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62495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PPT 页数:197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导学教程】高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配套课件:第1章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真题体验,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答案D,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译文:_(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

2、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其”是代词,那些;“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是多义词,这里是“改变”的意思;“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是”是代词,这样,后省略“之”,合在一起翻译为“因此”;“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志”是多义词,结合语境解释为“志向”;“若”,动词,像,好像。,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

3、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参考译文】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

4、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章君在写诗作

5、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赋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

6、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

7、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以呢?,一、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考点剖析在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即考查常见用法。具体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时遇到的文言虚词多为常见用法;避免文言虚词使用范围较小且较难理解的特殊用法。,考点解读,二是“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8、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总之,要熟记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掌握随文定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作出合理的推断。,三、命题规律1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而”“乃”“其”“之”“为”“因”等。3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也成为一种考查方式。有的试题把文言虚词与

9、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4在文言翻译的题目中,也经常会涉及到对虚词的考查。,考点一高频虚词,对点演练,答案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答案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语气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揣度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代词,表第三人称,“他”副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答案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

10、译为“在”“当”等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介词,“被”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答案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介

11、词,表示“在时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答案介词,“从”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介词,“对、对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表被动,“被”,答案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补语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12、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人称代词,活用为“我”结构助词,“的”11动词,“到,往”,考点二常见虚词,对点演练,答案通“呵”,“喝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副词,表程度深,“多么”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答案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答案副词,“就”副词,表转折,“竟、却”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动词,表判断,相当于

13、“是”副词,“甚至” 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答案副词,可译作“将”“将要”副词,可译作“暂且”“姑且”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连词,表让步,“尚且”,答案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动词,“似、好像”代词,“这样”动词,“及、比得上”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答案名词,“处所,地方”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答案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14、“然”“的样子”代词,相当于“之”,答案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答案介词,“趁机”介词,“随着”介词,“通过”介词,“因为”连词,“于是,就,便”介词,“依照、根据” 副词,“便、就”,答案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动词,“亲附、亲近”动词,“给予”,答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副词,“原来,已经”动词,“就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答案代词,“的人”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

15、作用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请结合下列练习加以体悟。,考点三复音虚词,解析“可以”是两个词,可以凭借,其余三项“可以”是一个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答案C,对点演练,解析以为:以为,把作为。答案C,解析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以为:以之为,把作为。答案B,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试了解下列兼词。,考点四兼词,答案于之,在这件事上于此(之

16、),从这里,对点演练,答案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之乎,他们呢,答案为什么不为什么不,技法一代入筛选法,对点演练,解析第一句中的“之”是否也是结构助词,我们可将“的”代入句子中,发现讲不通,句子说的是“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句子中的“之”处在“仲父”与“言此三者”之间,也就是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或取消句子独立性。虽然是助词,但不是结构助词。第二句,我们学过,知道“之”意为“的”,结构助词。可见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答案不同,技法二句意分析法,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的句意是“有些事情

17、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由此可知,“而”应该解释为“连词,但是,却”,表转折关系。第(2)句,“独见”和“留意”都是陈述“圣人”的,一是圣人有独到的见解,一是圣人时刻留意。因此,这里的“而”是连词,表并列,译为“并”。答案不同,技法三标志识别法,对点演练,解析前一句,“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在”之前,是宾语前置。“何在”即“在何”,“在哪里”,“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后一句,“何”也是疑问代词,放在介词“以”之前,同样是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答案不同,一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

18、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后是助词,用在代词、名词之前则是介词。,技法四位置推断法,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也”字处于句末,是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第(2)句中的“也”字处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答案不同,技法五语法切入法,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乃”字在动词“出”之前,作状语,副词,意为“于是,就”;第(2)句中的“乃”在判断句中表示判断,动词,意为“是”。答案不同,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志意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

19、”;后一个是名词,“原因”。,技法六词性界定法,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适”作副词,译为“正好”;第(2)句中的“适”是动词,译为“享受,享有”。答案不同,技法七结构推断法,对点演练,解析第(1)句中的“与”是连词,译为“和,同”;第(2)句中的“与”和“所”共同构成所字结构,作“失”的宾语,“与”是动词,译为“结交,亲附。”答案不同,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辨析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考卷选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

20、时甚至会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要正确处理选文和课文的关系,命题人这样做首在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而选文是“实际语境”,具有可变性。迁移能力就成为联结二者的纽带。只有“以课本为本”,将中学课文中涉及的有关虚词用法的典型例句揣摩清楚,领悟透彻,才能具有迁移的能力,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一、借助课文中的例句,通过比较来辨析词义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

21、,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典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分析】“请救于魏”选自信陵君窃符救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选自岳阳楼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选自鸿门宴,都是初、高中所学重点文言文。A项的“于”都是介词,“向”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C项前句中的“则”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固然,虽然”;后句中的“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

22、为“是,就是”。正确答案为C。,二、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弄清结构,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不少文言虚词用法灵活。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主要是借助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来弄清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看两句中该文言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从而辨析词义。,典例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分析】“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出自鸿门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解答这道题,可以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A项后句中的“以为”在句中作谓语,译为动词“认为”;前句中的“以为”如果也译成“认为”,语意就不通顺,因为后面的“雍州

23、长史”是地名和官职名,是名词作宾语,这里的“以为”应该是“以之为”的省略。,B项前句中的“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句中的“且”是连词,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前句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正确答案为C。,三、结合课文中的例句,联系语境,根据位置来辨析词义难以断定某个虚词的用法时,考生不妨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语气来体会语感,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加以推断,分清其用法和意义。,典例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分析】“

2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项脊轩志;“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出自鸿门宴。做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B项中的两个“遂”的词义。“遂”既不在考试大纲列举的文言虚词之内,也不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之列,考生平时备考时很有可能忽视。,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只有联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这个句子的意义来进行推断。此句写的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只有理解为“竟、终于”,才与原文意思相符。而前一句中的“遂”可译为“于是、就”,因此不相同的项应该是B项。正确答案为B。,随堂巩固,考点针对练,解

25、析本题考查“其”“而”“以”“为”四个虚词的意义。A.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是助词,表推断语气,大概。B.第一个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是连词,表顺承。C.均为连词,因为。D.第一个是动词,当或作为;第二个是介词,表被动。答案C,2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译文:_(3)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译文: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宾语前置和被动句。(1)句中“奚以”为宾语前置,拿什么;“为”,表被动。(2)“既而”表时间;“其”,代“他们的”;“器业”指才能学识。(3)“激变”指激起变乱;

26、“良民”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答案(1)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3)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世代居住在定海,父亲贺孟员,凭借军籍隶属辽东的义州卫。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学习举子业时总是鄙视地说:“难道求学仅仅是为了这些吗?”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

27、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达官贵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都亲自来到家里躬身礼拜。,弘治改元,因为阁臣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诏书刚到却恰逢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于是上书恳求推辞。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

28、民田,辽东人民震惊恐惧都想着叛乱。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知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于

29、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城中这样扰乱,城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当时又有一个边防将领把人引诱出来杀死冒充阵前捕获的,上级官吏查验没有得到实情,但是这名边防将领一见到贺钦就惭愧地跪倒在地说:“他人可以欺骗,我怎么敢欺骗贺先生呢?”他以至诚使得别人受感化到这种程度。,贺钦治家坚守恩义,规正伦理,厚待姻亲,团结族人。冠礼祭祀婚丧嫁娶一直遵守古礼,没有根据的话一丝一毫也不听,一定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来熏陶教化百姓。一天天、一月月的教化,终于使全乡人都一心向善。 乡里曾有一种陋俗,举

30、办丧礼的时候都做佛事,大吃酒肉,肆意奢侈僭越,贺钦从自己做起,亲身示范。晚年更加喜好易经,潜心钻研象数,书不离手,大臣争相引荐,但是最终没有出仕。年轻时曾经隐居在医无闾山,因此用医闾作为自己的号,人们于是称他为医闾先生。,解析A代词,代万斯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C.都是介词,把。D.副词,才;副词,竟然。答案C,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解析(1)骤,突然。骇,诧异,吃惊。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第

31、一个“以”,因为。走,逃跑。第二个“以”,介词,通过。死事,因公事而死。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地人,户部郎泰的第八个孩子。小的时候桀骜不驯,不肯服帖顺从地追随他的兄长们,所做过的事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的兄长们也不注意他。他的父亲想把他寄居在寺庙里,不久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一所空房子里。万先生偷偷看见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史料,读后非常高兴,几天就

32、读完了;他又看见有几本经学书籍,也都读完了。,出来后,就时时跟在各位兄长的身后,听他们的议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在家中讲课,万先生想参与进去,他的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万先生回答说:“看各位哥哥的学业造诣,我还是很容易参与进去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从各种经义中给他出题目,又亲眼看着他写文章,洋洋洒洒的千言文章,一会儿就写成了。,他的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写的文章哭了,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弟弟的才华。”他们的父亲也惊愕地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儿子的才华。”这一天开始为万先生制作新的衣服和鞋子,送他进入私塾读书

33、。过了一年,提出请求让他跟着梨洲先生学习,就请他坐在讲堂的高座上。万先生读书时一目数行,速度非常快,像决堤的海水,但曾经恪守有大学问的先辈的戒律,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而重在把握要义。,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知识渊博的学者,万先生得到浙江巡道许鸿勋先生的推荐,他极力推辞才获免。第二年,朝廷开设史局修写明史,昆山的徐元文学士请万先生去,当时史局征召士子许给七品官的俸禄,让他们成为翰林院纂修官,徐元文学士想援引这个旧例把这些授予万先生,万先生却请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史局,不担任官职,不领受俸禄,史局的主管官答应了他。,各位纂修官拿到稿子,都送到万先生这里

34、审核查证,万先生看完,对侍从说: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补进去;再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参照比较。侍从按他的话去找来,没有任何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稿的,虽然后来定稿的内容不都是依循万先生的旧作,但审查核实那底本,足够自成一部书的,万先生初到京城时,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徐乾学侍郎遭遇父母之丧,万先生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万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造诣,侍郎于是请万先生写成二百多卷有关五礼的书。在那个时候,京师的众多才子们集会,各自表现自己的专长,而万先生最安闲淡定,但从王公贵族到下面的士子,没有不称呼他为万先生的,而万先生与别人交往

35、,他自己署名只说“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其他的称呼。,万先生为人平和,才德高尚,但他心中坚定执著。已故督师的亲戚居于显要的职位,请求史馆对督师稍微宽容一点,万先生历数督师的罪过来劝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子非常困顿,万先生多次想为他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最终没能得到,而万先生却不曾倦怠。,他父亲的朋友冯跻仲侍郎的几个儿子被没收入勋卫的家中,万先生将他们赎出让他们回去。万先生不崇尚意气,不追求声名,不攀附显贵,尤其喜欢奖掖提引后辈,惟恐失去人才,在讲学集会中多次恳切表达这样的意思,

36、是个身体力行的君子。万先生死后,他的门人私下里给他取了“贞文”的谥号。,考点综合练,解析预:提前,预先。答案C,解析A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B.两“所”均为结构助词,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C.两“何”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D.前“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之”为代词,指“曹彬”。答案D,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请煜入宫治装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D上觉,遽诘所以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解析“近名”,意为追求名声,而不是得到好的名声。答案B,

37、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解析“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属于无中生有。答案D,9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答:_解析本题只要联系二人“笑”前面的内容,稍加理解即可概括出缘由。答案“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许诺,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

38、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参考译文】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曹彬一周岁时,父母把各种玩具摆设在席上,看他选取什么。曹彬左手拿着兵器,右手去取俎豆,过了一会儿又拿起一枚印,其他什么都不看,人们都觉得他不寻常。五年,出使吴越,送达完王命后当即返回。私人相见的礼物,丝毫没有接受。吴越人驾轻舟追上去赠送他,达多次,曹彬还是不肯接受。然后说:“我最终拒绝,那就是追求名声。”于是收下来登记带回,全部上交官府。,起初,宋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不偏不倚,不是公事从不登门拜访,大臣们宴会,也很少参与,因此(太祖很)器重他。建隆

39、二年,曹彬从平阳被召回,太祖对他说:“我过去总是想要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叩头道歉说:“我是周皇室的近亲,又担任朝廷官职,恭敬地任职,还恐怕造成错误,怎么敢随便交结?”,七年,讨伐江南。在长期的围城期间,曹彬经常延缓进攻,希望李煜归附投降。城即将攻克,曹彬忽然声称有病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愈的,仅需诸公诚心诚意地发誓,在攻克城池之日,不随便杀一个人,我的病自然就会痊愈了。”诸将答应。第二天,曹彬的病好了些。,第三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臣下一百余人来到营门请罪,曹彬安慰他们,用宾客的礼仪来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整理行装,曹彬率数人骑马等在宫门外。身边的人

40、偷偷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果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道:“李煜素来软弱不能决断,(既然已经投降)必定不会自杀的。”李煜君臣,最终赖此得以保全。,起初,曹彬统率军队,太祖对他说:“等到战胜李煜,应当任用你为宰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出征,倚仗天威,遵循皇上的谋略,才得以获得成功,我有什么功劳啊。何况宰相是最高的官位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尚未平定罢了。”等到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他说:“本来应当授给你宰相的官职,然而刘继元尚未攻下,暂时等一等吧。”听到这些话,潘美偷偷看着曹彬微笑。,皇上发觉,急忙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就按实情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赏赐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说:“人活着何必一定担任宰相,好官职也不过多得钱罢了。”(宋真宗)咸平二年,曹彬患病。皇上急忙亲自前去探望,亲手为他调药,并且赏赐白银万两。六月曹彬去世,享年六十九岁。皇上亲临哭得很悲痛。,本讲结束请按ESC键返回,能力提升,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