孩子们的反应(语言、动作、心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儿童们看戏的心理特点。请找出有关语句,并用线划
10、出来:如“看见台上正打仗” 、 “咿咿呀呀的唱” 、 “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 “我最愿意看的是跳老虎” 、第 20 小节的大部分语句、老旦坐在一把交椅上唱,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等。三 课堂练习。(一)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参考答案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 (1)中的“ 一哄”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 (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 “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二)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参考答案“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一番周折而产生了某种结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