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书院式茶道的代表上海广富林禅茶馆一、茶禅一味和茶室文化的提出泉水淙淙,松风煮茗。以茶载道,以茶入禅,以茶传心。茶禅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文化之根松江区具有深厚的江南雅文化底蕴,是明代大画家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的故里,历史上江南文人名士参禅饮茶成为风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道堂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扬为宗旨,倡导文以载道、文以传心,坚持古为今用、以古为新的研究、发展理念,以弘扬中华人文正脉、弘扬中华文化核心精神正、清、和、雅为己任,实践:“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系统开展禅文化、茶文化、佛教艺术、禅画研究、文人画研究、厅堂文化研究、素食养生文化研究、文化出版
2、传播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课题的研究和落实。为实现更多中国人能生活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符号里,集合有志于传统文化志同道合者,集合各种文化科研力量、资源和人才的综合性文化团体。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是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上海市文化重点工程,应当地政府之请,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文化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同道堂承担了广富林禅茶馆的创意、设计和运行,在实践过程中处处追求和体现这一文化精神。“茶为国饮” ,饮茶既是一种品味生活的良好方式,也是调柔内心的方法。参禅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染污,洞见真如本心。清静茶,平等心,茶道中的清净与平等恰可作为体会禅的一个契机。崇尚简朴、平淡、归真的
3、生活,茶道求真,真茶启真心,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茶室作为倡导朴素生活的道场和教室起着传承中华文化道统,倡导移风易俗生活,倡导清、净、和、美的茶生活、雅生活的重要载体作用,因此, “茶室文化”的提出成为当代茶文化重要课题。二、广富林禅茶馆中国书院式茶道的代表位于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禅茶馆,是同道堂提倡的厅堂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书院式茶室文化的代表之作。以广富林古宅为载体表达一个禅意的空间、诗意的栖居之所。在书香、茶香、禅香、翰墨香中体会宁静致远。以弘扬人文正脉为主线,以江南雅文化为基调,在古建筑中创作一个展现传统文化一合相的“精神空间” ,以茶禅文化为落脚处,茶道、瓷道、花道、书道、香
4、道、琴道演绎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悠悠雅韵中品味茶的真意。为呼应这个述求,整个禅茶馆院落的文化创意和审美设计,提出“古宅新姿”的再创作理念,以正、清、和、雅的中国书院式禅茶院为追求,使二进院落在各个空间、墙面、有形的和精神的部分都得到完美的结合,对原有构件遗存的取、舍、借、变,木柱的保护和处理、四水归堂的强化、匾额文化的体现、高雅书画作品的布置,禅意简净空间的保留广富林禅茶馆渐成一件动静相参、不可分割的视觉文化作品,是充满中国元素的厅堂文化的创意作品,是通过茶禅一味来净化人心的所在。从视觉(古典文化的景观布置、花道) 、听觉(流水声、琴声) 、味觉(品茶) 、嗅觉(品香、香道) ,触觉(古
5、朴茶器具,实木打磨家具的手感) ,用色、声、香、味、触法来感受体验茶禅文化,使亲历者得到美好的身心体验和眼、耳、鼻、舌、身、意的综合感受,进而通过茶道修行,通过色法直入心法而实现超越突破,使悠悠禅茶滋润人们的心田。当禅茶馆成为一件完整的文化作品时,设计者更注重大格调的把握,并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和精致度,使整体创意、设计、制作、使用、运营、维护能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大雅而合。古建筑通过整体文化元素的有机组合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再现江南人文风雅。“广富林禅茶馆”延请中国书画泰斗、九十高龄的王伯敏大师亲笔题写,并以当代佛门领袖的作品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名誉会长一诚长老、副会长生活禅导师净慧长
6、老的题字和当代禅画大宗师圆霖长老的禅画作品为馆舍主要布置,进一步展现禅的清寂和意境。进入馆舍,迎面悬挂的是当代禅茶文化的倡导者净慧长老手书匾额“茶禅一味” ,回廊挂着从“吃茶去”公案发源地河北赵州柏林禅寺迎请来的赵州禅师像,二楼正厅悬挂着“庭前柏树子”的匾额,在这里,匾额文化作为厅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浓浓的禅意。禅茶馆二楼优雅的过道后面便是小禅堂,是茶人平时修心静虑,放空自己的所在。门口挂着“禅悦”小竹牌。进入禅堂,迎面悬挂着整幅墙面的心经书法使这个空间宁静中真力弥满。禅茶馆自运行以来,茶事活动有序进行,并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茶文化专家和佛教界、文艺界有修为的高僧大德居士、文艺名流来馆进
7、行雅集、授课、禅修、交流、笔会、茶会、琴会等等主题性公益性茶文化活动,青桐引凤,嘤其友声,广富林禅茶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雅所和心灵的家园。“大众成就,大众分享” ,在做好日常运营,政府接待工作的同时,禅茶馆在辅房“且饮一升”厅开设百姓茶座,以极低廉的定价(每位十元)向大众游客提供休息茶位,并热心公益,坚持提供免费茶水为大众服务,和大众广结茶缘,受到广大游客的由衷赞叹。三、禅茶馆的茶当“高产” “速生”的各类新品种茶(亩产量高达 1200 斤) ,风靡中国大部分茶区的时候,广富林禅茶馆、同道堂茶人抱守, “以茶载道,以茶润心”的宗旨,以前代茶人坚守流传下来的质朴、内敛、味正、又茶韵绵长的小叶
8、种老宋茶为原料(指茶龄 70 年以上,生长于原生态岩缝溪边无污染环境的珍稀小叶种茶种,亩产不足 300 斤,据检测,茶多糖等保健成分远高于其他品种) ,独家掌握古代制茶“烧炭成性”的独特技术,极大程度地生发出小叶种原生茶的茶性和茶德。高超的火功把握,高温杀青,高温提香,逼去绿茶中的寒性和浊气,使好茶本自具足的真性情发挥到极致,体现了有良知的茶人对生命的关怀和爱护。“烧炭成性” 、 “茶性”的提出和实现,这是同道堂禅茶区别于天下其他茶叶的根本性区别。禅茶馆中老宋茶系列如:老乌龙、炭性毛尖、幽兰等名品,茶香甘绵醇厚,香随水化,回味无穷,让爱茶之人终于品赏到好茶叶的至正之味,成为“以茶载道”的物质保
9、证。四、禅茶馆的茶盏中国文化自汉唐以来中正至大,君子堂堂之气象,需要更有力的承载,中华茶道之茶器具正是可以成为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和落实。同道堂禅茶馆以唐宋古典茶器具之神韵为审美和追求标杆,汲取中国茶文化最高峰唐宋时代茶文化精髓,追求以朴茂旷古之风格来表现中国茶道精神,努力探索,再现“唐物”之神彩。所有茶器皆纯手工制作,质古变化,款款不同,如同朵朵绽放的莲花,出泥而不染。在广富林禅茶馆,没有一只茶盏是相同的,与“烧炭成性”的老乌龙、老宋茶相得益彰,将小叶茶种的甘绵醇香尽情烘托的同时,更令人品味着茶禅一味、赵州一味的意境之美。一品茶盏,从手工制作到烧成出窑历时一个多月,全程均由同道堂茶人中国美术学
10、院研究生李芸手工制作,大气古朴中体现出幽玄之美,回归之美、磊落之美,大朴之美。在这里,所有茶器均由同道堂茶人自行烧制,捧着一品古拙的宋式茶盏,如同捧着一颗禅心,捧着一颗古人纯净无染的真心。此心耀彼心,心心相映,一盏老茶盏将古今一心相系。一日千载,千载一时成为当下。著名禅宗道场赵州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云居山真如禅寺纯闻大和尚等禅门大德都极喜爱同道堂禅茶盏,成为他们的“喫茶去”的手捧之物,各大祖师道场也纷纷要托禅茶馆定制禅堂行茶用盏。茶器的手工制作需历时一系列复杂步骤,经过前期配泥、拉坯、修坯成型后将器物初步荫干,随之一件件移至通风处烘干脱水,再搬入窑内进行素烧,使之达到一定硬度方可上釉入窑,
11、经过十几小时高温烧制方始成器。开窑那一刻,如同见证凤凰涅槃般的喜悦。手工茶具制作与烧成较难,其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烧制过程中每一道发光发热的火焰都在千变万化,需要制作者连续十几个小时观察调控,确保一品品至臻完美的朴茶器具最终呈现。在日本被茶界奉为国宝的宋代天目茶盏,建窑盏等中国古代茶器具典范之作烧制工艺失传的今天,这些传递中华文明的古瓷神韵一一呈现在了松江广富林禅茶馆,成为当代茶文化的精神所系。古茂的茶盏,经过老宋茶水的滋养,逐渐呈现出特有的含蓄内敛之光泽,当润泽透亮的茶汤映衬于灵性古朴的茶盏之中, “一月印千江” ,品饮香茗亦成一种宁静恬淡的享受。五、禅茶馆的煎茶道茶之为药,可解百毒。唐宋
12、时期把茶叶视作药物,用煎茶的方式煮成汤饮。逼除茶叶自有的寒浊之气,是当前茶界始终未能解决的课题。当今人们常以 80的低温水泡茶,虽然汤色美观,常饮此茶者,必然脾胃虚寒,久而久之,对身体伤害较大。广富林禅茶馆,秉承古法,本着对饮茶人生命的关怀,传承和弘扬唐宋古法煎茶道,在茶叶已经“烧炭成性”炙制的基础上再以高温煮饮,令茶性发挥至极致,饮者自身的寒凉之气也因常饮煮茶而得以发散,使茶作为养护生命的功能得到彰显。松无今古色,在清正古意的广富林禅茶馆,品茗之时,且听煮水松风,又观分茶云烟,亦是风雅之事。六、禅茶馆的茶道礼法一般茶社关注在“茶艺”层面之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广富林禅茶馆
13、为中华禅茶文化实践基地,正探索和建立完整的中国当代茶道礼法系统。日本茶道礼法保存了较多中国唐宋茶道礼法,整个点茶过程让人屏息诸缘,关注心灵。同道堂茶道礼法参考日本茶道礼法及禅宗百丈清规,通过茶室礼法、色法、心法,美法四大方面的提出,在日常茶事活动将礼法和修行结合起来,茶道的礼法呼唤次序,呼唤人类的尊严。真、善、美,尊师重道,庄严国土得以在茶室中体现。茶道审美的过程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激发人们正能量的过程,是点亮心灯的过程。感恩、包容、分享、结缘通过茶道礼法,使人们在茶室的受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自受用进而他受用。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和谐社会从茶开始,和谐社会从茶室开始。“正清和雅气,慈悲喜舍花。 ”通过大家的合力,使广富林禅茶馆成为研究茶文化、体验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文化研究中心的禅茶文化的示范基地,成为当代茶文化思想和茶室文化的实践和探索基地,成为修习茶道的“白露地”!成为广富林文化公园的文化亮点,它的整体文化创意、设计和运行模式。文化担当和由此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里, “清静茶,清净心”得以永恒。陆一飞2014 年 12 月 1 日作者简介:陆一飞,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禅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