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成熟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温故知新,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导 言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延续不断。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第4课,我们将在第3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
2、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重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皇权与相权之争 (皇权的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初步得到加强 从景帝平叛到汉武帝集权 二、中央对地方控制的进一步强化 从藩镇割据到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汉初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解决,问题: 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2、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
3、制度,大封同姓王,刘邦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结果造成诸侯权重,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七国之乱,贾谊,“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汉书贾谊传,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景帝平叛,公元前154年,景帝采 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 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 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 率军,以轻兵 断绝叛军粮道, 三个月后平定
4、叛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武帝(前156前87),即刘彻,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他强化皇权,使汉朝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原因:,解决:,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1)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2)武帝以“推恩令”瓦解诸侯王国;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酎金夺爵。,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5、,实行推恩令,意义: 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剥夺列侯爵位,(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总结:,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问题: 1、导致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2、之后的唐朝陷入什么局面?,原因:,后果:,1)为守卫疆土,在边境设藩镇,派节度使,2)唐玄宗晚年安于享乐,疏于朝政,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贪图享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与扩大,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
6、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课堂设问,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 了哪些措施?,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 文臣任知州,财赋运京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发兵,权,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 在地方:设通判;文
7、臣任州郡长官,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枢密使-割军权 计相-割财权 宰相-仅有行政权,宰相,皇帝,(三司),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 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课堂设问,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 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加重了人 民负担。,学了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 ,能给你什么启示吗?,古为今用,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
8、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读史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1、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请问:为何“我朝罢相”?,明朝皇权的加强,材料一: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 罢相 明太祖实录,废相原因?,废相影响?,【胡惟庸其人】
9、胡惟庸早年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也算得上是追随他多年,但是一直默默无闻,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官至右丞相,而这一做就是十年.随着权势的不多扩大,日益嚣张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他得知徐达对他不满之后,就收买徐达的家奴对他进行陷害,幸,家奴举报才没有得逞。,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始设位低权轻,明成祖始设位高权重,内 阁,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
10、参与决策,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票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地位进一步提高,阁臣权力更大,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到头来是一次又一次的动乱,皇帝达到前所未有的集权,而宰相制度成为权力斗争的殉葬品。,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神宗实录卷,论从史出,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
11、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皇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仅参与 军务,后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内景,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原因:,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特点:,参与处理军务,品级不高,跪奏笔录,作用:,简
12、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1.从内容入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决定一切;终身制;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决策具有随意性,地方无权,中央独揽大权,唯上是从,人浮于事,因循守旧,2.从形成过程:分割权力,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思考: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方法:,秦朝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从汉至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备。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围绕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两对矛盾的解决。最终,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3、有何特点?,(1)总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3)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教学总结,1.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到:“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其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削减王国的封地 、夺去王侯的爵位 、推恩令 、继承西周分封制,C,挑战自己,D,C,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D加强中央集权,5西汉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三公九卿 B枢密院 C
14、中朝 D尚书令,B,6汉武帝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不包括 A派兵平叛 B建立中朝 C设置刺史 D酎金夺爵,C,A,C,7、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B丞相权力得到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缓和 D皇权日益强化,D,8.假如有一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秦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高官应是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郡守,B,9.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毫无
15、地位 B、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颁发圣旨,处理军国大事 C、丞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B,10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B,11.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点,目的,内容,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都用分权来削弱相权,都是用和平方式 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点,宋太祖,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对 地方的监督,负面影响较少。,严格控制军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但在 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庞 大,造成“冗兵、冗官、冗费”局面。,能力提升,P17本课附件的“解析与探究”,1、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出自维护统治的 需要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矛盾大体解决后,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防 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课堂探究,2、皇帝前后对丞相的不同看法在本质上无区别, 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3、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 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 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 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