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社戏教案鲁迅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习作者对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磁带 录音机 第 一 课 时 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弄清全文结构。 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上册中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什么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该文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园比作什么?(乐园)在今天将学的社戏中作者
2、把平桥村比作什么为什么?两者的体裁有何不同?(从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社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 )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乐园,散文(回忆录) ; 社戏乐土,小说 文中的“我”作者。 二、 题解这是鲁迅 1922 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 年来 3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
3、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他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课文情节很简单,叙述我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生动有趣,形象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三、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找人上黑板听写,其他人在笔记本写) 不惮 dn 潺潺 chn 凫水 f 撺掇 cun duo 踱 du 颇 p 怠慢 di 吁气
4、 x 宛转 wn 絮叨 x do 磕 k 楫 j 归省 xng 行辈 hng 舀水 yo 蕴藻 yn zo 伊 y 篙 go - 2 -四、听录音,思考: 1、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 2、 除了“看社戏 ”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1):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明确(2):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 五、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 (详见板书)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写平桥村为什么成了“我” 的乐土。 第二部分(430)写我与小伙伴去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主体) 第一层(49)写“ 我 ”到赵庄看戏的愿望在小伙伴的帮助下实现了。 第二层(1013)写小伙伴熟练摇船送“我” 去赵庄看戏,途中优美的景色令 “我”陶醉。 第三层(1421)写到赵庄后看社戏的情景。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的情景。第三部分(3140) “我 ”对吃豆、看戏的怀念。 六、作业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