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七课 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和文学常识。2.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3.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重点:1. 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2.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课型 教读课课时 三课时教学程序: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 听写生字词。2. 检查学生对作者及童话内容的掌握情况。二、合作探究1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2、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骑士们:随声附和。 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注:人物心理活动由角色朗读,声音可适当放低,似乎是自言自语。2讨论:听读之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呢?-学生谈启发和教育: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杂念。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奉迎、说假话的人。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三、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1. 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
3、皇帝?2. 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3. 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4. 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5. 这场骗局最终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自主探究,自由发言,班内交流,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点评。参考答案:1. 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具有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可以用
4、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在骗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们的自欺欺人的恶行。2. 课文写出“皇帝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们亲自来了”,又写了骗子的骗人表演:“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意在表明如果皇帝和骑士们看不见新衣,就是愚蠢和不称职。再写皇帝和骑士们甘愿受骗;皇帝换上“新衣”以后,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骑士们都齐声赞美“新衣”,君臣都在做着受骗、骗人的精彩表演。3. 教师与学生互相补充。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
5、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表现他年轻得志自我怀疑。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的恶习。4. 老百姓起先都说了假话。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说的是实话。老百姓私自低声地把这孩子的话传播开来。5. 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四、总结反思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安徒生以他天才的想象,把皇帝、大臣本质的“丑”在并不存在的新装的“美”的比照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读过之后的笑声,恰是对以皇帝为首的一伙丑类的讽刺。五、当堂达标学生做本课第二课时的当堂达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