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 产业发展理论,第一章 产业发展历程,第一节 产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工业发展历程 第四节 服务业发展历程,第一节 产业的起源,一、农业的起源 二、手工业的起源 三、服务业的起源,第二节 农业发展历程,一、古代农业 二、近代农业 三、现代农业 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得到 大的突破,第三节 工业发展历程,一、古代手工业 二、近代工业 三、现代工业原子能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的合成材料大量发现和迅速发展空间技术的发展生物工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海洋工程,第四节 服务业发展历程,一、古代服务业 二、近代服务业 三、现代服务业商业的变化广告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和保险业的
2、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兴起咨询业的兴起,第二章 产业生命周期,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 产业生命阶段 第三节 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第一节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哈佛大学 弗农 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的 第一阶段是:创新阶段或新产品阶段; 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波特指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竞争中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这三种基本形式。,2、阿伯纳西和厄特拜克提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即 A-U模型; 根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
3、为 不稳定阶段; 转换阶段; 稳定阶段。,3、高特和克莱珀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分为五个阶段,这是产业经济学意义上第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即G-K模型: 引入 大量进入 稳定 大量退出 成熟 认为大量进入源来自外部的产品创新,大量退出是由于价格战、外部创新减少和通过“干中学”方式所引起的激烈竞争,最后一个阶段为产业成熟期,直到有重大技术变动或重大需求变动产生,开始新一轮生命周期。,4、克莱珀和格莱狄对G-K模型进一步发展,按厂商数目重新将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 5、阿加瓦和高特对模型进行了发展,他们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划分,与模型相似,但在阶段长度上有所不同然后引入危险率,
4、研究了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对厂商进入与退出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危险率与厂商“年龄”成反比,早期进入者的危险率在淘汰发生时开始上升,而所有厂商在淘汰阶段的危险平均较高,在最后阶段所有厂商的危险率均上升,他们着重强调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和厂商年龄对厂商存活的影响,6、1999年克莱珀通过对四个产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技术效率的寡头进化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创新回报动态递增的基础上一方面,创新主要产业成本效果这更有利于大厂商;另一方面,厂商进入前的相关经历也会对进入后的绩效产生重大影响,二、产业生命周期的一般形态产业生命周期显现了发展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业生命周期
5、的一般形态可描述为型曲线。 产业生命周期根据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划分为国内产业生命周期和国际产业生命周期。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国内产业生命周期受国际要求流动、技术扩散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国际产业生命周期又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总和。 区别: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生命周期处在成长期,不等于国际产业生命周期也处在成长期;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生命周期处在衰退期,不等于国际产业生命周期也处在衰退期。这是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的衰退,它还可能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去发展。一个产业在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以不同的速率发展。接受产业转移的国家或地区,该产业的形成期一般比较短,会比较快地进入成
6、长期,但该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又会进一步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去发展。,三、产业生命周期的特殊形态 漫长型产业生命周期 快速型产业生命周期 夭折型产业生命周期 突变型产业生命周期,四、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指标 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产出的变动,二是投入的变动,三是投入产出的变动。此外还可以从技术创新类型和发生率、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产业的产出增长率 产业的投入增长率 投入产出效果 需求收入弹性,五、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方法 拟合曲线分析法 计算判断法 经验对比法,第二节 产业生命阶段,一、产业的形成阶段 (一)产业形成阶段的特点 (二)产业形成的方式 1、产业新生 2、产业分化 3、产
7、业派生 4、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 (2)三次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 (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二、产业长成阶段 (一)产业成长过程和特点 产业成长的实质是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一个阶段:启动、加速和加强。 产业成长的特点:在产业生命周期中,产业成长阶段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产出规模迅速上升;第二、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第三、利润迅速增长。,(二)产业成长的规模 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一是产业关联; 二是收入弹性 三是技术创新 四是市场潜力 五是要素供给和产业转移活动。,三、产业成熟阶段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进入
8、成熟阶段,不能仅仅根据市场容量和潜力。 判断产业是否进入成熟阶段,考察的范围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一般而言,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进入成熟期,要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考察。,四、产业的衰退阶段 (一)产业衰退的特征 第一、能力过剩 第二、过度竞争 第三、财务状况恶化 第四、“衰而不退“ (二)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 第一、资本专用性障碍 第二、巨大的退出成本 第三、关系性障碍 第四、体制性障碍 第五、政府及社会的障碍,第三节 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因素分析,一、社会分工与产业生命周期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生命周期 三、市场需求与产业生命周期 四、产业性质与产业生命周期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性质的关系。可以把产
9、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成长阶段漫长型的产业 (2)成长阶段短暂型的产业 (3)成熟阶段漫长型产业。,第四节 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一、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 二、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 三、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与产业重组,第三章 产业扩张,第一节 产业扩张概述 第二节 产业扩张机制 第三节 产业扩张策略,第一节 产业扩张概述,一、什么是产业扩张 一个特定产业形成以后,通过增长生产要求的投入而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或提高产业素质的过程。 产业扩张发生在产业成长期阶段 判断产业是否处于扩张期指标:产业增长率和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二、产业扩张方式 内涵式扩
10、张和外延工扩张,具体表现为: 1、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扩大 2、产业地域空间的扩展 3、产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同步扩张 4、产业组织的扩充(企业数量增加及一体化水平提高) 三、产业扩张的限度 并非无止境,要受到一定阶段的要求禀赋的影响,产业政策的影响,市场机制的影响 不正常现象:产业扩张不足和产业扩张过度,第二节 产业扩张机制,一、什么是产业扩张机制指产业扩张过程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扩张 三、市场扩张与产业扩张 第一、国民收入的总水平及其分配对产业扩张的影响; 第二、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扩张对产业扩张的影响; 第三、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扩张对产业扩张的影
11、响; 第四、进出口规模和结构对产业扩张的影响。,四、要素供给与产业扩张 一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产业扩张的规模和速度。 五、投资机制与产业扩张,第三节 产业扩张策略,一、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扩张 要求产业的发展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第一、要致力于提升生产要系的结构和水平; 第二、要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要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 第四、要致力于制度创新。,二、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扩张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基于集群的产业扩张,有利于区域内企业之间资源共享; 第二、基于集群的产业扩张,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分工的协作关系;
12、第三、基于集群的产业扩张,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环境,加快创新的速度;,三、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扩张 第一、产业扩张是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扩张; 第二、要求产业链的动态调整; 第三、产业扩张是产业链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扩张;,第四章 产业转移,第一节 产业转移类型 第二节 产业转移方式 第三节 产业效应 第四节 产业转移动因,第一节 产业转移类型,一、什么是产业转移 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二、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 三、水平转移和垂直转移 四、局部转移和整体转移 五、要素导向型转移、市场导向型转移和战略导向型转移,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方式,一、投资新
13、建式转移 二、并购式转移 三、非股权方式转移,第三节 产业转移效应,一、产业转移对企业的影响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域的影响,第四节 产业转移的动因,一、企业组织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二、产品生命周期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三、要素禀赋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四、外部环境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五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
14、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
15、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沿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接过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口替代的轻纺工业纳入出口导向式的发展轨道,创造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和经济发展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 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个人计算机行业率先开始了模块化战略经营。此后,计算机行业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业、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由此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这种态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联合国贸发会议采用跨国指数来度量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在其总体经营活动中的相对水平。这一指数可以充分反映出产业的全球化趋向。 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总资产+海外销售额/总销售额+海外雇员/雇员总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