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4639064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劳动工资报表说明第一部分 统计范围根据劳动统计改革的要求,目前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劳动统计报表范围逐步扩大的计划,2005 年劳动统计年报城镇以上单位范围将依然与 2004 年一样扩大到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城镇以上单位范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 位。包括国有 经济、城镇 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 (不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单位和乡镇企业局管理的企业)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范围:(1)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在 500 万元及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2)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3)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2、(4)房地产开发企业(5)年主营业务收入在 2000 万元及以上的私营批发业企业(6)年主营业务收入在 500 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零售业企业(7)年营业额在 200 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餐饮业企业(8)具有住宿业星级等级的私营住宿业企业。 第二部分 统计报表劳动工资报表包括 2005 年年报劳动情况I101-1 表和季报劳动情况I102-1 表。其中年报上述所有单位均须填报。而季报私营企业无需填写,只由城镇以上单位填写。年报:年报表的“一、在岗职工”项下新增了“临时职工” 项。在补充资料中,新增“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一项指标。第三部分 指标解释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各级国家

3、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兼 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 联营经济 、股份制 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 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是单位从业人员的其中项。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专业技术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1、受

4、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取得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 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 按照公 务员 管理或参照公 务员 管理的人 员 不 统计为专业 技 术 人 员 。长期职工 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 临时职工 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其他从业人员 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做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

5、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外 单位的内退人员、兼 职人员和从事第二 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 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 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聘用的离退休人员 指聘用的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已办理正式离退休手续的离退休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长期病、休假职工、下岗职工等。这

6、里的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放长假,下 岗待工,轮流歇工等职工,即包括下 岗未就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但不包括内退人员和下岗后仍在企业参加转岗等培训的职工。内部退养职工 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原因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人员 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死亡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中的“死亡” 指标是指因各种原因死亡而 发生的

7、减员。 劳动报酬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 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标准工资 、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即在计算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时不论其经费来源,不 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不论是政策 规定的还是单位自行建立的,只要是属于支付给本单位的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均是在 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家规定的保险福利费及劳动保护费。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一定时

8、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支付给再就 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报酬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总额。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补充资料人才资源 具体包括:(1)在各级 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委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2)在企业 、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3)在企业 、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

9、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4)在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管理人员 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 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级以上管理人 员。 (不包括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技术工人 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 指本单位在岗职工中,本年度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人数(包括参加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学习,接受学 历、

10、学位教育,各类管理知识培训,新知识 适应性短期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间 累加。第四部分 综合指标的计算方法 期末人数:指报告其末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常用的期末人数有月末人数、季末人数、年末人数。例:2004 年的期末从业人员数即 2004 年 12 月 31 日的单位的实际从业人员数。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月平均人数: 指报告月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项价值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月平均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月平均数=(月初的人数 +月末的人数) 2年平均人数 指 报告

11、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的。年平均数=12 个月的每月平均人数之和12劳动报酬总额:时期数。即 2005 年 1-12 月的劳动报酬总额第五部分 表内平衡关系1、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在岗职工数(04)+其他从业人员(08)2、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女性人数(02)和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03)3、在岗职工人数应分别大于等于其中项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长期职工人数。4、代码为 06 的女性人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其中项,应小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5、其他从业人员数(08)应大于等于其中项聘用的离退休人员(09)和聘用的港澳台

12、和外籍人员(10)项之和。6、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11)应大于等于其中项内部退养职工(12)、长 期病、休假职工(13)和停薪留职人员、借给 外单位使用的人员(A1)之和。7、平均数部分平衡关系以及劳动报酬部分的平衡关系与期末人数部分一致。8、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部分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均等于各个分项之和。9、单位数这一项一定要填写,应大于等于 1。10、补充资料部分大学本科及以上(B1)、大 专(B2)、中专及高中(B3)、初中级以下(B4)四 项人数相加应等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11、年末在岗职工中人才资源数(B5 )应分别大于等于 专业技术人员(05)和在岗职工中

13、的技术工人数(B10)项。同 时还应小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应大于等于在岗职工中经营管理人员数(B6)与在岗职工中技术工人数(B10)之和。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B7+B8+B9)相加应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其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包括没有职称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第六部分 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1、工资总额的统计以劳动报酬为根据工资总额统计是指包括属于支付给职工劳动报酬的费用。这里指的劳动报酬是从广义上讲的,即:既包括按劳动 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也包括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为了不使职工的工资受某些

14、特殊因素的影响而支付的工资性津贴、 补贴,以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 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2、工资总额的统计以职工范围为前提 工资总额是指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这就明确了支付劳动报酬的对象是职工,因此,工资总额统计时,确定某 项费 用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范畴,应考虑支付的对象是不是职工,也就是说,如果支付的 对 象是职工,支付的 费用又属于劳动报酬,则此 项费用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如果支付的对象不是职工,而是职工范围以外的人员(如:参加企业生产

15、劳动的在校学生,聘用和留用的离、退休人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民办教师等),即使支付的费 用(或补贴)具有劳动报酬的性质,也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3、工资总额的统计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 目前,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 奖金、津贴、 补贴、加班工资等,其经费来源相当复杂,有工资基金、经理基金、福利基金、搬运 费、材料 费、加工费、技术协作收入、业务收入和劳务收入、上级下拨经费等等。在计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劳动报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也就是说,只要是 职 工的劳动报酬,不 论其费用计入成本的,还是不 计入成本的;其支付的项目,不 论是国家承 认的, 还是国家不予承认的;不论

16、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免征奖金税项目的;其支付的形式,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4、工资总额应按报告期实发数统计为了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并考虑到统计的实际可能性,从统计核算的目的和需要出发,各单 位在计算工资总额时, 应 以报告期内实发的工资数为准。 这里所指的实发数,包括下列两 层含义: (1)实发工资数是指实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而不是已提取未支付或可提取的工资。如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提取的效益工资,在报告期内尚未使用完的,统计报告其工 资总额时,只能 统计报告期内已经实际支付的工资,而不能 统

17、计提取的全部效益工资。 (2)实发工资是指报告期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包括报告期内应发未发的工资。如报告期内应发的奖金、加班工资、 补发工资等,在 报告期内实际未支付,而是跨报告期(如跨月、季、年)支付的,这些费用均应统计在实发月的工资总额中。但对逢节日提前预发下月的工资,国家统计局做出特殊规定,仍 统计在 应发月中。因 补发调整工资影响当月工资总额变动较大时,应在 统计表中加注说明。工 资总额 不包括的 项 目:(1)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2) 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

18、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 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3) 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4) 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5) 支付给聘用的外单位下工职工的各项补贴(6) 支付给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人员的各项补贴(7)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8)劳动保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 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家单位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 业等五类工种所以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9) 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 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10) 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和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11) 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12) 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13) 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等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14)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15)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16)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明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