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首联: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颔联: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颈联:红日从东海上冉冉升起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尾联: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
2、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 个人生平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 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 年) ,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的好的方面。 )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
3、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 年) ,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 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 ,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 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 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享年六十六岁。 社会评价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 年1066 年) 、弟弟苏辙(1039 年1112 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在诗中难免有些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