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福 建 省 厦 门 外 国 语 学 校高 二 上 学 期 期 中 考 试生 物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2、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D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2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
3、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外壁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 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下列推论合理的是A 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该抗生素有关的基因突变B 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C 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D 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3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是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进化B 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为生物进化提
4、供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D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4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 普通蜣螂发生基因突变形成“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C 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D 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人工选择的结果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5、,都属于人体内环境B 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会影响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如 K+的浓度会偏低C 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加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 处的渗透压下降,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都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Na 、O 2 、葡萄糖、血浆蛋白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C CO2 、血红蛋白、 H +、尿素 D Ca2+、载体蛋白、氨基酸7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 “媒介”中B 该“媒介”的稳态指的是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C 该“媒介”pH 的稳定与 HCO
6、3 和 HPO42 等离子有关D 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8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 2的浓度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 血浆组织液组织液细胞内液。因此,A 正确;B、C、D 均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于组织细胞内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组织细胞内是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场所。9D【解析】【分析】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感受器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这就是反射的大致过程。【详
7、解】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错误,A 和 C 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错误,B 错误;大脑皮层 H 区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听懂话语含义,错误。任何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对。兴奋可以由感觉神经元传向运动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对。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运动平衡中枢在小脑,与心跳呼吸有关的中枢在脑干,对。故选 D。【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大脑皮层的 H 区受损,是不能听懂话,而不是失去听觉,再根据题意作答。10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 和温度,其
8、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血浆 pH 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详解】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时,无需水浴加热,A 错误;产生抗体的细胞不是 B 细胞,而是浆细胞,B 错误;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一些物质进行交换,还需要经过各系统、器官的协调,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完成,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交换也需要借助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才能完成,所以不是只通过内环境,
9、C 错误;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物质交换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环境的参与,还需要各器官和系统的协调配合。11D【解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 正确。【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2C【解析】试题分析:传出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可
10、以沿着传出神经传向 A 效应器,则在 A 处均能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不能逆向通过突触传向 E 感受器,故 E 处均不测到膜电位变化,A 错。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膜钠离子通道打开,膜外钠离子内流,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 错。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会传向传出神经,C 正确。传入神经处进行电刺激,兴奋不能逆向通过突触传递,不能引起 C 处释放神经递质,D 错。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3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
11、能力;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详解】A. 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 正确;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B 错误;C. 大脑皮层 V 区发生障碍的患者看不懂文字,C 正确;D. 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中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4A【解析】【分析】图 1 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双向的,图 2 是兴
12、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由图示可知,有突触小泡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无突触小泡的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详解】静息时,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刺激 a 点时,膜电位发生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并双向传导,到达两个电极的时间相等,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 错误, C 正确;刺激 b 点时,传到右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传到左边电极指针偏转一次,共偏转 2 次。刺激 c 点时,因为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突触中的速度,膜电位变化传到左侧电极的时间比传到右侧电极的时间短,指针偏转 2次,B 正确;刺激 d 点时,因
13、为突触的电位只能由前膜向后膜传递,所以指针偏转一次,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a 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再根据题意作答。15D【解析】【分析】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而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14、,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详解】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钾离子浓度,A 错误;突触小体上的突触前膜能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B 错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胰岛素,C 错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相比较而言,体液调节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正确;因此,本题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再根据题意作答。16D【解析】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引起尿量减少,A项正
15、确;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例如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者可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下丘脑的活动可受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故 B 项正确;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后者可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C 项正确;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加快,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 项错误
16、。【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涉及到下丘脑在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等过程中的作用,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对相关的生理过程熟练掌握和理解。17D【解析】【分析】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HIV 侵入人体后与 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详解】刺激
17、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不断加大,A 错误;细胞质基质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 错误;激素能被体液运输到机体的各部位,特异性地作用于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C 错误;HIV 病毒营寄生生活,主要破坏人体的 T 细胞,而 T 细胞在人体的体液免疫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因此 HIV 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D 正确;因此,正确答案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其运输不具有特异性。18B
18、【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详解】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理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A 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促进胰液的分泌,B 错误;盐酸是刺激胰腺分泌胰液的一种间接因素,C 正确;斯他林和贝利斯推测促胰液素的过程中,加入盐酸后,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进消化。促胰液素是
19、激素,胰液不是激素,再根据题意作答。19C【解析】【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详解】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功能,即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A 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错误;由于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增加,所以细胞代谢往往比正常人要快,C 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
20、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不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再根据题意作答。20C【解析】【分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详解】曲线 ab 段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从消化道中吸收葡萄糖所致,而曲线 ef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A 正确;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
21、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B 正确;fg 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依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参与,如循环系统,C 错误;胰岛素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因此,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D 正确;本题答案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中曲线上升、下降以及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再根据题意作答。21D【解析】【分析】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
22、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详解】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不是血浆蛋白,A 错误;尿素在泌尿系统中不能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 错误;肌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 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道中的营养素先进入血浆,再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肌细胞等组织细胞内,D 正确;因此,本题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22B【解析】【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23、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还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 错误;下丘脑具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B 正确;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 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下丘脑的功能,所有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而不在下丘脑,再根据题意作答。23C【
24、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稳定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 1/3,A 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B 错误;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1,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37,C 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
25、存在内环境,D 错误;因此,本题选 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明确内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24A【解析】【分析】图示中的 a 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 是指甲状腺激素,d 是指肾上腺素,e 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详解】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促甲状腺激素、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正确;c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 e 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
26、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25B【解析】【分析】由题文和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影响酶活性的环境因素、 特异性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持续 39 度左右的髙烧,此时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A 错误;高热可导致患者体内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B 正确;感染病毒后引发的细胞免疫会裂解靶细胞,将靶细胞内的病毒释放出来,但不能清除血液中的病毒,C 错误;入侵的流感病毒被
27、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 错误。【点睛】易错警示:人体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当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时,体温维持恒定。疑难突破: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过程如下图所示:26C【解析】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传递信息,A 项正确;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之间信息交流,B 项正确;乙肝抗体是蛋白质 ,乙肝病毒同样不是细胞 ,C 项错误;甲状腺细胞与肌细胞之间通过体液运输进行信息交流,D 项正确。27B【解析】【分析】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
28、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详解】达尔文的实验,得出尖端在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并没有证明化学物质的存在,A 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 正确;温特的实验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进行,C 错误;拜尔通过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并没有证明这种化学物质就是生
29、长素,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拜尔并没有命名生长素,只是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的科学家是温特。28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程度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详解】乙图中 a 侧是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应大于 10-8mol/L,A 项正确。图乙中茎 C 侧的生长素浓度对茎是促进作用,应小于图甲的 C 点,B 项正确。从甲图中可知,其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即
30、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该植物同一器官的生长影响可能相同,D 项错误,故选D。【点睛】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29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详解】茎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导致背光一侧生长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在此过程中,生长素都是促进生长;茎的背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茎的近地侧
31、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由于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快,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A 错误;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体现了促进和抑制的特点;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向地性,B 正确;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 错误;无籽番茄的形成是利用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并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32、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两重性的含义及对应的相关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30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植物的向光性,要求考生理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明确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反应部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根据反应部位有无生长素来源判断是否生长,根据反应部位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判断如何生长,此题难度较大。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在匀速旋转的条件下 a、b 两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同,故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
33、向生长;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同时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罩住,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胚芽鞘不生长;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只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尖端生长素也能进行横向运输(由右向左运输),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图中的明胶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胚芽鞘尖端能接受到均匀光照,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图由于暗室不旋转,而暗室内的花盆及幼苗匀速旋转,即幼苗的尖端感受到的是均匀
34、光照,因此幼苗直立生长;图由于整个装置连同内部的幼苗一起匀速旋转,而光源方向固定,即每旋转一周,光就从小孔中进来一次,故幼苗能接受到来自小孔方向的单侧光刺激,因此幼苗会弯向小孔方向(不一定是光源方向)生长;综上分析,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技巧点拨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两看法”:注:判断生长素的有无,一看有没有产生部位,二看有没有人为施加;尖端下部伸长区相当于生长素作用的“靶细胞”部位。重力、光照等因素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但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无关。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分布不均匀的因素有:单侧光、重力、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的位置,以及用云
35、母片等材料阻断胚芽鞘一侧生长素的向下运输等。31D【解析】植物激素中,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而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因此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A 错误。植物激素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如脱落酸对植物的生长只具有抑制作用,B 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不会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C 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 正确。32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
36、过来运输;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详解】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单向的,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A 错误;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 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 错误;代谢废物在淋巴和组织液间的运输,只能由组织液运输到淋巴,D 错误。33B【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赤霉素的作用以
37、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曲线图显示:与 GA 浓度为零、产量相对增加率约为 10 的对照组相比,GA 浓度大于零的各实验组的产量相对增加率均大于或等于 10,因此不能得出“GA 对该植物产量的增加方面具有两重性”的结论,A 错误;当浓度为 2 5mgL 时,平均分支数低于 GA 浓度为零的对照组,但产量相对增加率却高于 GA 浓度为零的对照组,说明当浓度为 25mgL 时,GA 能抑制植株分支,促进其产量增加,B 正确;同理可知:当浓度为 811mgL 时,GA 抑制植株分支,促进其产量增加,因此对植株分支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不同,C 错误;该植株分支数增加,可能与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
38、长的作用有关,D 错误。【点睛】本题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自变量是 GA 浓度,因变量是植株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GA 浓度为零的是对照组,GA 浓度大于零的为实验组。通过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植株平均分支数和产量相对增加率来判断 GA 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进而对相关选项进行分析判断。34C【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功能: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
39、于植物体内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详解】细胞分裂素主要是在根尖合成的,A 正确;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调控,B 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一般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但是在在植物体成熟的组织器官中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C 错误;乙烯、吲哚乙酸(生长素)、吲哚丁酸都是由植物体产生的植物激素,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学会构
40、建知识网络结构,同时能够能联系实际,作出准确的判断。35C【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曲线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各组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其下降幅度由快到慢依次为:ABA 处理的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CTK 和 ABA 共同处理的实验组CTK 处理的实验组,据此说明:细胞分裂素(CTK)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ABA 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B 正确;ABA 处理的
41、实验组,其叶片中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小于 CTK 处理的实验组,由此可推测 ABA 组叶绿体中H合成速率小于 CTK 组,C 错误;由于 ABA 能促进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所以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 正确。【点睛】以 4 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为切入点,叶绿素的相对含量越多,叶片衰老的速度越慢,据此将实验组的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的对比,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36B【解析】【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
42、多,种群密度越高。【详解】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没出现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A 错误;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B 正确;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乔木不止一种,C 错误;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也不属于种群密度,因为鱼也不止一种,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种群密度的概念,要指明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并且是同种生物的数量。37B【解析】【分析】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43、。【详解】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明确不同的种群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作用关系,如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38D【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密度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12020010)4060 只/hm 2,A 错误;财虫是寄生在枯木和枯树根中的虫子,不适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 错误;第一次捕获
44、与第二次捕获需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并不是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C 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D 正确。【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和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39B【解析】【分析】“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不是解决;“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家庭负担可能会加重,但不一定持续加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不会促
45、使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会导致人口增加,有利于扩大内需。【详解】“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结构,A 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幼年个体增多,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B 正确;“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无关,C 错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D 错误。【点睛】本题以“国家生育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
46、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0C【解析】【分析】以密林熊蜂的盗蜜现象为素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种间关系、和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重点考查了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信息解答的能力。【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可以通过调查花筒上的盗洞的数量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以用样方法, A 正确。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花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B 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 C 错误。 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 正确【点睛】关键是提取有效的
47、信息:花筒上留下“小孔”;密林熊蜂偏爱从较 “大”、较高的花盗蜜。这些信息预示可以通过调查植株上小孔的数量调查蜂的盗蜜频率,因此用样方法。41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QR 不一定 【解析】【分析】据图 1 分析可知,原种群 a 形成品系 1 和品系 2 的原因是 b 地理隔离,两个品系形成两个物种的原因是 c 生殖隔离,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图 2 从 Q 到 R 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表示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进化,而 RT 这段时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变,表示生物未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图 1
48、 中 a 是由于河流产生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 b 产生品系 1 和品系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的标志 c 是生殖隔离的产生。(2)分析图 2,在 Q 到 R 阶段,种群基因频率在改变,所以在此段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 T 时,与 Q 点相比较,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的判断依据不一样,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42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高于 拮
49、抗作用 负相关 促进胰岛素 B 细胞吸收 Ca2+ 【解析】【分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维生素 D3(一种固醇类激素,用 VD3表示)与型糖尿病的关系,据表分析可知:自变量是血浆 VD3含量,因变量是型糖尿病发病率,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两者的关系是负相关。【详解】(1)VD 3是一种固醇类激素,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调节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2)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较少,导致血糖浓度较高,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量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而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拮抗作用。 (3)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型糖尿病发病率随着血浆 VD3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说明血浆 VD3含量与型糖尿病发病率呈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