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doc

  • 上传人:buyk185
  • 文档编号:4610157
  • 上传时间:2019-01-04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7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doc
    资源描述:

    1、高考专题复习考纲展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的 120 个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鄙、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2、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考纲要求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

    3、用高考文言选段的特点1 从体裁上说,选文大多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近年来也有所变化,先秦散文和笔记散文也开始出现。 2 从内容上说 , 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试题设置题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考生也许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

    4、要内容是极其重要的。3、从设题上来看题型:主客观结合 选择题和翻译题数量:3 十 2 分值:19-22 分 对应考查点: 选择题:实词(虚词);筛选;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 翻译题:实词、虚词、句式等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的对策有: 一、 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从 1994 年到 2001 年的 8 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 40 句以上,因而

    5、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说说下列句子中红色字所表示的含义 2004 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2005 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2004 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 疏,不复在位。” 2002 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2004 年全国卷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授浃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 2005 年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2004

    6、年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2005 江西卷的“加银青光禄大夫”(有银章青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 2004 年天津卷:“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 2007 年全国卷:“迁九江太守。 ” 2006 年全国卷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 2006 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 :“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 1998 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我

    7、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隋以后实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上述几例中的“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察”是考察和推荐,意思比较接近。荣举臣秀才”。 2004 年江苏卷有“举进士,选桂州教授” 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2006 年辽宁卷有“二征七辟皆不就”1.表被任以官职 征、辟、察、举、召、 荐、进、称、补、作、 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

    8、夺、黜、罢、免、去、废、蠲 (ju n)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 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二、 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 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举例说明: 很多高考复习书中都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鞫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

    9、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下面进行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

    10、、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步骤 对这种传记选段的阅读,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抵牾的地方。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 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 ”这样一个主干来抓信息要点。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

    11、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确选段的梗概。 特别提示: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不要在个别词句 上纠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正确项。 特别提示:要善于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迁移。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 最后一题较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另外一项的错

    12、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能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特别提示:应该尊重原文, 不可以偏概全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特别提示:此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熟练运用,可少走很多弯路。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考纲要求的 120 个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鄙、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13、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考纲要求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

    14、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归纳职 官 变动 的文言 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 征、辟、察、举、召、 荐、进、称、补、作、 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jun)表恢复的:复、还 表兼代的:兼(表兼任); 领(兼代); 权,行,假,署(代理)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 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了解一些常 见职 官 词语 的含 义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 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 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 ):古代官署属 员的通称。如:田 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年高考)10.7.17BY NA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461015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