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 9 拿来主义学习重点 1.能说出对“拿来主义”内涵的理解,把握“拿来主义”的主张和做法。2.理解本文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破立结合的结构特点。3.体会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和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一、文本名句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二、鲁迅名句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3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4真的
2、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8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自诩( ) 残羹( )冷炙( ) 吝啬( )脑髓( ) 徘徊( )譬如( ) 蹩进( )(2)多音字Error! Error!2理解词义(1)孱头:_ _ (2)自诩:_ _ (3)古董:_ _ (4)礼尚往来: _ _ _ (5)残羹冷炙: _ _ (6)故弄玄虚:_ _ (7)冠冕堂皇: _ _ (8)勃然大怒:_ _ 3选词填空(1)接受接收相关
3、人员到企业开展公务活动,不得_企业接待安排甚至宴请,不得利用企业的招待场所搞变相吃喝。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叙利亚反对派早就开始_来自境外的武器,否则叙利亚不可能发生现在的事情。(2)不免未免7 600 万,这是广州恒大在亚冠联赛晋级后获得的总奖金数,这一奖金额度甚至超过了一些中超球队全年预算的一半,许多国内球员_唏嘘。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显得太单薄了。通读全文,本文可分为哪几部分?答:_ _ _ 1对待文化遗产,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 ,文章一直到第 7 段才写了“拿来主义” ,那么,16 段具体谈的是什么?与“拿来主义”相对的还有哪些主义?答:_ _
4、_ 2研读第 1 段,思考: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答:_ _ _ 3研读第 3、4 两段,思考:以尼采为例是要论述什么道理?答:_ _ _ 4研读 47 段,思考:(1)“抛来” “抛给 ”“送来” 各指什么?答:_ _ _ (2)第 6 段的“ 送来”与“拿来 ”有何区别?答:_ _ _ (3)第 7 段的“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答:_ _ _ 5研读文章第 8、9 两段文字,思考:(1)面对“大宅子 ”,有哪些态度?这些人有什么言行表现?揭示了什么样的心理?如果说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那么对待文化遗产有哪些错误态度?答:_ _
5、 _ (2)细读第 9 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 “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 ,那么“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分别指文化遗产中什么类型的事物?“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答:_ _ _ (3)第 8、9 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_ _ _ 6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经济、文化以至军事上的侵略,因而使很多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 ,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与此相反,在当时还有一种“全盘西化论” ,在“全盘西化论”者看来,可以引导我们的国家
6、走向新路的,只有西方的文化。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与这两种态度有何不同?答:_ _ _ 本文语言幽默而犀利,是因为作者在用词上形象、准确、生动,在造句上多处使用反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请对下列语句尤其是加点词语赏析。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答:_ _ _ 2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答:_ _ _ 3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答:_ _ _ 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7、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以及大量杂文集,如坟 而已集 三闲集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2背景展示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中华日报1934 年 6 月 7 日。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立论,因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对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 ,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
8、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3文体知识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短小、活泼、犀利。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 “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一、篇幅短小,取材广泛。二、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三、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四、说理形象,议论生动。文内文外犀利幽默的语言犀利是能够用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
9、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一个“给”字就揭示出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82 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 9 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
10、竹。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类文品悟捧与挖鲁 迅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 ,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
11、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民元革命时候,S 城
12、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 “护堤”咧, “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
13、于捧, “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微感言:_ _ _ 素材运用点击文本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运用示例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身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
14、神。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世万物。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就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他一生为挽救国人麻木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我们的社会还有许许多多像鲁迅一样的人:雷锋、焦裕禄人们歌颂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提醒:完成作业 专题三 文本 9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x n zh ln s su pi hui p bi(2)d du cn chn2(1)懦弱无能的人。(2)自夸。(3)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参考;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
15、的人。(4)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5)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6)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7)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8)非常生气和愤怒。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3(1)接受 接收解析 “接受”指,收取(给予的东西) ;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接收”指,收受;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纳。(2)不免 未免解析 都是语气副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区别是, “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作谓语;“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
16、委婉的意味,不能作谓语。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 4 段) :揭露批判 “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二部分(5 9 段) :阐明“ 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
17、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 第 10 段)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 “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重点突破116 段具体谈的是“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与“拿来主义”相对的还有“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2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 ,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
18、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 “送去”的危害:“闭关”误国, “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先破后立,就更能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3以尼采为例,运用类比论证(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的手法,论述“送去主义”会造成自欺欺人、中国永远贫穷落后的后果。其比较点如下所示:尼采: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没有好结果,发了疯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4(1)“抛给” “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
19、,或无代价地送人、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是指有目的地、带恶意地输出。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2)“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去拿,二者本质不同。(3)“运用脑髓 ”是指用脑筋独立思考,善于分析。 “放出眼光”是指要深刻洞察,能辨真伪,具有辨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 “自己来拿”是指敢于自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5. Error!1大 宅 子(2)“大宅子” 指文化遗产“鱼翅” 精华 吸收“鸦片” 精华与糟粕互见 批判地吸收“烟
20、枪和烟灯” 旧形式 留一点,绝大多数应当清除“姨太太” 纯粹的糟粕 坚决抛弃(3)比喻论证。作者在论证“拿来主义”时,使用了比喻论证,如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用“鱼翅”比喻“精华” 。有人谈到比喻论证时说:“不在所写对象本身上留意,却转而描写另一对象,使我们更能明白所写对象的意义,得到更具体的印象。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对比论证。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还具体分析了“孱头” “昏蛋” “废物”的表现,
21、这就是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破立结合。第 8 节段“破” ,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第 9 段指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先破后立,有破有立。另外,在全文结构上也存在破立结合这一论证方法。6鲁迅阐述“拿来主义”的时候,明确反对对待外来文化的畏惧和排斥的态度,主张勇敢地拿来。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截然不同,他拿是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卑不亢地拿,和崇洋媚外势不两立。美点赏析1 “捧”生动地揭示了郑重、珍视的心理, “挂”这一动作用得很准确,但只有几张画却要一路地“挂”
22、过去,又多么寒伧可怜。对照之下,就揭露了所谓的“发扬国光”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讽刺意味非常强烈。2 “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讽刺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媚外求荣、欺世惑众方面又出了新花招,可算愈演愈烈了。3好一个“但” ,鲁迅是特别喜欢用“但是” “然而”这些词汇的,细究下来,会发现“但”字之前是“当然” , “当然”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认同,是一种对现实“用冷眼看,心是热的”地考究,得出的却是“但是” 。鲁迅的大愤怒、大慈爱、大悲悯就尽在其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见鲁迅的“哀”与“爱” 、 “痛”与“通” 。走下神台的鲁迅先生,以其赤子之心、赤子之文、赤子之思,亦足以感动我们。文字的感人之至,纯然在于我们曾在刹那被感动。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样,任意截出一段,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泪,都渗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挥洒着先生的通达和幽默。作为一种性格的文字,天下文章可谓多矣,然而能把血泪和通达、冷峻和幽默融通于一样文字中,可见先生智慧的精深与灵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