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4

类型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ppt

  • 上传人:hskm5268
  • 文档编号:4620764
  • 上传时间:2019-01-05
  • 格式:PPT
  • 页数:94
  • 大小:10.47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ppt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民俗即民间风俗:广大民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的,积久而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 诗经言:“美教化,移风俗。”唐颖达汉书、地理志中认为风与俗对立使用,风指自然条件不同所形成的习尚,俗是指社会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习尚;如果二者分开使用则意义相通。所以,民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并且随二者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礼仪大多指为表示某种情感而举行的仪式。,饮食民俗即民间饮食风俗,又称食俗,是民众从古到今在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生婚寿丧食俗、社交食俗、民族食俗、宗教食俗等。,第一节 中国的日

    2、常食俗,日常食俗是指广大民众在平时的饮食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传承和风尚,基本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主要饮食品种、饮食制度及进餐工具与方式等。中国56个民族各有自己比较独特的日常习俗。,一、汉族的日常食俗 1 、汉族的主要饮食品种日常三餐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大多一日三餐。常用饮品是茶和白酒。基本茶类有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再加工茶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人们用酒来成就礼仪,用酒来消忧解愁,视酒为神奇、刺激且能催人幻想、美化生活、激发灵感的魔术佳品。李白有诗云:“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言”。香型分为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米香型4种,还有特色香

    3、型的药香型、豇香型、芝麻香型等,常用“春”命名,也用“曲”“液”“酩”“醇”“津”“霞”。,2、汉族的进餐方式与工具早期为分餐,后逐渐演变成最终固定为合餐。费孝通乡土本色: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个身子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产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必须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能发展,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互相帮助,易形成集体活动的群体观念,推崇群体的意志、力量和作用,而忽视个人的一切。 汉族早在商周时代就进入农耕时代,儒家思想也极力提倡群化观念,注重整体思维,崇尚群体利

    4、益和作用,强调“和”为贵,并放到饮食生活中。商周之时,由于只有矮小的几案放食物,只能分餐而食;隋唐之际,高大的桌椅出现后,变为合餐方式,众人围座于一桌,共同享用一桌饭菜,气氛热烈,相互谦让,笑声阵阵,围桌合餐象征着团圆、统一与和谐。,使用的餐具常是一具多用,如筷子、刀、菜刀、锅等。菜刀既可用来切、片、排、剞,也可用赤剁、砍、砸、捶;所切割的形状繁多,有丝、丁、片、条、粒、茸等多种形态,而同一形态有不同品种,如片有牛舌片、刨花片、骨牌片、瓦楞片、指甲片、柳叶片、月牙片、灯影片等10余种。,二、少数民族日常食俗 满族:982万人,住在东三省、河北、内蒙,最早以游猎和采集为生,战国时开始种五谷,南北

    5、朝时开始饲养家畜。明朝后,满族先民女真人南迁,定居于东三省,从事农业,基本形成了以杂粮为主食、猪肉为主要肉食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主食是高梁、 小米、玉米,间有麦面、 稻米,呈黏、凉、甜的特点。 常见品种:酸汤子、水饭、 饽饽、小米饭、豆包等。,朝鲜族: 居住在东三省、 吉林延边、地处 北方著名的水稻 之乡,形成以稻 米为主食,以猪 、牛、鸡、鱼为 主要肉食的习惯。,曾有一日四餐的习惯,一些农村现在还有晚上劳动后加餐的习惯。日常主食是稻米,麦面等。善做米饭,能做出质地不同的多种层次如双层米饭、多层米饭等。冷面、打糕等也是其常见品种。副食方面喜欢狗肉、咸菜、泡菜等,风味特点麻辣香。狗肉火锅,常见

    6、咸菜有酱牛肉萝卜块、酱腌小辣椒、酱腌紫苏叶、咸辣桔梗等。泡菜制作精细,是评价主妇烹饪水平的标志。,朝鲜族,蒙古族:内蒙、少数居新疆、青海、甘肃和东三省。畜牧业历史悠久,出产的牛、羊、马、骆驼远近闻名,形成了以肉食、奶制品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均离不开奶与肉。奶制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洁的食物,即“白食”。食用最多的是牛奶,其次是羊奶、马奶、鹿奶、骆驼奶等,奶制品有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被视为上乘的珍品。肉类制品“乌兰伊得”,“红食”。肉类食物主要是牛、绵羊,其次是山羊、骆驼、少量马、狞猎的黄羊。羊肉一年四季均可食,方法是烤、煮、炸、炒等,

    7、著名品种有烤全羊、烤羊腿、手把羊肉、大炸羊等。牛肉多在冬季食用,以清炖、红烧、煮汤为主。用炒米做“崩”,加羊油、红枣、糖等拌匀,捏成小块、当作饭吃。饮品主要是茶和酒。奶茶最具特色,用茶、鲜奶、盐等制成,有时加黄油、奶皮子、炒米及植物果实、花叶等。喜豪饮奶酒、马奶酒。,烤羊腿,手把羊肉 烤全羊,回族: 居于宁夏、甘肃、青海、 新疆等,信伊斯兰教。,禁食猪、马、驴、骡、狗、动物血、自死动物,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动物需经阿訇诵经后方可屠宰食用。日食三餐,各地的回民饮食品及加工等有一定的差异。宁夏回族以米、面为日常主食,喜食面片、面条、或在面片、面条中加米饭、熟肉丁、菜丁等。甘肃、青海的回族以玉米

    8、、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喜食牛羊肉,方法是烤、炸、爆、烩、炒、煎等。著名菜品:涮羊肉、烤牛肉、烤羊肉串、羊筋菜、牛肉泡馍、羊肉泡馍等。不饮酒,重茶,有奶茶、油茶、茯砖茶、绿茶、八宝茶(绿茶、冰糖、枸杞、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芝麻、甘草等)。,羊筋菜 羊肉泡馍,涮羊肉,维吾尔:居于新疆,从事农业和一定的蓄牧业。以粮食为主,以肉类和果蔬为辅,信伊斯兰教,禁食与回族相同。,日食三餐,面食为主食,常见名品有馕、羊肉抓饭、薄皮包子、面条、馓子等。面条有拉面、拌面、汤面等。副食有牛羊肉和果品。吃菜必须有肉,常用胡椒、孜然、洋葱、辣椒、黄油、蜂蜜、果酱、奶酪等调味、提香,名品有烤全羊、烤羊肉串。日常

    9、饮品有奶茶、油茶、茯茶等。,哈萨克,居于新疆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自治县。多从事畜牧业,少数从事农业。牧民过游牧生活,以肉、奶制品为主,信伊斯兰教。日常食品主要为面食、牛羊马肉、奶制品。面食有包尔沙克(一种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等;用羊、牛奶煮的米饭,用米饭、羊肉、油、胡萝卜、洋葱制的抓饭。肉和奶制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冬肉(索古姆)、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日常饮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酸马奶)、奶茶。,藏族:居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绝大多数生活在高寒地区,主要从事高原农业、生产青稞、荞麦、饲养绵羊、山羊、牦牛等。信藏传佛教,食俗受教规、戒律的影响,很多人有不食飞禽、鱼类

    10、的习惯。日食三餐,农忙时有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主食糌粑,著名食品有用酥油、红糖、奶渣制成的形似奶油蛋糕的“推”,水油饼“特”,足玛米饭、蒸土豆、麦面粑粑等。副食方面:过去很少吃蔬菜,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奶制品不可少,制血肠。奶制品中酥油、酸奶、奶酪、奶疙瘩、奶渣等。饮品酥油茶、青稞酒。,彝族:居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大多生活在山区、 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产玉米、荞麦、大麦、小麦 等,间有畜牧业,饲养猪、牛、羊、鸡等。,一日三餐,以玉米、荞麦 等杂粮和土豆为主食,著 名的有疙瘩饭、荞粑。副 食方面以猪、牛、羊为主, 间有猎取的鹿、岩羊、野 猪等作为肉类补充。著名 菜品坨坨肉、牛汤锅、

    11、烤 小猪等。蔬菜中最有特色 的是酸菜,分干酸菜、泡 酸菜。常用饮品是酒和茶。 坛坛酒、烤茶。,荞粑,坨坨肉,苗族:居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等雨 量丰富、气候温和的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产稻谷、小麦、玉米及各种农副产品,喜欢糍糯、酸辣的风味。,大部分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食,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吉祥的象征。副食方面喜欢狗肉,喜欢用鸡、鸭、鱼、和畜肉、蔬菜腌制而成的酸味菜肴。饮品中最著名的是咂酒、油茶、万花茶、酸汤。,傣族:居于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州。从事农业,盛产水稻、蔬菜,饲养猪、牛、鸡、鸭。以稻米为主食,喜欢糯米、酸辣的风味。信小乘佛教,饮食受其影响。,日食两餐,主食是粳米和

    12、糯米,现舂现吃,不吃隔夜饭,用手捍饭食用。劳动时用竹筒饭、笆蕉叶饭。副食上长于利用野生动植物入烹。肉类原料以猪、牛、鸡、鸭为主,大量使用昆虫、如蝉、竹虫、大蜘蛛、蚂蚁蛋、蜂蛹等。著名品种:烧烤花蜘蛛、凉拌白蚁蛋、生吃竹虫、清炸蜂蛹。,蔬菜原料有白菜、萝卜、竹笋、瓜果、野生青苔。调料大量用香茅草、酸果、野生花椒等。大部分菜肴、小吃以酸味为主,酸辣结合。著名品种:牛撒皮凉拌拼盘、酸肉、腌牛头等。嗜酒,酒的度数低、味香甜。饮不加香料的大叶茶,茶叶放火上,略炒焦后冲水而成。,白族:居云南,生活在苍山、洱海之间的鱼米之乡, 农业,产稻米、小麦、玉米、荞麦、豆类等,蔬菜 种类丰富,饲养牛、羊、猪和鸡、鸭,

    13、捕捞淡水鱼 虾。以粮食为主食,喜酸辣麻甜的风味。信小乘佛教。,日食三餐,农忙、节庆时加早点、 午点。平坝地区主食大米、小麦, 山区玉米、荞麦和土豆。烹饪方 法多为煮,著名品种有饵块、饵 丝等。名品有生皮、柳蒸猪头、 活水煮活鱼、粉蒸鱼、螺豆腐、 大锅牛肉汤、乳扇等。蔬菜品种 繁多,善做咸菜,采洱海的海菜 花制作各种风味菜:海菜花叶、茎 制作的海菜豆腐汤,花蕊炒肉丝、 腌咸菜。喜欢喝酒、饮茶。传统 名酒是窖酒、干酒。每天喝两次 茶,清晨喝早茶(清醒茶),午 间喝休息茶(解渴茶),常放米 花和乳扇。,壮族:大多居广西,少数居云南、广东、湖南及贵州。 主要从事农业、出产稻谷、玉米、红薯、芋头等, 甘

    14、蔗、香蕉、龙眼、荔枝、菠萝、柚子极负盛名; 饮食习惯以稻谷、玉米为主食,喜甜食。,日食三餐,少数地区四餐。盛产稻米、玉米,稻米种类较多,有籼米、粳米、糯米等,用糯米制作的糍粑、粽子、醪糟、五色糯米饭,玉米饼、玉米粥、南瓜粥。四季鲜蔬不断,各种禽兽皆可食用,最爱狗,擅长水煮、烤、炸、炖、卤等享饪方法。著名品种有清炖破脸狗(黑白相间的狗肉)、白切狗肉、状元柴把、壮家酥鸡、鱼生、龙泵三夹等。常自酿米酒、红薯酒、木薯酒。米酒颇有特色,加鸡杂称鸡杂酒,加猪肝称猪肝酒;加蛇胆称蛇胆酒。,土家族:居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北。主要 从事农业,出产稻谷、玉米、红薯、土豆、高粱、 小米、荞麦、豆类等,形成了以

    15、粮食为主食的饮食 习惯,喜欢酸辣风味。,一日三餐,农忙时四餐、农闲时二餐。以稻米、玉米、红薯为主食,常见品种有米饭、包谷饭、豆饭、油炸粑、团馓等。副食常食用猪肉、蔬菜、豆腐,酸辣风味突出。民间每家有酸菜缸,每餐有酸菜,喜辣,“辣椒当盐”,喜食豆渣菜。日常饮品是油茶和酒,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造的低度甜酒和咂酒。,黎族:居海南的中南部。,大多从事农业,出产水稻、旱稻(山兰米)、玉米、红薯、木薯等,产热带水果,香蕉、芭焦、芒果、甘蔗、菠萝、椰子、槟榔等闻名全国,以大米为主食。日食三餐,主食大米加杂粮,最著名的竹筒饭、香糯饭。香糯米,“一家饭熟,百家闻香”。副食方面以猪、牛为主,喜鼠肉(田鼠、山鼠、

    16、家鼠、松鼠)和一些野生植物。“南杀”曾是黎族常吃的小菜,用螃蟹、田蛙、鱼虾、飞禽走兽腌制而成。另有鱼虾煮雷公根、烤巴蕉心、鱼茶、肉茶等。嗜好饮酒,有米酒、红薯酒、木薯酒、山兰米酿酒。,高山族:居住在台湾,福建。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山区,气温较高,雨量充沛,从事农业的渔猎。以出产的稻米、小米、玉米及各种薯类为主食,除煮制米饭外,喜欢将糯米、玉米面等蒸成糕或糍粑,外出以干竽、熟红薯、糯米制品作干粮。蔬菜品种丰富,肉食品以猪、牛、鸡、为主,捕捞的鱼、猎获的野猪、鹿、猴等猎物作补充。很少饮茶,好饮酒。喜用生姜、辣椒泡水作饮料,可治腹痛。,第二节 中国的节日食俗,节日食俗是指广大民众在节日里创造、享用和传

    17、承的饮食习俗。常因节日体系及更深层次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汉族节日食俗 1、汉族节日食俗的特点传统节日是一个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汉族节日食俗的特点是源于时节令,以吃喝为主,祈求幸福。汉族以农业为主,长期靠天吃饭。农作物的耕种与收获有强烈的季节特征,十分重视季节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自然时序变化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逐渐把一些源于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日子规定为节日,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及相应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品种多样的相应食品,以祈求自身的吉祥与幸福。,2、汉族主要节日及食俗汉

    18、族的传统节日非常多,据宋朝陈无靓岁时广记记载,当时的节日有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立秋、七夕、中元、中秋、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初等。明清后淡化了其中一些节日,至今仍盛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除夕与春节相连成为春节的前奏。,汉族节日食俗的特点还有历史性、全民性、传说性。尽管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岁时,但人们并不满足这一点,而是赋予它们很多传说,以增加其神秘性、情趣性。如乞巧节吃乞巧果子与织女星有关;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与汉朝方士消灾避祸有关。,春节及其食俗 端午节及其食俗

    19、 中秋及其食俗 冬至节及其食俗,开斋节,二、少数民族节日食俗,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等信伊斯兰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历10月1日。源于伊斯兰教,是穆斯林斋戒一月期满的标志.教因每年9月是斋戒月,凡成年穆斯林都要入斋,每天黎明至日落之间不能饮食。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戒期满的次日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节期3天。第一天早晨打扫完清洁,穿盛装到清真寺,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听阿訇诵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招待客人,炸馓子、油香等民族风味食品,互送亲友邻里,互相拜节问候,已婚、未婚女婿要带上礼

    20、品给岳父拜节。,古尔帮节:又称献牲节、宰牲节。 信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与开斋节并重,时间是教历12月10日,开斋节后第70天。,教历十二月上旬是教徒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的日子,在其最后一天(十二月十日)以宰杀牛羊共同庆祝。这一习俗来自一个传说。,雪顿节,藏族人重要节日,时间是藏历七月一日。“雪顿”意思是酸奶宴;雪顿节指喝酸奶的节日,后演变成以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17世纪以前,雪顿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按佛教戒律,僧人在夏天有数十天禁止出门,到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性要把准备好的酸奶子拿出来施舍,尽情玩耍,成为雪顿节的起源。,17世纪中叶,雪顿活动内容丰富起来,

    21、开始演藏戏,并形成固定的节日,逐渐有了一定的节日仪式,在拉萨市的罗布林卡演出藏戏。藏民身穿鲜艳的节日服装,带着帐篷青稞酒、酥油茶及其它节日食品来罗布林卡,欢度节日。,火把节,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间多在农历六月初或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一般延续三天。产生与对火的崇拜有关,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期间,各村用松干和松明子做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立小火把,一片通明,人们手持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明子插在田边地角,青年人弹月琴、跳舞,彻夜不眠。人们杀猪、宰牛祭祀祖先、神灵,有的还要抱鸡到田间祭祀田公地母,相互宴饮,吃圪圪

    22、肉,喝转转酒,共同祝愿五谷丰登。各地举行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拔河、荡秋千等,设集市贸易。,泼水节,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也过此节日。傣族语称”比迈”,意为新年。时间在傣历六月,(4月中旬),持续3、4天,第一天称宛多尚罕,“除夕”;最后一天叫宛叭宛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傣历的元旦;中间一二天称宛脑,意为空日。起源于小乘佛教,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主要活动是泼水,反映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愿望。第一天早晨,人们沐浴更衣,聚集到佛寺,用沙堆宝塔,听僧人诵经,泼水浴佛;接着敲锣打鼓涌向街头、村寨,追逐泼水,表达美好祝愿。水必须是清澈的泉水,象征友爱与幸福。还放

    23、高升、赛龙舟、丢包、跳孔雀舞、放火花、孔明灯等。宴请僧人和亲友,除酒菜要丰盛外,还有许多傣族风味小吃。毫咯素、豪火和毫烙粉是家家必做,人人爱吃的小吃品种。,丰收节是高山族排湾人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十月粮食进仓之后,择吉日举行。,节日之前,青壮年男子上山打猎, 女子在家中酿米酒,老人则杀猪 宰牛,为节日做准备。,丰收节开始,各部落在一大坪上举行盛会,大坪中间常排放上百坛米酒,每个坛边都有几把雕刻着蛇图腾的木制长形拉卡嘞酒具。部落头人首先拿双斗拉卡嘞酒具,用手沾酒,向天、地、左、右弹酒滴,表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祭祀,祈求保佑丰收;然后走向部落的英雄,举起拉卡嘞与他同饮,向众人长呼一

    24、声,为节日拉开序幕。人们载歌载舞,与客人畅饮,部落头人和长者选出一男一女敬酒,此二人被视为丰收节中最美的人,人人向他们敬酒献歌。同时还举行挑担比赛、拔河、摔跤、射箭等活动,一直持续3、4天。,第三节 中国的人生礼俗,人生礼俗即人生仪礼与习俗,指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重要阶段上举行的不同仪式、礼节以及由此形成的习俗。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必须经过许多重要阶段,其最重要的阶段常被认为是人生的里程碑。在跨越人生的每一个里程碑时,人们都会用相应的仪礼加以庆祝或纪念。,一、人生礼俗的特点受独特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幸福观)的影响,中国的人生礼俗的特点是以饮食成礼、祝健康长寿。就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而言,中国人对生命

    25、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偏重于生活数量,却不太重视生活质量。这与农业国国家社会的稳定、繁荣依赖于家族,家族的稳定与繁荣与人口数量和个人的长寿密切相关。儒家在政治上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说明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的密切关系即家国同构。个人长寿才能人丁兴旺,家族繁盛,社会繁荣,个人、家族、国家才能得到幸福。福寿总是相连。,尚书.洪范提出最早的幸福观:“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通过饮食来实现福、寿的目的。 管子:“王者以民人为天,民人以食为天”。尚书.洪范:“食为八政之首”。将饮食与治国安邦紧密联系,而人的长寿更需要饮食作保证。寿字在

    26、古代作动词,祝人长寿之意,通过献酒来祝愿。中国人在人生礼俗上更多地表现为以饮食成礼。,二、人生礼俗的重要内容 1、诞生礼俗:三朝酒、满月酒、抓周、认 干亲 2、结婚礼俗 3、寿庆礼俗 4、丧葬礼俗,第四节 中国的社交礼俗,社交礼俗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长期遵循的礼仪和习惯。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社交礼俗。,一、社交礼俗的特点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社会风尚、道德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 中国社交礼俗最主要的特点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者即尊老原则。儒家提倡礼治即以礼治国,以礼治家,使礼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27、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荀子.修身篇“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儒家认为社会秩序主要存在于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以君、父、夫、长为尊、为先,以臣、子、妻、幼为卑、为后,尊卑分明,进而形成了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由于中国长期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认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崇尚年龄大者为尊,将老与贤视为一体,尊老即是重贤,是尊重人才、获取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和途径。中国社交礼俗还有规范性、传承性和限定性的特点。,二、餐饮活动社交礼俗的重要内容 1、日常饮食中的社交礼俗 (1)座位的安排涉及桌次与位次的排列。

    28、排列位次的规则是右高左低、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这是因为中国人上菜时多按顺时针方向上菜,坐在右边的人要比坐在左边的人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指三个座位并排时,中间的座位为尊。面门为上指面对门的座位为上座,背对正门者为下座。汉族、白族、彝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土家族等均如此。,(2)餐具的使用主要有筷子、匙、碗、盘。筷子古称“箸”,因船家避讳而改称“筷”。使用筷子时的礼节和忌讳:进餐时需长辈先拿起筷子吃。吃完一箸菜时应将筷子放下。喝酒时更不能一手拿酒杯,一手拿筷子。举筷子夹菜时应看准一块夹起即回。不能用筷子翻菜、挑菜。忌讳用筷子叉菜。忌讳用筷子从汤中捞食。忌讳用粘着饭粒或菜汁、菜屑的筷子去

    29、盘中夹菜。忌讳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忌讳用筷子指点他人。忌讳用筷子敲打盘子、碗或桌子,忌讳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非食物的东西。,匙又称勺子,用于舀取食物,尤其是羹、汤。舀取食物时不能过满,避免弄脏桌子或其它东西。 碗用于盛放食物。不要端起碗来进食,更不能双手捧碗。食用碗中食物时要用筷子或勺子,不能直接用手取食或用嘴吸食。不能往暂时不用的碗中乱扔东西,倒扣在餐桌上。 盘子也用于盛放食物,礼节和忌讳与碗近似。,(3)菜点的食用中国菜品种类繁多,礼俗也多姿多彩。如吃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俗。菜点的食用过程中还有一些细微的礼节,如与人共同进餐时要细嚼慢咽,取菜时应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不能只顾

    30、自已吃,不能争抢菜肴,不能吃得太饱,喝汤时不能大口猛喝;不能咋舌,不能挥手扇较烫的饭菜,不能把骨头扔给狗,不能梳理头发,化妆等。,(4)茶酒的饮用茶与酒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待客的常用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礼仪与习俗。共同原则“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饮茶的礼俗主要涉及茶叶品种与茶具的选择、敬茶的程序与品茶的方法等。 第一步:主人根据客人爱好选择茶叶。 第二步:主人根据茶叶品种选择茶具,包括储茶用具、泡茶用具、饮茶用具即茶罐、茶壶、茶杯或茶碗等,不同的茶叶需使用不同的茶具。,第三步:主人精心地彻茶、斟茶与上茶。彻茶时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取茶叶,不能用手取茶;斟茶时茶水不能过满,以七分为佳,

    31、“七茶八酒” “茶满欺人”的俗语;上茶时先给长辈或年长者,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 上茶的方法:先将茶杯放在茶盘中,端到临近客人的地方,右手拿茶杯的杯托,左手靠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奉上,放在客人的左前方。 第四步:客人细心品茶。客人端茶杯时,应当用右手持杯耳;若无杯耳,可用右手握住茶杯的中部;对于带茶托的茶杯,可只用右手拿茶杯不动茶托,也可用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起端到胸前,再用右手端起茶杯,小口细心品尝、慢慢吞下。,饮酒待客主要涉及酒水品种的选择、敬酒的程序和方法等。汉族人喜欢用白酒、黄酒、啤酒待客,蒙古族崇尚马奶子酒,藏族是青稞酒,羌族喜欢咂酒。敬酒前应先斟满,“酒满敬人”,

    32、敬酒时最重要的是干杯。,2、宴会中的社交礼俗宴会中的社交礼俗较日常饮食中的社交礼俗更加严格、考究,内容更丰富,除涉及座位的安排、餐具的使用、菜点的食用、茶酒的饮用外,更重视迎送宾客、座位安排及酒水饮用方面的礼俗。从上古三代到当代,宴会礼俗经历了由繁琐到简洁的过程。但尊敬老者、长幼有序的行为准则贯穿始终,通过几乎代代相传的中国特有的养老宴集中体现。,养老宴起始于虞舜时代, 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燕礼、飨礼、食礼均是上古时人们实现尊老、养老之礼的特殊宴会,周朝时演化为乡饮酒礼,宴请老人和贤人,将作用扩大到重贤举贤。乡饮酒宴会上处处体现长幼有序和规范性等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章: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462076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