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寒假训练 04 中国近代反侵略(上)1 【2018 高考卷 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1 【2019 广东省肇庆市统测】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 2.444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6 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
2、原因是()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2 【2019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联考】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3 【2019 安徽省阜阳三中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2A列强侵略使中国社
3、会动荡物价上涨 B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C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4 【2019 湖北省仙桃中学】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年份 1789 1804 1809 1814 1820 1825 1830 1835 1840银一两合铜钱数1090.0919.91065.4 1101.9 1226.4 1253.4 1364.6 1420.0 1643.8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5 【2018 黑龙江省哈九中模拟】至 1
4、906 年,中国自产鸦片 584800 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 11 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 2%。1928 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 75%,产值占农作物的 90%。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B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C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D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6 【2019 湖南省永州市模拟】1900 年 6 月 21 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
5、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7 【2017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联考】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 ”对义和团3的不同评价说明()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B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D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8 【2018 黑龙江省哈九中模拟】在学术界,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
6、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使得颐和园的建设经费问题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根源于()A政治斗争的需要B民主思想的传播C近代海军的发展D甲午战争的失败9 【2018 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下图为 19 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10 【2018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一中文综】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4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士和行政权
7、力完整的条款。 “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的推行改革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11 【2019 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 ”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袁世凯上台的必
8、然性C列强支持清政府D国家面临着分裂12 【2018 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模拟】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1921 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公布法令、条例数目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A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B军阀统治出现政治认同危机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13 【2019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 18 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
9、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 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 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5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 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 ,1832 年 6 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 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 1907 年秋至 1911 年 1 月尤其是在 1910 年,
10、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 ,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14 【2019 安徽省阜阳三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结论61“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
11、国际关系的“铁律”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220 世纪 60 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3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 ,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
12、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4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 ”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
13、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7寒假训练 04 中国近代反侵略(上)1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答案】C1 【解析】由材料“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 2.444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6 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
14、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 D 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 A 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 BC 错误。【答案】D2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不再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由此导致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计维艰。与广东人是否抵制洋货、 “十三行”是否辞退员工没有关系,故排除 B、C 项。清政府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严禁对外贸易,故排除 D 项。故选A。【答案】A3
15、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这是由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从而使农民生活艰难,C 项正确;A 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问题,排除;B 项市场饱和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无法看出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D 项排除。故选 C。8【答案】C4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当时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这是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导致大
16、量白银外流的结果。故答案为 B 项。白银大量流入导致的结果应当是银贱钱贵,排除 A 项;大量白银外流,中国白银外流,不能反映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 D 项。【答案】B5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鸦片种植面积大,产值高,结合所学,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基,鸦片的广泛种植严重地浪费大批农村劳动力,挤占了本已十分紧张的耕地,加剧了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B 正确;A、D 也是大面积种植鸦片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已经合法化,表明清政府禁烟政策已经失败,种植鸦片也无法体现清政府不推行禁烟政策,故 C 错误。【答案】B6 【解析】
17、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 ,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排除 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 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 D。【答案】B7 【解析】与本题材料相结合当从攻击西方侵略中国角度去看时,其会受到称赞,当从其攻击近代化角度去看时就会遭到痛斥,体现出了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故 B 项正
18、确。材料讲述的是对义和团的评价不同说明的问题,而不是义和团本身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史学研究可以获取真相,故 C 项错误;历史评价是有客观标准的,故 D 项错误。【答案】B8 【解析】根据“颐和园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其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 ,结合所学,慈禧太后挪用建设近代海军的费用修建颐和园,是造成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都将矛头对准颐和园”说明康有为、梁启超、邹容等宣传干将矛头对准颐和园是为了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是源于政治斗争的需要,A 正确;BC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主要反映通过颐和园兴建经费与近代海军的关系来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是为
19、了政治斗争的需要,D 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9【答案】A9 【解析】 “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说明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B 正确;A、C 和 D 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答案】B10 【解析】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之时,列强并没有反对,相反瓜分中国的趋势得到缓和,说明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的确存在着矛盾,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义和团运动的信息,故 A 错误;美国此时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故 B 错误;C 中改革显然不符合列强的主要目的。【答案】D11 【解析】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
20、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定局面,显然这里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资产阶级软弱性,故 A 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 C 项错误。此时不是国家分裂问题,是局面需要掌控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B12 【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1915-1921 年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这说明部分军阀对法治不认同,即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故 B 项正确;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体现不出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故 A 项错误;公布的法规条文数目迅速减少不能说明思想解放,故 C 项错误;一战结束于 1918 年,故
21、D 项不符合图表 1918 年以后的信息。【答案】B13【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 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 ,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 ,可见得到广泛支持。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 ,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 ,可见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而清朝,由“1906 年,清政府宣
22、布预备立宪” ,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10机,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和任命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由材料“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可见清廷的镇压。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答案】(1)特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其他角度言之成理
23、亦可得分)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清未,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2)原因: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14【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解答本小问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以上内容中的“材料”部分进行分析,找出“材料”与相应的结论具有怎样的缺陷,分别从“不当之处” 、 “历史事实” 、 “原因分析”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具有怎样的不当之
24、处,需要哪些历史事实来证明,具体的原因分析是怎样的,几个角度来进行证明。注意结合相对应的史实来进行说明,同时分析原因时,注意结合所学的史学素养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即可,【答案】不当之处历史事实原因分析材料一:不当之处:否定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及制约战争的因素大大增强。历史事实:政治民主化(联合国)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11定的制约作用。原因分析:对材料的理解绝对化、教条化。材料二:不当之处:把中国的“文革
25、”与美国的群众运动等同看待是错误的。历史事实:美国的群众运动是反战和平运动,中国的“文革”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原因分析: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材料三:不当之处:但丁“反对宗教”这个论断不合理。历史事实: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禁欲主义、神权至上的主张,主张改造基督教会,追求人性解放,并不是反对宗教。原因分析:把材料中的“教会”等同于“宗教” ,概念不清;没有把但丁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文明、文化背景中解读。材料四:不当之处“义和团运动扑所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这个说法欠妥。历史事实: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随着大量史料的出现,人们是能够洞悉历史事件的真相。原因分析:解读材料时忽视了历史理解会因立场、角度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