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 15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时间 :45 分钟 满分:100 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 317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 )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解析:A 不符合“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 权” ,
2、排除; 题中“中国古代商人”指的是民营商人,B 中“工商食官 ”的说法错误;题中未提及官府对商人的剥削,排除 D;由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商人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可知,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较强,C 符合题意。故 选 C。答案:C2(2018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毕业班模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 )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解析:“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体现出官员
3、与百姓的等级身份的不同,故 A 正确;市 场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故 B 错误;官民分开居住与城市经济秩序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D 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答案:A3(2018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大联考)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4、解析:材料说明江南市镇街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规模并不是统一规定,而是按照地势自然形成,故 B 项正确;集市的功能大体相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是市镇,不是农村集市,故 C 项错误;统一规划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答案:B4(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遂宁)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 ”以上材料可以用作研究唐代( )A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状况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由
5、题干中的“甘蔗”和“糖冰” “蔗田”和“糖霜户”等可知,种植甘蔗和制造糖霜是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这也是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情况反映,故选 A;题干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和重农抑商 问题,也没有 谈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故排除 B、C、D。答案:A5(2018河南省许昌平顶山两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 ,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这说明当时( )A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B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D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解析:从材料中“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
6、销全球” “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 和丝织业”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完全围绕着市场来进行。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故 A 项正确。海禁抑商政策在明初已经实行,故 B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 达,商品生 产呈现区域分工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故 C 项错误。D 项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正说明了这一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故 D 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答案:A6(2018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 ,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此举说明( )A政府以立
7、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B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C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D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 银以其体 积小、价 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逐渐成为主导流通货币,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材料中 “凡买卖货物, 值银一 钱以上者, 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表明,在白银货币化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以立法的形式承 认白银的货币地位,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C、D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A7(2018银川高三
8、调研 )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 。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解析:从材料内容看,唐代对商人和士之间的界限要求很明确,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所以本 题选择 B 项。 A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 选项说 法错误,材料并未 对其进行比较;D 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8(2018济南高三统测 )进入宋代
9、,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社会热潮。宋代出现“全民经商”的背景是( )A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动摇B城市发展促使坊市制瓦解C科举取士不再受人们重视D国家分裂对商业控制削弱解析: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说明经商的人员范围扩大, 这一定与人的观念有关,故选 A;C、D 不符合史实,B 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 B、C、D。答案:A9(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姓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 ,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
10、图,各审所尚” ,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 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 ,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 B 项;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答案:C10(2018绵阳高三调研 )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 ,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人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招徕外商,这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
11、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A经济基础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C政治制度差异 D国际环境差异解析:元朝与明清时期都是自然经济,排除 A;元朝也采用“海禁” ,只不过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异, 这是因为元朝与明清两朝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如元朝不断地对外扩张,而明清两朝时欧洲正在发展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 D,排除B;元朝与明清两朝都属于封建社会,排除 C。答案:D1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
12、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解析:“富者贫,贫者困”等字眼强调了“海禁”政策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即选 D 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问题,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不利于民间正当 贸易的发展,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出超、入超的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12(2018南宁高三统考 )清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 ,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规定
13、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 )A禁绝外国人来华贸易B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放宽了民间贸易往来D有利于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解析:据材料“关闭江浙闽三海关,规定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闭 关锁国政策是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不是禁绝,故 A项错误;“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说明这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故 B 项正确;这一政策限制了民间贸易往来,故 C 项错误; 这一政策不利于发展经济,故 D 项错误。故选 B。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分)1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
1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 、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 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 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 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 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 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 “伊吾之右,波斯以 东, 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 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绢马贸
15、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 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 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 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 舞为参照,中国古代 “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 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
16、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 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12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4分)解析:第(1)问 ,根据材料“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和“经这 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 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 “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 “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分别从丝绸之
17、路的地域、内容分析概括。第(2)问,根据“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 稳定边疆形势”得出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根据“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得出壮大了唐军实力;根据“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得出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根据“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得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根据“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得出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答案:(1)从地域看,汉朝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朝以商业贸易为主,唐朝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领域;从对象看,
18、汉朝以西域和中亚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地。(2)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的形势;壮大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唐朝手工业的创新和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14(2018广西柳州市高三毕业班上学期摸底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嘉靖“倭寇”危机,暴露了明朝官方 应对 海上危机的乏力,意味着朝贡贸易走向尾声。最终在 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
19、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 虽 然经历了诸多曲折,但是,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 “海舶千计,漳、泉 颇称富饶” ,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 为 17 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合法化;澳门的兴起和发展,自一开始,就是中国海商与居澳葡萄牙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澳门形成广州外港,开辟了多条国际海上贸易航线,海上 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制度变迁导致的海上贸易新模式为民间海商迅速崛起为中国海上力量的主体铺平了道路。摘编自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材料二 17 世纪的英国
20、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艾跃进从海防意识看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及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洋政策未能如英国人所说“控制海洋” “控制世界”的原因。(14 分)解析:第(1)问 ,第一小问,由材料“朝贡贸易走向尾声从以政治为重心到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人华经营海上贸易” ,可 归纳出明朝嘉靖年间海洋政策的调整。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人民被断其生路 ”“有识之士认
21、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 1 亿两左右”等,可从影响民生、有识之士的认识等角度分析原因;由材料二中“农贾杂半,走洋如者甚众”“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 1 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可从海外贸易、人民生活和经济收入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问,实际是比较题,作答时思路比较单一,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 对外关系上把握。可以答为: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 展不充分,不具 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 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世界范围看
22、:葡萄牙、荷 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的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答案: (l)调整:由官方朝贡贸易到商人出洋贸易;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从“海禁”到允许月港开海、澳门开埠。 影响: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澳门的兴起和发展;开辟了多条海外贸易航线;使白银大量进入中国;加速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2)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不充分,不具备控制世界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政府的海洋意识不强,虽然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但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够;文化上:重农抑商的意识根深蒂固,束缚了商业的发展。世界范围看: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迅速开展的殖民扩张,挤压了中国商业的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