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艺术学院 张建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第一章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础 第三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四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蕴涵 第五章 园林的民族形式与地方风格 第六章 典型园林赏析,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础,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园林艺术的影响,1.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到了物质、制度以及心态层面的文化,在其广度上也包涵了古代文化的所有领域:宫廷文化
2、、士流文化以及市民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1.1 哲学:,如果说!儒道互补是古代艺术的主要思想线索,那么园林艺术所创造的既可出世隐居于城市山林,啸傲泉石;又可入世阖家欢聚、进行社交往来的生活环境,便是这一思想在传统艺术上最具体的表现,“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中国园林在早期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帝王们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总想长生不老永远过好日子。战国时期,齐燕方士们为了迎合这一愿望,杜撰出东海有神仙,住在蓬莱仙境中。这种心理上的向往慢慢地成为园林中的一种追求,他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作为风景在花园中创造出来。于是蓬莱三仙山成为苑囿中不可缺少的寓意性风景, 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先秦时期便已与“君子比德”、“神仙思想”共同决定了中国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在以后的各个历
4、史时期都一直贯穿着它的主导作用。天人谐和乃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这正是决定着古典园林始终与大自然保持着亲和的态度,力求从自然山水风景构成和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明代学者王君荣阳宅十书:“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所以中国人选择居住环境,首先强调的是要有山有水,俗话说“山环水抱之地才是有情之地,朝气蓬勃之地、古祥上乘之地”这除了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尚心理之外,还体现了对美好环境、美好人生的选择与追求。,隐逸思想,另外,隐逸思想对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使得隐逸与园林得以联系,这促进了以后别墅园林的大发展。唐代的“中隐”思想
5、将隐逸由实践行为转化为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促成了私家园林大发展与文人园林兴起的主要因素之一。,1.2 诗文相似曾赋赏花诗,我国的古园不但景美,而且意境也美。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陈从周先生的八个字概括了园林与文学的这种依存关系。古代造园大师往往懂诗懂画,他们在构思园林之时往往先用简炼的诗句构出各景区的主题,然后根据诗意作草图,建造时最大限度地体现诗意。园林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的点晴之笔,即在主要建筑、洞门或山石上题点景名。这实际上是以文学为艺术手段对园景进行勾勒,同时,亦是对园林意境的一次全面鉴定。,唐代的山水诗文达到艺术上纯熟与完美的境地。 唐代文人参与造园,又把诗文的这种意境引进园林艺术
6、,从而产生“诗园”的滥觞。 唐代的田园诗普及于民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别墅园林的兴盛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密切关系。,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代的诗词风骨在一定的程度上含孕于文人园林的风格之中。宋以后园林景题的诗文化和匾联的广泛运用直接将文学艺术和造园艺术结合起来,丰富了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意境创造的领域,将造园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半亩方塘一鉴开,毕竟西湖六月中,1.3 绘画湖上春来似图画,我国的古典园林,充满着诗的情味,也富含着画的意趣,不少
7、画家都喜欢为诗文中记述的名园胜景描摹成图供人们欣赏。明末造园家计成认为园林创造的景色要美得如同天然图画一般,这是人们以自己的经验自觉养成的一种类比的分析。,我国古代的山水园林借鉴于山水画,山水画渗透于山水园林,这表现于不仅园林的景色要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并且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是单纯模仿自然,而是要经过造园家艺术旨趣的熔铸,表现出绘画的美来,表达文化文人士大夫们心目中所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境界。这些富于生活情趣的山水风景不仅“可望、可行”,而且“可游、可居”,导致了园林的创作手法从写实、写意相结合到以写意为主的过渡,奠定了园林成熟的小中见大、咫尺山林的写意山水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8、。,2.中国传统思维与园林的艺术个性,中国的辩证思维方法,渊源于周易,畅发于孔子、老子,到周易大传而集大成。周易大传称“一阴一阳为之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宋代的张载揭示了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朱熹、王夫之又发展了张载的思想,“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不仅成为儒道的共识,而且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成语。 西方人将这种思维方法称之谓“辩证法”,中国古代称之为“辩惑法”。,这种思维方法重视整体、重视关联,属于综合思维模式。故对世界认知的方法是注重直觉,即直接切入对象和突发性的彻悟体验。表现在艺术领域,就是重视艺术品的神韵,追求的是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景外之景”,
9、要求人们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注重艺术品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由此出现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样式。 西方的古典园林是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创造美,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3.中国园林缘情的艺术个性,中国人习惯的辩证思维,也可称为模糊思维,这里我们称之为艺术型思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其他艺术一样,“本于心”,源于主体的思想感情,追求味象畅神,抒写情志,以景写情,随兴适趣,体现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具有“缘情”的艺术个性。 儒家的“诗言志,指的是表现德性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缘情”成为
10、中国诗画以及园林等造型艺术的独特个性。,园林艺术要求创造出“外足于象,而内足于意”的“意象”,要求外界景物的形象与造园家的主体情思相互交融,形成充满主体感情的形象。游赏者可以从作为审美客体的意象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审美快感,即“意境”感受。 所以,对具有艺术禀性的人来说,欣赏中国园林,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享受,人们的性情怡养在艺术意境的甘泉中,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 所以园林山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欣赏对象,而且还是自己人格乃至宇宙理想的寄寓,它融入了文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生活的许多感悟,是有诗意、画境、哲理玄思的主客观的混合体,是自然和人的完美结合。,有的园林通过布
11、局的变化就能看出园林的主人以及历代修葺该园人的心态。苏州沧浪亭因取楚辞渔父濯缨濯足随适意的意趣,遂建“沧浪亭”于水边,清代江苏巡抚宋荦修葺时移建山顶,淡化政治色彩,变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并用“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条欧阳修和苏舜钦的集联,将古今依然绾结起来。园中出现布局规整的“明道堂”、“东菑”、“西爽”、“瑶华境界”小区和“五百名贤祠”,反映崇儒特色,还有“印心石屋”、“圆灵证盟”这一佛学色彩明显的小院。现存沧浪亭布局所蕴涵的,正是古代文人“依于儒,归于道,逃于禅”这一常规文化心理。,有的借助文学题名,委婉陈情。 如清初张岱所筑“不二斋”,表示主人皈依
12、禅道的不二之门,忘却人间烦恼:“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陶庵梦忆不二斋)。 园林旱船,有名“不系舟”者,出庄子列御寇,表达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抱负; 有名“涤我尘襟”者,则具有了超逸的人格意义。,有的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抒情,满足某种精神追求。如中国历代宫苑中所建的“一池三岛”,如北京三海、琼华岛、水云榭和瀛台等,寄托着帝王祈求长生的愿望:宫苑假山几乎都用“万寿山”为名,因为封建时代往往以“山”比喻君主,“万岁山呼”是专用来颂扬君主的。 皇家园林的景物还多宣扬皇帝仁德,如“延薰山馆”,蕴涵着“延仁风”之深意;“九洲清晏”,反映了帝皇“家天下”的心理,所谓
13、“九洲清晏,皇心乃舒”。 就是植物的配置,也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私家宅园的住宅主厅前后小庭院各植金桂和玉兰花,以寄托“金玉满堂”的生活理想等。,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导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写意自然山水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造园艺术中反映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追求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评价标准,也是古典园林之魅力所在。,1.生境 就是自然美,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造园大师们,在构园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 “自然美”境界;同时,
14、园主人又能在这富于自然美的小天地中,构造若干个能挡风雨、避寒暑、防蛇虫的建筑物,形成一个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 “生活美”环境。这种自然美和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第一个境界,可称为“生境”。“天人合一”和追求自然,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造园艺术, “师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受儒释道思想和文人山水画的影响,特别重视造园艺术的“师法自然”。这其中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既“自然天成”,又使构造的园林“可望、可行、可游、可居”。,(2)分隔空
15、间,融于自然,中国古建筑文化私密性较强,不主张“一览无余”或“一目了然”,总是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既从视觉上突破园林的空间局限性,又不破坏园林整体形象,以虚实相间的手法,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林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
16、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2. 画境 就是艺术美。,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因此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幅把大自然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经过艺术加工,使其犹如绘画之高于自然,并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现实生活中来,使自然环境与人工艺术巧妙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达到国画设计的境界画境。,3. 意境 就是理想
17、美。,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意境即园林主人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在园林中所领略的不仅是眼睛能看到的景观,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闪现的“景外之景”;不仅满足了视觉感观上的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理念的联想,即“弦外音”,“景外情”。这就是造园者做到的“寓情于景”。这正是我国古代园林的又一独特艺术风格,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总之,上述三重境界均以意境为最终目标,这是我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当代著名园林鉴赏家陈从周先生认为:评价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于景,寓意于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