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唐代由盛转衰,一场有名的战乱是分水岭,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2当时各地是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期间,有一位老人流落到了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草屋,暂时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
2、茅草,一场暴雨湿透了屋内的衣被,面对漫天狂飞的茅草和破败不堪的草屋,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一部不朽的诗篇就这样诞生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他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称赞。他曾在洛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处处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子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悲惨的遭遇,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于是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批判封建统治者。任左
3、拾遗,因故被贬。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他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州、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甫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公元770 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后
4、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 ,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三、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5、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此诗为乐府诗,属于古体诗。2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 “行”的诗歌。 “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 秋浦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
6、属于这一类。3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登动词,渲染出了风的威力) 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学生齐读第一节,想象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情景,注意读出诗人的心情。4研读第二节: 指
7、名朗读第二节。 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群童抱茅)4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游戏)“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一群顽皮孩童当着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焦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为了不值钱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 诗
8、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学生齐读第二节。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5研读第三节: 学生齐读第三节。 请概括这节内容。 (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读第三节,看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进行赏析。 (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很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
9、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 学生齐读第三节,体会诗人不幸遭遇后沉重悲苦的心情。6研读第四节: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我们一起朗读诗的最后一节。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 ,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
10、的“广厦” 。 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5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五、感悟杜甫: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
11、。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六、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
12、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诗。2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诗歌内容改写成一个场面描写,注意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突出。6第二课时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过故人庄一、检查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导入田园诗,就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集在唐诗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一同走近盛唐
13、田园诗人孟浩然,走进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三、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 年) ,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过故人庄 ,有孟浩然集 。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苦读,后漫游吴越。年近四十应试不第,失意而归,后从事小官,三年后患病卒。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其诗风格平易清淡自然,有超妙之趣。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五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四、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
14、绝句。7五、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具:准备。具鸡黍:杀鸡做饭。合:环绕。轩:指窗户。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郭:外城。把酒:端起酒杯。待到:等到。大意:诗人应邀赴约 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老朋友准备的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农家去做客。小村掩映在绿色之中,青山横卧在村外。推开小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起桑麻农事。酒足饭饱,临行时,主动提出重阳节时还要来赏菊花、喝酒。六、分析诗句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 ,并一请就到,说明
15、主宾关系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诗新,谈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 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 4尾联合收拢全诗。 “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5合作探究: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也8让他想再来,从而表现了朋友们真挚的友情。 七、学生自由诵读
16、并背诵全诗。 八、小结: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九、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首朋友盛情邀请颔描写乡村美景颈畅饮款谈农事尾相约明年再来游山西村一、导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 。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村。二、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17、。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 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9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 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 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 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 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
18、”之称。三、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 ,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 ,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四、研读诗歌:(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二)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朗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三)分析诗歌内容: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你感受到了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总结:起势突兀,好像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
19、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又一村”指什么说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10这个村子美不美?如何体现的?(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今后如果
20、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请简要说明。(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6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7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
21、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11五、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
22、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融写景与说理于一体,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朗读、背诵全诗。板书设计:游村缘由 首境地之幽 颔风俗之美 颈愿为频访 尾第三课时渔家傲一、检查过故人庄和游山
23、西村的背诵情况二、导入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句子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让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拳拳爱国之心。三、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郴州(陕西彬县) ,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 。范仲淹生于公元 989 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 ,仲12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备受歧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 年(
24、大中祥符二年) ,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备受磨难,每日画粥断齑,笃学不辍。1011 年(大中祥符四年) ,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继续苦学。1015 年(大中祥符八年) ,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 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郴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 64 岁
25、。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四、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 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 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五、听朗读录音,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
26、奏和语气。学生齐读。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1解题: 词的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两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13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
27、派代表。“渔家傲”词牌名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环境, “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异”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是总写。以下几句分写,用大雁,马风,山峰,落日,云烟,孤城来表现“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让我们视觉上感到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肃杀。让我们
28、看到了边地将士们单调孤苦的生活,给我们听觉上的震撼。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学生齐读上阕。3下阕抒情,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浊酒
29、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这句是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14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
30、-黄昏-夜晚) ,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勾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七、总结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课下搜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战况或体现边地将士情感的诗或词。渔家傲范仲淹上片:写景(大雁、马风、山峰、落日、云烟、孤城)下片:抒情(
31、思乡、建功立业) 15第四课时浣溪沙一、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二、作者简介(此略,见记承天寺夜游 )三、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浣溪沙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一首游词。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节奏。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3师生齐读课文。五、理解词意,诵读
32、悟情( 一 ) 这 首 词 和 范 仲 淹 的 渔 家 傲 在 形 式 和 内 容 上 有 哪 些 相 同 点 和 不 同 点 ?不 同 点 :字 数 少 , 句 数 少 。词 前 有 几 句 介 绍 , “游 蕲 水 清 泉 寺 , 寺 临 兰 溪 , 溪 水 西 流 。 ”这 叫 做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二)注意重点字词161寺临兰溪 靠 近 , 面 对2潇潇暮雨 形 容 小 雨 / 杜 鹃 鸟3人生无再少 年 轻4流水尚能西 向 西5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 要 把 / 典 出 白 居 易 诗 , 诗 中 感 叹 白 发 苍 颜 ,韶华易
33、逝。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 ) 分析上阕1 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描 绘 了 溪 边 兰 草 、 松 间 沙 路 、 雨 中 杜 鹃 三 幅 画 面 。 兰 花 发 出 了 短 短 的 嫩 芽 , 浸 在 涨满 了 水 的 小 溪 里 , 松 林 间 一 尘 不 染 的 沙 路 , 黄 昏 时 潇 潇 细 雨 声 中 杜 鹃 在 啼 叫 , 渲 染 出 一派 爽 人 耳 目 、 沁 人 心
34、脾 、 优 美 洁 净 的 春 景 , 又 带 有 作 者 当 时 丝 丝 落 寞 之 情 。上 阕 写 暮 春 三 月 游 清 泉 寺 所 见 之 幽 雅 的 风 光 和 环 境 。2透过浣溪沙上阕的景物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联 系 背 景 知 识 , 作 者 写 此 词 时 , 正 是 在 政 治 上 失 意 , 生 活 处 于 逆 境 之 时 , )词中 的 景 物 恬 静 而 优 美 , 反 映 了 诗 人 淡 泊 而 达 观 的 心 境 。(四 ) 分 析 下 阕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
35、贵。 “谁 道 人 生 无 再 少 ? 门 前 流 水 尚 能 西 。 ”两 句 以 反 问 起 , 以 借 喻 回 答 , 光 阴 犹 如 昼夜 不 停 的 流 水 , 匆 匆 向 东 奔 驶 , 一 去 不 复 返 , 青 春 对 人 只 有 一 次 , 这 是 不 可 抗 拒 的 自 然规 律 。 然 而 词 人 面 对 着 眼 前 “溪 水 西 流 ”, 却 产 生 了 奇 妙 的 遐 想 : 既 然 溪 水 可 以 西 流 ,人 为 什 么 不 可 以 重 新 拥 有 青 春 年 华 呢 ? 人 生 之 “再 少 ”, 这 是 说 应 保 持 一 种 年 轻 的 乐观 的 心 态 。
36、 因 为 人 并 不 能 改 变 这 个 世 界 , 人 能 改 变 的 , 仅 仅 是 对 这 个 世 界 的 态 度 和 看 法 。“休 将 白 发 唱 黄 鸡 ”, “白 发 ”“黄 鸡 ”语 出 白 居 易 醉 歌 : “谁 道 使 君 不 解歌 , 听 唱 黄 鸡 与 白 日 。 黄 鸡 催 晓 丑 时 鸣 , 白 日 催 年 西 前 没 。 腰 间 红 绶 系 未 稳 , 镜 里 朱 颜17看 已 失 。 ”白 居 易 诗 是 感 叹 黄 鸡 催 晓 , 白 日 催 年 , 朱 颜 易 失 , 调 子 比 较 低 沉 。 苏 轼 这里 说 不 要 徒 自 悲 叹 白 发 , 感 慨
37、 “黄 鸡 催 晓 ”, 光 阴 易 逝 。 这 里 是 引 经 据 典 , 而 又 反 其意 而 用 之 , 不 但 没 有 白 诗 的 低 沉 调 子 , 也 冲 淡 了 上 阕 “萧 萧 暮 雨 子 规 啼 ”的 悲 凉 气 氛 ,从 而 使 词 的 主 旨 得 到 了 升 华 。 苏 轼 借 这 个 典 故 唱 出 呼 唤 青 春 的 人 生 之 歌 , 用 不 着 为 白发 苍 颜 而 叹 气 。 表 现 了 词 人 在 贬 谪 期 间 乐 观 豁 达 的 精 神 状 态 。下 阕 就 眼 前 “溪 水 西 流 ”之 景 生 发 感 慨 和 议 论 。 由 西 流 的 溪 水 , 想
38、 到 青 春 可 以 永驻 , 大 可 不 必 为 日 月 变 迁 、 人 生 衰 老 而 叹 息 。 表 现 了 积 极 进 取 的 人 生 态 度 。 抒 发 老 当 益壮 、 奋 发 进 取 的 思 想 感 情 。2 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备受鼓舞。(五)齐读并背诵这首词。六、布置作业1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夕阳无限好(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2另外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三条。3背默全词。景清淡幽静 景 交 情宁静自适 情18理旷达乐观 理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