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感 受 孔 子 光 辉 的 人 格 魅 力 , 开 阔 胸 怀 , 提 高 成 熟 处 事 的 思 想 修 养 。2、 联 系 自 身 学 习 经 历 , 体 会 课 文 丰 富 精 彩 的 内 蕴 , 端 正 学 习 态 度 , 改 进 学 习 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朗读并背诵翻译课文。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积累实
2、虚词文言文知识。3、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学以致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评、质疑法3、分类整理归纳法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后五则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朗读、背诵、翻译。2、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重、难点1、释词、口译,分析后五则;积累实虚词文言文知识。2、理解课文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并正确朗读、背诵、翻译。一、回顾之旧知,导入新课1、请几个学生背诵前五则。2、提问:前五则中,讨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的分别有哪些?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五日三省吾身;3、老师: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五则又是从哪方面讲的。二、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第六、七则1、齐读第六、七则2、老师引导学生一起理解不易理解的重点字词思:希望、想着; 焉:语气词,无实义;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3、请学生翻译明确: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
4、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4、这两则文字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明确:正确的学习态度。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们累世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则1、结合注释,讨论并合作翻译(三分钟时间)2、请学生翻译此则,老师根据其翻译引导学生正确解释不易理解的字词。士:读书人,有志者; 弘毅:刚强、勇毅; 任:责任; 仁:(推行)仁爱; 以为:把作为; 重:重大; 已:停止; 远:遥远3、全班一起翻译明确: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
5、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4、这则文字讲了什么内容?讨论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士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生。第九则1、请学生翻译这一则2、老师根据学生的翻译引导学生正确解释不易理解的字词。岁:年; 然后:这以后; 凋:凋谢3、再请一名学生翻译这则明确: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才凋谢的。”4、老师讲解这则所蕴涵的哲理:这一则所讨论的是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第十则1、结合注释,讨论并合作翻译(三分钟时间)2、请一名学生翻译此则。3、老师根据写生的翻译引导学生正确解
6、释不易理解的字词。行:奉行; 之:代词,它;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不欲:讨厌(的事)4、老师分析:此则是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不所欲,勿施于人” ,这是反面要求。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三、回归并思考这五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明确: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人修养: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布置作业找出文中的成语并解释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