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四川省德阳市鄢家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一选择题(共 8小题每小题 3分共 24分)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造纸、(2)制火药、(3)指南针、(4)印刷术中,属于化学领域的是( )A(1)(2) B(3)(4) C(1)(2)(3) D(1)(2)(3)(4)2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2、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Bt 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30%Ct 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D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4为验证 Zn、Cu、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A B C D5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一种固体“可燃冰”,其化学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 48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可燃冰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可燃冰分子中 CH4与 H2O的质量比为 1:8;D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1:20:
3、86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显色,向该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则(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紫色C一定显无色 D可能紫色也可能显红色7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锥形瓶中的物质和滴管中的液体可以是( )硝酸铵和水;镁和稀盐酸;氢氧化钠和水;生石灰和水A B C D8不用其它试剂鉴别:NaOH MgSO 4 Ba(NO 3) 2 FeCl 3 KCl 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先后顺序是( )A B C D二、填空与解答9 A、B、C 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1)A 物质的化学式是 ,B 物质的俗称是 ,C 物质的名称是 (2)向 A的块状固
4、体上滴加水,观察到大量的水蒸气产生,该现象说明 (3)举出 B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 (5)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 (填“改变”或“不改变”)10一包白色粉末,由 CuSO4、CaCO 3、BaCl 2、Na 2SO4、NaOH 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白色粉末
5、中一定含有 (3)为进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1 CO 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 CO2的制取和性质:(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 1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 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 2和 NaOH是否发生了
6、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 C02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 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 CO2和 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 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12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 50g碎纸样品分别在 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
7、也不与水反应):烧杯烧杯烧杯烧杯烧杯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0.88 1.76 2.64 3.52 3.52(1)10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最多生成 g 气体;(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2016年四川省德阳市鄢家中学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8小题每小题 3分共 24分)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造纸、(2)制火药、(3)指南针、(4)印刷术中,属于化学领域的是( )A(1)(2)
8、 B(3)(4) C(1)(2)(3) D(1)(2)(3)(4)【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产生【解答】解:造纸和制火药过程中都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而指南针与磁场有关,没有产生新物质,印刷术过程也没有产生新物质,故是物理变化故选 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2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
9、越容易着火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考点】物质的微粒性;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微观粒子运动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的化学问题,应用化学相关知识解答此题【解答】解: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解释错误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故解释错误C、“百炼成钢”是指生铁经锤炼后其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解释错误D、“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含有蔷薇香味
10、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解释正确;故选 D【点评】成语和古诗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许多都蕴含着化学原理,我们要好好地理解它们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小Bt 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30%Ct 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D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11、也可以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两溶解度曲线相交时,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解答】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要小一些B、t 2时甲的溶解度为 30g,所以在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3.1%30%C、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可以通过升高温度法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选 B【点评】溶解度曲线相交与一点时,表示在此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4为验证 Zn、Cu、A
12、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不必进行的实验是( )A B C D【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去作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这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氢铜银【解答】解:A 实验说明锌在氢的前面,B 实验说明银在氢的后面,C 实验说明铜在氢的后面,D 实验说明银在铜的后面,故 A、C 实验说明锌铜,D 实验说明铜银,所以不需要的实验是 B故选 B【点评】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还原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
13、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5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一种固体“可燃冰”,其化学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 48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可燃冰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C可燃冰分子中 CH4与 H2O的质量比为 1:8;D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1:20:8【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物质的元素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根据可燃冰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其元素组成;B、根据元素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燃烧后的生成物,即可解答;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
14、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进行解答【解答】解:A、根据可燃冰的化学成分可知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 A正确;B、根据元素守恒定律看推断可燃冰燃烧后的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故 B正确;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可燃冰分子中 CH4与H2O的质量比为:16:(818)=1:9;故 C错误;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得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0:8;故 D正确;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及一个分子中所
15、含原子的个数 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6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显色,向该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则( )A一定显红色 B可能紫色C一定显无色 D可能紫色也可能显红色【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石蕊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解答】解: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显色,则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中性,石蕊在酸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了指示剂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7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锥形瓶中的物质
16、和滴管中的液体可以是( )硝酸铵和水;镁和稀盐酸;氢氧化钠和水;生石灰和水A B C D【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学科交叉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要使小气球鼓起来,则瓶内的压强增大,要使瓶内压强增大,可以是产生了气体,也可以是温度升高的缘故【解答】解:小气球鼓起来,说明固体和液体接触后产生了气体或者放出了热量,使瓶内的压强增大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能使温度降低能达到制冷的作用,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小球变瘪故错;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故可以;氢氧化钠溶解于水并有热量放出,使瓶内压强增大,故可以;氧化钙与水接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17、,使瓶内的压强增大,故可以;综合可知,均可以故选 D【点评】本题属于学科交叉题,通过小气球是否能鼓起来,考查到了反应能否产生气体以及热量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识记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的实质,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方法很多8不用其它试剂鉴别:NaOH MgSO 4 Ba(NO 3) 2 FeCl 3 KCl 五种溶液,则被鉴别出来的物质先后顺序是( )A B C D【考点】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进行物质鉴别时,不另加试剂,则首先考虑物质的颜色,然后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鉴别【解答】解:氯化铁溶液为黄色溶液,首先将鉴别出来,然后将氯化铁与其余溶液混
18、合,有红褐色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将鉴别出来,然后将氢氧化钠溶液与剩余的三种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镁溶液,将鉴别出来,然后将硫酸镁溶液与剩余的两种溶液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硝酸钡,将鉴别出来,观察选项,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类不加试剂进行物质鉴别的题目,首先考虑物质的颜色,然后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鉴别,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相互间反应的实验现象二、填空与解答9A、B、C 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1)A 物质的化学式是 CaO ,B 物质的俗称是 熟石灰(或消石灰) ,C 物
19、质的名称是 碳酸钙 (2)向 A的块状固体上滴加水,观察到大量的水蒸气产生,该现象说明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3)举出 B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用途: 改良酸性土壤(或者杀菌消毒)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 2+CO2=CaCO3+H 2O ,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 生成白色沉淀 (5)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 不改变 (填“改变”或“不改变”)【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压轴实验题【分析】由于 A、B、C 均是含钙化合物,所以在初中应该在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钙之中由于C
20、能高温分解,所以 C为碳酸钙A 是高温煅烧产物,为氧化钙而氧化钙和水反应能够得到氢氧化钙(B)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都能得到碳酸钙【解答】解:由于 A、B、C 均是含钙化合物,所以在初中应该在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钙之中由于 C能高温分解,所以 C为碳酸钙A 是高温煅烧产物,为氧化钙而氧化钙和水反应能够得到氢氧化钙(B)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都能得到碳酸钙即 A:氧化钙;B、氢氧化钙;C、碳酸钙(1)A 物质为氧化钙,在氧化钙中钙元素为+2 价的,而氧元素为2 价的,根据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其化学式是 CaO;B 物质为氢氧化钙,其俗称是 熟石灰(或消石灰);C 物质
21、为碳酸钙(2)向 A(氧化钙)的块状固体上滴加水,观察到大量的水蒸气产生,由于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需要吸热,所以该现象说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B(氢氧化钙)有碱性,所以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同时本身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所以可能用来杀菌消毒(4)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对应生成物为碳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 2O,该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是 生成白色沉淀(5)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对应的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由于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属
22、于基本反应类型的 复分解反应,该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改变故答案为:(1)CaO; 熟石灰(或消石灰); 碳酸钙(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改良酸性土壤(或者杀菌消毒)(4)Ca(OH) 2+CO2=CaCO3+H 2O;生成白色沉淀(5)复分解反应;不改变【点评】从限定物质中对号入座,将转化关系用于印证彼此的转化要求即可10一包白色粉末,由 CuSO4、CaCO 3、BaCl 2、Na 2SO4、NaOH 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CuSO
23、 4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CaCO 3 (3)为进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BaCl 2、NaOH 写出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2CO3+BaCl2BaCO 3+2NaCl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分析】硫酸铜为白色固体,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呈蓝色,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
24、【解答】解:(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硫酸铜溶于水呈蓝色,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沉淀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钡与盐酸不反应因此沉淀中一定没有硫酸钡,则原粉末中氯化钡和硫酸钠不能同时含有;(3)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物质,原粉末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只有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溶于水,因此粉末中必须含有氯化钡,氯化钡与碳酸钠进一步反应
25、生成碳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 2CO3+BaCl2BaCO 3+2NaCl 故答案为:(1)CuSO 4(2)CaCO 3(3)BaCl 2、NaOH Na 2CO3+BaCl2BaCO 3+2NaCl【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盐的性质,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盐的水溶性及两种盐之间的反应11CO 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 CO2的制取和性质:(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 1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石灰石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造成二氧化碳不纯 ,其原因是 Fe+2HCl=Fe
26、Cl 2+H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 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 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 C02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 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反应后内外产生压强差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 CO2和 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收集同样大小的一塑料瓶二氧化碳,倒入与氢氧化钠溶液同样多的蒸馏水,观察
27、塑料瓶的变瘪情况 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稀盐酸 ,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 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 C02与 NaOH发生
28、了化学反应,如图 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反应后内外产生压强差;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 CO2和 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收集同样大小的一塑料瓶二氧化碳,倒入与氢氧化钠溶液同样多的蒸馏水,观察塑料瓶的变瘪情况;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从而证明 CO2与 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解答】解:(1)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
29、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石灰石;可能产生的后果是:造成二氧化碳不纯,其原因是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配平即可;故答案为:石灰石;造成二氧化碳不纯;Fe+2HCl=FeCl 2+H2;(2)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 C02与 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 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反应后内外产生压强差;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 CO2和 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收集同样大小的一塑料瓶二氧化碳
30、,倒入与氢氧化钠溶液同样多的蒸馏水,观察塑料瓶的变瘪情况;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现象,从而证明 CO2与 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反应后内外产生压强差;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收集同样大小的一塑料瓶二氧化碳,倒入与氢氧化钠溶液同样多的蒸馏水,观察塑料瓶的变瘪情况;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探究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12今
31、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 50g碎纸样品分别在 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烧杯烧杯烧杯烧杯烧杯加入样品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20 30 40 50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g0.88 1.76 2.64 3.52 3.52(1)10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最多生成 3.52 g 气体;(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4.48 g【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
32、数的简单计算;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1)根据烧杯所得数据,可得知每加入 10g稀盐酸完全反应可放出气体 0.88g,当加入稀盐酸 50g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却为 3.52g(0.88g5),可判断此时碳酸钙已完全反应;(2)根据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 3.52g,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利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所加稀盐酸的质量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得知
33、,每加入 10g稀盐酸完全反应可放出气体 0.88g;而分别加入 40g、50g 稀盐酸时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都为 3.52g,则 1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最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52g;故答案为:3.52;(2)设 10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xCaCO3+2HClCaCl 2+H2O+CO2100 44x 3.52gx=8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0%答:“石头纸”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80%;(3)烧杯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样品中的 8g碳酸钙全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8g+40g3.52g=44.48g故答案为:44.48【点评】分析实验所记录的数据时,注意数据变化量间的规律,利用变化规律判断完全反应时所涉及物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